..續本文上一頁讓心堅固。
【《入行論》雲:“爲欲曾千返,受燒等地獄,然于自他利,我悉未能辦。現無爾許苦,能成諸大利,爲除衆生苦,于苦惟應喜。”】
《入行論》說:爲了五欲,我曾經上千次感受過燃燒等地獄的大苦,然而對于自他的利益,我都未能成辦。現在不需感受如此強烈的痛苦,卻能成辦種種廣大利益,爲了遣除衆生的痛苦,對于苦我唯一應當歡喜。
【思惟往昔于自他利俱無所成,尚能忍受爾許難行;今爲引發極大利義,于諸微苦何故不忍?故雖有苦,然有此利,我實善得。如是思惟,令心高起。】
思惟往昔對于自他都沒有成辦任何利益,尚且能夠忍受那麼多的難行;現在爲了引發極大的利義(發菩提心、行菩薩行),爲什麼連小苦都不能忍受呢?
所以,雖然有苦,卻有如此廣大的利益,這實在是給了我很好的機會。這樣思惟,讓心振作起來。
【又由惡友之所诳惑,尚能趣向無義惡途,忍諸苦行,謂跳叁尖矛及炙五火等;又爲世間微劣事故,能強忍受務農、徇利[2]、戰競等事,非一大苦。如是思已,當于苦行而發無畏。】
而且,由于惡友的欺騙迷惑,自己還能趣入無意義的惡道,忍受跳叁尖矛、五火燒身等諸多苦行;又爲了成辦世間微小、下劣的事業,而能堅強忍受種田、謀利、戰鬥、競爭等各種大苦。這樣思惟之後,應當對苦行發起大無畏之心。
《大智度論》中,開示菩薩應這樣思惟:“複次,菩薩思惟我于無量劫中常受衆苦,無所利益,未曾爲法;今日爲衆生求佛道,雖受此苦,當得大利。是故外內諸苦,悉當忍受。”(我曾經在無數劫中感受了很多痛苦,但是忍受這些痛苦並沒有讓我得到任何利益,也不曾爲了佛法而受苦;今天我爲了衆生而求佛道,雖然受苦,但是這太有價值了。因此,不論內外何種痛苦,我都要忍受。)
《瑜伽師地論》說:“雲何菩薩安受衆苦忍?謂諸菩薩應如是學:我從昔來,依欲行轉,常求諸欲,故意思擇,爲諸苦因,追求種種苦性諸欲。于追求時,忍受無量猛利大苦,所謂種種徇利、務農、勤王等事。如是追求無義苦時,令我具受種種大苦,皆由無智思擇過失。我今爲求能引安樂最勝善品,尚應思擇忍受百千俱胝大苦,況少小苦而不忍受。如是如理正思惟故,爲求菩提,悉能忍受一切事苦。”
金二、思能遮止無量大苦所有勝利
【思能遮止無量大苦所有勝利者,如有一人是應殺犯,若截手指能免殺罪,發大歡喜。如是若由人間小苦,總能脫離無邊生死,別能永斷那洛迦等惡趣衆苦,極爲善哉。】
思惟能夠遮止無量大苦的勝利:比如,有個囚犯本應被處死刑,現在若以截斷手指就能免除死罪,他必定歡喜無比。同樣,如果以人間的小苦,總的能讓自己脫離無邊生死之苦,特別能永斷地獄等惡趣衆苦,那是很好的!
【若能善思現前久遠二苦差別,則于難行能生心力,全無所畏。】
若能好好思惟眼前小苦和長久大苦的差距,就能對于難行産生心力,完全沒有畏懼。
【如雲:“若截殺人手,能脫豈非善?若以人間苦,離獄豈非善?”】
如《入行論》所說:殺人犯若以斬斷手指即能免去砍頭之苦,這不是很好嗎?如果受人間小苦就能脫離地獄大苦,這不是很好嗎?
