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次,言大施者,菩薩摩诃薩于所愛敬貞順妻妾,及以端正孝友男女愛無雙者,以用布施。若我不舍此妻子者,雲何得與一切衆生爲法父母,及能憐愛一切衆生,悲愍救護如己愛子,能令離于生老病死。以是義故,菩薩摩诃薩一切寵愛珍惜之者悉皆布施,乃至成佛無上菩提。慈氏!當知如是施者,名爲菩薩行于大施。
複次,第一義施者,菩薩摩诃薩以清淨心,于自身手足皮肉骨髓頭目耳鼻乃至身命,以用布施,心無吝惜。以此功德,願與一切衆生于當來世得佛金剛不壞之身。若施手足心無吝惜,願與一切衆生于生死流轉漂溺瀑河無救護者,授正法手拔濟令出置安樂地。若施耳鼻舌時,願與一切衆生于當來世,悉得諸佛清淨五根,以是妙法莊嚴衆生。若以血肉施諸衆生,如是施時,願與一切衆生當得此身猶如大地,與諸有情作依止處,亦如大水能除垢穢,潤澤枯涸百卉滋長,又如大火能除暗冥成就一切,複如大風能鼓一切,開發生長使得敷榮。若施眼時,願與一切衆生而得佛眼。若施頭首及施寶冠,願與一切衆生得佛無上七覺寶冠。
附錄(二):
《瑜伽師地論·菩薩地》
一、律儀戒圓滿之因
謂諸菩薩住別解脫律儀戒時,舍轉輪王而出家已,不顧王位如棄草穢。如有貧庶爲活命故,棄下劣欲而出家已不顧劣欲,不如菩薩清淨意樂舍輪王位而出家已不顧一切人中最勝轉輪王位。又諸菩薩住律儀戒,于未來世天魔王宮所有妙欲,不生喜樂,亦不願求彼諸妙欲修行梵行。于彼妙欲尚如實觀,猶如趣入廣大種種恐畏稠林,況余諸欲。又諸菩薩既出家已,于現在世尊貴有情種種上妙利養恭敬,正慧審觀,尚如變吐曾不味著,何況于余卑賤有情所有下劣利養恭敬。又諸菩薩常樂遠離,若獨靜處,若在衆中,于一切時心專遠離寂靜而住。不唯于是屍羅律儀而生喜足,依戒住戒,勤修無量菩薩等持。爲欲引發證得自在。又諸菩薩雖處雜衆,而不樂爲乃至少分不正言論,居遠離處,不起少分諸惡尋思。或時失念暫爾現行,尋便發起猛利悔愧,深見其過。數數悔愧,深見過故雖複暫起不正言論諸惡尋思,而能速疾安住正念,于彼獲得無複作心。由此因緣則能拘檢。習拘檢故漸能如昔,于彼現行深生喜樂,于今安住彼不現行,喜樂亦爾。又能違逆令不現起。又諸菩薩于諸菩薩一切學處。及聞已入大地菩薩廣大無量不可思議長時最極難行學處,心無驚懼亦不怯劣。唯作是念:彼既是人,漸次修學于諸菩薩一切學處廣大無量不可思議淨身語等諸律儀戒,成就圓滿,我亦是人,漸次修學決定無疑,當得如彼淨身語等諸律儀戒成就圓滿。又諸菩薩住律儀戒,常察己過,不伺他非。普于一切凶暴犯戒諸有情所,無損害心無瞋恚心。菩薩于彼由懷上品法大悲故,現前發起深憐愍心欲饒益心。又諸菩薩住律儀戒,雖複遭他手足塊石刀杖等觸之所加害,于彼尚無少恚恨心,況當于彼欲出惡言欲行加害,況複發言毀辱诃責,以少苦觸作不饒益。又諸菩薩住律儀戒,具足成就五支所攝不放逸行。一前際俱行不放逸行,二後際俱行不放逸行,叁中際俱行不放逸行,四先時所作不放逸行,五俱時隨行不放逸行。謂諸菩薩于菩薩學正修學時,若于過去已所違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薩前際俱行不放逸行。若于未來當所違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薩後際俱行不放逸行。若于現在正所違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薩中際俱行不放逸行。若諸菩薩先于後時當所違犯,發起猛利自誓欲樂,謂我定當如如所應行,如如所應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令無所犯,是名菩薩先時所作不放逸行。若諸菩薩即以如是先時所作不放逸行爲所依止,如如所應行,如如所應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不起毀犯,是名菩薩俱時隨行不放逸行。又諸菩薩住律儀戒,覆藏自善發露己惡,少欲喜足,堪忍衆苦,性無憂戚,不掉不躁,威儀寂靜。離矯詐等一切能起邪命之法。
