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違犯?
10、解釋《集學論》文句意義:
(1)以有主財護有主身,若由是念受用無罪。
仆使恒時爲主作業,非自有財以爲存活。
(2)若有一類于如是行諸菩薩前,未見實施而不信解不應道理。當知舍心最稀有故,于此道理有起疑惑,不應道理。
11、解釋布施六種殊勝:
(1)依殊勝 (2)物殊勝 (3)所爲殊勝
(4)善巧方便殊勝 (5)回向殊勝 (6)清淨殊勝
12、以財施爲例說明如何具足六度?
13、經中說在家菩薩應修財施、出家菩薩應行法施的密意何在?是否絕對在家菩薩不能修法施、出家菩薩不能修財施?
14、從事物的相上,法施有哪些超勝財施的殊勝特征?
15、是否財施的功德絕對不如法施?說出您的理由。是否有“即財施而法施”、“即法施而財施”的情況?
16、本論宣說施田時列舉十種,有何必要?
17、菩薩行施時,總應具足的叁種意樂分別是什麼?
18、爲何菩薩特別應對苦田安住悲愍?
19、既然布施殊勝境得福更多,爲何經中又說智者不揀福田?
20、解釋頌詞:
若見諸貧劣,衆生有求心,無悲希果報,尋余有德器,
意壞雖行施,等同諸乞丐,故尊由大悲,布施諸乞者。
21、爲什麼菩薩行施時要具足無依止意樂、無怯弱意樂、無背棄意樂、無望他報恩意樂、無希望異熟意樂?
22、菩薩不應積集而施,應隨得隨施的理由何在?
23、菩薩應以哪種加行行持布施?
24、菩薩如何助人布施?這樣做的利益如何?
25、菩薩無資財時如何行施?
26、何時不能施身?非時不能施身的原因何在?
27、對哪種人不能施身?對其施身則犯墮罪原因何在?
28、施身有哪兩類?
29、爲什麼在自身尚未辨明經卷法義,對經卷沒有悭垢時,不能施舍經卷?
30、以理不應施舍時,應以何種善巧方便發遣乞者?
31、以悭纏不能施舍時,應如何行持?
32、對“未串習、匮乏、耽著、未見大果”四種布施障,應如何對治?
33、在何種階段需修唯意樂布施?
34、對本論所說的布施之理,總的應如何修學?
持戒波羅蜜
1、屍羅的自性是什麼?
2、戒波羅蜜多圓滿的量是什麼?
3、如果戒波羅蜜多圓滿量觀待有情遠離損害而安立,會有什麼過失?
4、解釋《入中論自釋》文句的涵義:
此由不忍諸煩惱故,不生惡故,又由心中息憂悔火清涼性故,是安樂因,爲諸善士所習近故,名爲屍羅。此以七種能斷爲相,無貪、無瞋、正見叁法爲其等起,故具等起屍羅增上說十業道。
5、說出毀戒的五種過患和持戒的六種殊勝利益。
6、說出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的內涵。
7、依《菩薩地》說出圓滿律儀戒的諸因。
8、依《菩薩地》說出圓滿攝善法戒的諸因。
9、修戒波羅蜜多應當具足哪六種殊勝,如何在一個持戒度當中具足六度來修?
10、作爲菩薩是否可以舍棄別解脫律儀而另學菩薩律儀,爲什麼?
11、從現在開始應當以什麼方式修學菩薩律儀,才能在未來易修易入?
忍波羅蜜
1、安忍的自性是什麼?違品是什麼?
2、忍波羅蜜多圓滿之量是什麼?如此安立的理由何在?
3、說出安忍的六種勝利。
4、駁斥以下觀點並安立“壞善根”的正確涵義。
有人說:所謂壞善根,即摧壞過去善根速疾感果的功能,讓果延後成熟,並非遇緣不自生果,因爲以世間道都不能斷除所斷種子,決定不能斷除煩惱種子故。
5、說出嗔恚的五種現法過患。
6、“無如嗔之惡”的理由何在?
7、如何觀察怨敵有無自在而破除嗔恚?
8、如何觀察自性和客觀而破除嗔恚?
9、如何觀察直接間接由何者作害而破除嗔恚?
10、如何觀察能發動損害之因而破除嗔恚?
11、從哪些方面觀察有境而破除嗔恚?
12、如何觀察所依而破除嗔恚?
13、如何生起親善想、無常想、苦想而修耐怨害忍?
14、如何破除怨敵障礙譽、稱、利敬時無法容忍之心?
15、如何破除怨敵毀謗、說粗語、傳惡名時的不忍之心?
16、如何破除不歡喜怨敵富樂、歡喜怨敵衰損的心態?