亥叁、從微漸修無難之理分二:一、略說 二、廣說
【從微漸修無所難者。】
從小地方開始修,這樣逐漸練習,就不至于太困難。
金一、略說
【如雲:“若習不易成,此事定非有,故修忍小苦,大苦亦能忍。”若被忍甲受苦意樂,雜諸小苦漸次修習,則忍苦力漸能增廣。】
如《入行論》所說:經過串習之後不易成辦的事必定沒有(只要串習,沒有不成功的),所以逐漸串習安忍小苦,最後大苦也能忍受。如果披上安忍的铠甲——受苦意樂,雜一些小苦逐漸修習,那麼忍受衆苦的能力也能逐漸增強。
金二、廣說分叁:一、從微小處漸次修 二、須以最堅穩之心力方能成就安忍 叁、若心堅強大苦也成助伴
木一、從微小處漸次修
【《集學論》亦雲:“此中若修小苦爲先,則于大苦及極大苦而能串習。譬如一切有情由串習力,于諸苦上妄起樂想,如是若于一切苦上,安住樂想而漸串習,則亦能住安樂之想。”】
《集學論》說:此處,如果先修安忍小苦,則逐漸對大苦和極大苦也能串習安忍。比如:一切有情由于串習力,而對各種痛苦虛妄地生起安樂想。同樣,如果對苦安住安樂想並且逐漸串習,也能安住在安樂想當中。
木二、須以最堅穩之心力方能成就安忍
【又生此想,複如《猛利請問經》雲:“應當舍離如樹棉心。”《華嚴》亦雲:“童女,汝爲摧伏一切煩惱故,應當發起難行之心。”謂須心力最極堅穩,非心微薄之所能成。】
而且生起此想,又如《猛利請問經》所說:應當舍離像樹棉般微薄之心。《華嚴經》也說:童女!爲了摧伏一切煩惱,應當發起難行之心。這是說安忍必須心力最極堅強穩固,而非心力微小薄弱所能成就。
木叁、若心堅強大苦也成助伴
【故若先發堅強志力,則諸大苦亦成助伴。譬如勇士入陣戰時,見自出血,以此反能助其勇志。】
所以,如果首先發起堅強的意志力,那麼即便大苦也能成爲修忍的助伴。比如,勇士入戰場厮殺時,見到自己的身體流血,由此反而能助長他的勇氣和志氣。
【若先未聞如是之法,雖聞雲我不能行此自輕蔑者,則苦雖微,亦能成彼退道之緣。譬如怯夫,雖見他血亦自驚倒。】
如果事先沒有聽聞這樣的妙法,或者雖然聽聞,卻說“我不能行持這些”而輕蔑自己的人,即使痛苦很微小,也能成爲他退道的因緣。比如,懦夫雖然只是見到別人流血,也會驚恐地倒下。
【如雲:“有若見自血,反增其堅勇,有雖見他血,亦驚慌悶絕,此由心堅固,怯弱之所致。”】
如《入行論》說:有人見到自己流血,反而增長堅強的勇氣,有人即便見到別人出血,也會驚慌恐懼而昏厥,這是由于心力堅強和怯弱所造成的懸殊差異。
酉叁、處門廣釋分八:一、依止處 二、世法處 叁、威儀處 四、攝法處 五、乞活處 六、勤劬處 七、利有情處 八、現所作處
【處門廣釋者。】
“處門廣釋”:對于所應安忍的苦處或方面,依照《菩薩地》廣泛解釋。
【若須安忍所生苦者,爲當忍受由何生苦?】
如果必須安忍所生的苦惱,那麼應當忍受由哪些方面所産生的痛苦呢?
【此分八處。】
所應安忍的苦處分八個方面,即:一、依止處;二、世法處;叁、威儀處;四、攝法處;五、乞活處;六、勤劬處;七、利有情處;八、現所作處。
以下解釋每一處。首先顯示生苦之處,然後說明爲了成辦修行應當忍苦。
戍一、依止處分二:一、顯處 二、明忍
亥一、顯處
【依止處者,所謂衣服、飲食、坐具、臥具、病緣醫藥[3]、供身什物[4],是能增長梵行之依。】
依止處,指衣服、飲食、坐臥具、醫藥等日用資身物質,這些是能增長出家梵行的所依。
唐譯說,依靠這些衣食等,在佛的善說法毗奈耶中出家受具足戒,成爲比丘身。也就是說,必須依靠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這四種事,才能成就比丘的身份,因此稱爲“依止處”。
亥二、明忍
【此等諸物若得粗鮮,他不恭敬,稽留乃與,不應憂郁,當忍由此所生衆苦。】
出家菩薩不從事世間生産,全仗在家人施舍資身物資,才能養活色身,由此一心修道。出家菩薩乞求資身物質時,如果所得資具質量粗劣或數量鮮少,或者別人態度輕蔑、不恭敬而布施,或者不及時布施、拖延才給,遇到這些情況,菩薩內心不應憂愁,而應安忍由此所生的種種苦惱,不讓自己的精進松懈或者放棄。此即“菩薩忍受依止處苦”。
戍二、世法處分二:一、顯處 二、明忍
亥一、顯處
【世法處者,衰、毀、譏、苦、壞法壞、盡法盡、老法老、病法病、死法死,如是九種是爲世法。】
世法處,指衰、毀、譏、苦、壞、盡、老、病、死九法。
九法中,前四法是世間八法中的四個逆境法,中間二法是外無常,後叁法是內無常。“衰”是利的反面,指沒有得到衣、食、臥具、醫藥等;“毀”是譽的反面,指背後遭人毀謗;“譏”是稱的反面,即當面受人譏諷、汙辱;“苦”是樂的反面,即身心感受痛苦。世間內外諸法都是壞滅性,即:外無情稱爲“壞法”、“盡法”;內有情稱爲“老法”、“病法”、“死法”。
亥二、明忍
【依此一切或依一分所生衆苦,應善思擇而忍受之。】
以上九種世法全部或者一部分(不僅僅指一種)現前時,能引生許多苦惱,稱爲“世法處苦”。(比如:自己在道場中遭遇許多是非,受到各種無理的毀謗、指責、譏諷,內心會很苦惱。在某些…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1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