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9)▪P40

  ..续本文上一页无违犯?

  10、解释《集学论》文句意义:

  

(1)以有主财护有主身,若由是念受用无罪。

  

仆使恒时为主作业,非自有财以为存活。

  (2)若有一类于如是行诸菩萨前,未见实施而不信解不应道理。当知舍心最稀有故,于此道理有起疑惑,不应道理。

  11、解释布施六种殊胜:

  (1)依殊胜 (2)物殊胜 (3)所为殊胜

  (4)善巧方便殊胜 (5)回向殊胜 (6)清净殊胜

  12、以财施为例说明如何具足六度?

  13、经中说在家菩萨应修财施、出家菩萨应行法施的密意何在?是否绝对在家菩萨不能修法施、出家菩萨不能修财施?

  14、从事物的相上,法施有哪些超胜财施的殊胜特征?

  15、是否财施的功德绝对不如法施?说出您的理由。是否有“即财施而法施”、“即法施而财施”的情况?

  16、本论宣说施田时列举十种,有何必要?

  17、菩萨行施时,总应具足的三种意乐分别是什么?

  18、为何菩萨特别应对苦田安住悲愍?

  19、既然布施殊胜境得福更多,为何经中又说智者不拣福田?

  20、解释颂词:

  若见诸贫劣,众生有求心,无悲希果报,寻余有德器,

  意坏虽行施,等同诸乞丐,故尊由大悲,布施诸乞者。

  21、为什么菩萨行施时要具足无依止意乐、无怯弱意乐、无背弃意乐、无望他报恩意乐、无希望异熟意乐?

  22、菩萨不应积集而施,应随得随施的理由何在?

  23、菩萨应以哪种加行行持布施?

  24、菩萨如何助人布施?这样做的利益如何?

  25、菩萨无资财时如何行施?

  26、何时不能施身?非时不能施身的原因何在?

  27、对哪种人不能施身?对其施身则犯堕罪原因何在?

  28、施身有哪两类?

  29、为什么在自身尚未辨明经卷法义,对经卷没有悭垢时,不能施舍经卷?

  30、以理不应施舍时,应以何种善巧方便发遣乞者?

  31、以悭缠不能施舍时,应如何行持?

  32、对“未串习、匮乏、耽著、未见大果”四种布施障,应如何对治?

  33、在何种阶段需修唯意乐布施?

  34、对本论所说的布施之理,总的应如何修学?

  

  

持戒波罗蜜

  

  1、尸罗的自性是什么?

  2、戒波罗蜜多圆满的量是什么?

  3、如果戒波罗蜜多圆满量观待有情远离损害而安立,会有什么过失?

  4、解释《入中论自释》文句的涵义:

  此由不忍诸烦恼故,不生恶故,又由心中息忧悔火清凉性故,是安乐因,为诸善士所习近故,名为尸罗。此以七种能断为相,无贪、无瞋、正见三法为其等起,故具等起尸罗增上说十业道。

  5、说出毁戒的五种过患和持戒的六种殊胜利益。

  6、说出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的内涵。

  7、依《菩萨地》说出圆满律仪戒的诸因。

  8、依《菩萨地》说出圆满摄善法戒的诸因。

  9、修戒波罗蜜多应当具足哪六种殊胜,如何在一个持戒度当中具足六度来修?

  10、作为菩萨是否可以舍弃别解脱律仪而另学菩萨律仪,为什么?

  11、从现在开始应当以什么方式修学菩萨律仪,才能在未来易修易入?

  

忍波罗蜜

  

  1、安忍的自性是什么?违品是什么?

  2、忍波罗蜜多圆满之量是什么?如此安立的理由何在?

  3、说出安忍的六种胜利。

  4、驳斥以下观点并安立“坏善根”的正确涵义。

  有人说:所谓坏善根,即摧坏过去善根速疾感果的功能,让果延后成熟,并非遇缘不自生果,因为以世间道都不能断除所断种子,决定不能断除烦恼种子故。

  5、说出嗔恚的五种现法过患。

  6、“无如嗔之恶”的理由何在?

  7、如何观察怨敌有无自在而破除嗔恚?

  8、如何观察自性和客观而破除嗔恚?