菩薩成就如是十支,名住律儀戒,善護律儀戒,謂不顧戀過去諸欲,又不希求未來諸欲,又不耽著現在諸欲,又樂遠離不生喜足,又能掃滌不正言論諸惡尋思,又能于己不自輕蔑,又性柔和,又能堪忍,又不放逸,又能具足軌則淨命。
二、攝善法戒
攝善法戒者,謂諸菩薩受律儀戒後,所有一切爲大菩提,由身語意積集諸善,總說名爲攝善法戒。此複雲何?謂諸菩薩依戒住戒,于聞于思于修止觀,于樂獨處精勤修學。如是時時于諸尊長,精勤修習合掌起迎問訊禮拜恭敬之業,即于尊長勤修敬事。于疾病者悲愍殷重瞻侍供給。于諸妙說,施以善哉。于有功德補特伽羅,真誠贊美。于十方界一切有情一切福業,以勝意樂起淨信心發言隨喜。于他所作一切違犯,思擇安忍。以身語意已作未作一切善根,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時時發起種種正願。以一切種上妙供具,供佛法僧。于諸善品,恒常勇猛精進修習。于身語意住不放逸,于諸學處正念正知,正行防守,密護根門。于食知量,初夜後夜常修覺悟。親近善士,依止善友。于自愆犯審谛了知,深見過失。既審了知,深見過已,其未犯者,專意護持。其已犯者,于佛菩薩同法者所,至心發露如法悔除。如是等類,所有引攝護持增長諸善法戒,是名菩薩攝善法戒。
叁、攝善法戒圓滿之因
又諸菩薩已能安住攝善法戒,若于身財少生顧戀,尚不忍受,何況其多。又于一切犯戒因緣,根本煩惱少分煩惱忿恨等生,亦不忍受。又于他所,發生恚害怨恨等心,亦不忍受。又于所起懈怠懶惰,亦不忍受。又于所起等至味著,等至煩惱亦不忍受。又于五處如實了知,謂如實知善果勝利,又能如實了知善因,又能如實知善因果倒與無倒,又如實知攝善法障。是諸菩薩能于善果見大勝利,尋求善因,爲攝善故,如實了知倒與無倒,由此菩薩獲得善果。不于無常妄見爲常,不于其苦妄見爲樂,不于不淨妄見爲淨,不于無我妄見爲我,如實了知攝善法障,爲攝善故,速疾遠離。菩薩由此十種相故,名住攝善法戒,速能攝善一切種相,謂施漸次,若戒漸次,若忍漸次,若精進漸次,若靜慮漸次,及五種慧。
四、饒益有情戒十一相
菩薩饒益有情戒略有十一相:
(一)謂諸菩薩于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于諸有情隨所生起疾病等苦,瞻侍病等,亦作助伴。
(二)又諸菩薩,依世出世種種義利,能爲有情說諸法要,先方便說先如理說,後令獲得彼彼義利。
(叁)又諸菩薩于先有恩諸有情所,善守知恩隨其所應現前酬報。
(四)又諸菩薩于墮種種師子、虎、狼、鬼魅、王賊、水火等畏諸有情類,皆能救護,令離如是諸怖畏處。
(五)又諸菩薩于諸喪失財寶親屬諸有情類,善爲開解令離愁憂。
(六)又諸菩薩于有匮乏資生衆具諸有情類,施與一切資生衆具。
(七)又諸菩薩隨順道理,正與依止,如法禦衆。
(八)又諸菩薩隨順世間事務言說,呼召去來,談論慶慰,隨時往赴,從他受取飲食等事。以要言之,遠離一切能引無義違意現行,于所余事心皆隨轉。
(九)又諸菩薩若隱若露,顯示所有真實功德,令諸有情歡喜進學。
(十)又諸菩薩于有過者內懷親昵利益安樂增上意樂,調伏诃責治罰驅擯,爲欲令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
(十一)又諸菩薩以神通力方便示現那落迦等諸趣等相,令諸有情厭離不善,方便引令入佛聖教,歡喜信樂生稀有心,勤修正行。
思考題
布施波羅蜜
1、說明布施的自性。
2、如何成立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3、以理成立只盡除身財悭吝並非布施度。
4、如何才能令心趣入布施?
5、說出攝持色身的過患和惠施色身的利益。
6、從正反面舉出五對攝持財物的過患和惠施財物的利益。
7、解釋頌詞:
應念諸佛殊勝行,當自立誓思隨學,
爲除貪著攝持故,以善分別觀察心。
我身已施諸衆生,施身果法我亦舍。
我若反貪諸外物,如象洗垢非我理。
8、發起舍心的道理如何?
9、已至心施舍了有情衣、食、住宅等,當自己受用時,何種情況成染違犯、非染違犯、犯他勝罪,或悉…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