17、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修耐怨害忍的原理和方法。
[1] 無貪俱生之思:和無貪心所一起産生的思心所。
[2] 原文“根善”應改成“善根”。
[3] 旃陀羅:又作旃荼羅,譯曰屠者、嚴熾、執暴惡人、下姓等。在四姓之外,以屠殺爲業者。
[4] 正因:真實成立的因或根據。
[5] 佛在《吉祥施請問經》中廣說了菩提心的福德,在《叁摩地王經》中宣說了慈心的功德,在《無盡慧經》中詳說了波羅蜜多等,故以聖教量成立。
[6] 非我理:對我而言不合理。
[7]《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以下簡稱《六波羅蜜多經》。
[8] 我所慢:執著這些是我的,心緣高相而轉的傲慢。
[9] 正遍覺:佛陀名號之一。
[10] 染違犯:犯了染汙墮罪。有煩惱造作的,叫做“染”。
[11] 非染違犯:犯了非染汙的墮罪。
[12] 資具:資助生存的用具,即各種生活物資。
[13] 此句譯文稍作修改,即去掉“《攝大乘論》說”,句尾加上“此是《攝大乘論》所說”。
[14] 多生瘡尤:多生染汙罪過,令戒律不清淨。
[15] 原文“當依此故圓滿無上菩提資糧,圓滿布施波羅蜜多”應改爲“當依此故圓滿無上菩提資糧布施波羅蜜多”。
[16] 行施田:布施的對象。
[17] 舍:遠離貪嗔的平等舍。
[18] 《無量功德贊》:阿羅漢曲吉邦所著,陳那論師曾對此撰寫注釋。
[19] 背棄:悲憫一部分人而違背舍棄另一部分人。
[20] 稽留:耽擱、拖延。
[21] 原文“俱”應改爲“具”。
[22] 非時:此處是指尚不堪能施身的階段。
[23] 種子:菩提心,是成佛的正因,故稱爲種子。
[24] 原文“畢究”應改爲“畢竟”。
[25] 近住:受八關齋戒的在家人。
[26] 曉喻:明白開導。
[27] 財貨想:未將經書視爲法寶,而是看成財物。
[28] 嬰兒慧衆生:什麼也不懂、把經書當作財物而來乞求的人。
[29] 賢首:對來者的尊稱。
[30] 長物:戒律用語,指無必要、多余之物。又作長、余長物。佛教僧團中,除比丘所需之叁衣一缽以外者,均屬長物。
[31] 罩羅罝弶:“罩”,捕魚或捕鳥的網;“羅”,捕鳥的網;“罝”,捕鳥或野獸的網;“弶”,一種由弓、網組成的捕捉鳥獸的工具。
[32] 水陸:指有無量衆生依止的水域和陸地。例如,一口池塘裏有許多魚,一片山林中有許多鳥獸棲息居住。
[33] 此身:此處指布施的對境。
[34] 叁事:施力微弱、善根未熟、于大乘中是初學者。
[35] 取見:似應指計資財爲可執取的見。請讀者鑒察。
[36] 瘡疣:“瘡”,毒瘡;“疣”,皮膚上的肉瘤,比喻多余無用的東西。
[37] 律儀屍羅:又譯爲禁惡行戒。
[38] 增上:從這一方面。
[39] 七衆:比丘、比丘尼、正學女、勤策男(沙彌)、勤策女(沙彌尼)、近事男(男居士)、近事女(女居士)。
[40] 等至:禅定之異名。
[41] 等起心:發起心,發起身口意造業的心,造業最初位的心。
[42] 這一段原文漏譯,在此補譯。
[43] 此科判乃本講記所擬。
[44] 所爲事:所須達到的目的。
[45] 老拙:老笨蛋。
[46] 衲襖:縫有補丁的衣服。
[47] 能忍結使:“結使”即煩惱,“能忍結使”即心能安忍而不起煩惱。
[48] 铠:古代戰士所穿的護身鐵甲,相當于今天的防彈衣。安忍能保護自己的相續,讓心不爲境界所動,從能護的角度而將安忍比喻爲铠甲。
[49] 一切支禮:五體投地。雙手、雙足以及頭部都頂禮對境,即以身體的所有支分敬禮,叫一切支禮。
[50] 具壽:比丘之通稱,因比丘不但具有世間的壽命,而且具有法身的慧命。又作慧命、淨命、長老、尊者、大德等。
[51] 如前所說:如《般若攝頌》中說:如果未獲得授記的菩薩以嗔恚心鬥诤輕毀一位已獲授記的菩薩,則其生起多少刹那的惡心,就要在那麼多劫中重新擐甲,發起精進。
[52] 本科判是本講記所擬。
[53] 我、有情、命者、生者:均爲人我之異名。
[54] 此頌譯師後來譯爲:“既許彼苦能永盡,往昔所作惡業果,雲何嗔恚而害他,更引當來苦種子。”
[55] 原文漏譯“二皆致苦因,雙出器與身”這兩句。
[56] 原文中“修利他行攝受一切諸有情者”乃多余,應刪去。
[57] 此科判系本講記所擬。
[58] 鞦:拴在牛馬屁股後的革帶。
[59] 此科判是本講記所擬。
[60] 似尊:類似于尊長的人,雖不是尊長,但與尊長的功德相仿、相似者。
[61] 二種利益:現法利益(現前人生的利益)和後世利益。
[62] 無屋用沙屋:沒有居住、儲藏、辦公等任何房屋作用的沙屋。
[63] 等:包括稱和利敬。
[64] 訾:诋毀、指責。
[65] 伏後者:西藏方言,指屁股輕的人,形容人不穩重而到處亂跑。今天這裏有什麼事可以看到他,明天那裏有什麼法會也能見到他。
[66] 叁界供:佛是叁界有情普應供養的對境,故名叁界應供。
[67] 親友:一切有情都是菩薩的親友。
[68] 原譯文的“是故”應改爲“即此等故”。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