  9、如何观察直接间接由何者作害而破除嗔恚?

  10、如何观察能发动损害之因而破除嗔恚?

  11、从哪些方面观察有境而破除嗔恚?

  12、如何观察所依而破除嗔恚?

  13、如何生起亲善想、无常想、苦想而修耐怨害忍?

  14、如何破除怨敌障碍誉、称、利敬时无法容忍之心?

  15、如何破除怨敌毁谤、说粗语、传恶名时的不忍之心?

  16、如何破除不欢喜怨敌富乐、欢喜怨敌衰损的心态?

  17、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修耐怨害忍的原理和方法。

  


  [1] 无贪俱生之思:和无贪心所一起产生的思心所。

  

  [2] 原文“根善”应改成“善根”。

  

  [3] 旃陀罗:又作旃荼罗,译曰屠者、严炽、执暴恶人、下姓等。在四姓之外,以屠杀为业者。

  

  [4] 正因:真实成立的因或根据。

  

  [5] 佛在《吉祥施请问经》中广说了菩提心的福德,在《三摩地王经》中宣说了慈心的功德,在《无尽慧经》中详说了波罗蜜多等,故以圣教量成立。

  

  [6] 非我理:对我而言不合理。

  

  [7]《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以下简称《六波罗蜜多经》。

  

  [8] 我所慢:执著这些是我的,心缘高相而转的傲慢。

  

  [9] 正遍觉:佛陀名号之一。

  

  [10] 染违犯:犯了染污堕罪。有烦恼造作的,叫做“染”。

  

  [11] 非染违犯:犯了非染污的堕罪。

  

  [12] 资具:资助生存的用具,即各种生活物资。

  

  [13] 此句译文稍作修改,即去掉“《摄大乘论》说”,句尾加上“此是《摄大乘论》所说”。

  

  [14] 多生疮尤:多生染污罪过,令戒律不清净。

  

  [15] 原文“当依此故圆满无上菩提资粮,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应改为“当依此故圆满无上菩提资粮布施波罗蜜多”。

  

  [16] 行施田:布施的对象。

  

  [17] 舍:远离贪嗔的平等舍。

  

  [18] 《无量功德赞》:阿罗汉曲吉邦所著,陈那论师曾对此撰写注释。

  

  [19] 背弃:悲悯一部分人而违背舍弃另一部分人。

  

  [20] 稽留:耽搁、拖延。

  

  [21] 原文“俱”应改为“具”。

  

  [22] 非时:此处是指尚不堪能施身的阶段。

  

  [23] 种子:菩提心,是成佛的正因,故称为种子。

  

  [24] 原文“毕究”应改为“毕竟”。

  

  [25] 近住:受八关斋戒的在家人。

  

  [26] 晓喻:明白开导。

  

  [27] 财货想:未将经书视为法宝,而是看成财物。

  

  [28] 婴儿慧众生:什么也不懂、把经书当作财物而来乞求的人。

  

  [29] 贤首:对来者的尊称。

  

  [30] 长物:戒律用语,指无必要、多余之物。又作长、余长物。佛教僧团中,除比丘所需之三衣一钵以外者,均属长物。

  

  [31] 罩罗罝弶:“罩”,捕鱼或捕鸟的网;“罗”,捕鸟的网;“罝”,捕鸟或野兽的网;“弶”,一种由弓、网组成的捕捉鸟兽的工具。

  

  [32] 水陆:指有无量众生依止的水域和陆地。例如,一口池塘里有许多鱼,一片山林中有许多鸟兽栖息居住。

  

  [33] 此身:此处指布施的对境。

  

  [34] 三事:施力微弱、善根未熟、于大乘中是初学者。

  

  [35] 取见:似应指计资财为可执取的见。请读者鉴察。

  

  [36] 疮疣:“疮”,毒疮;“疣”,皮肤上的肉瘤,比喻多余无用的东西。

  

  [37] 律仪尸罗:又译为禁恶行戒。

  

  [38] 增上:从这一方面。

  

  [39] 七众:比丘、比丘尼、正学女、勤策男(沙弥)、勤策女(沙弥尼)、近事男(男居士)、近事女(女居士)。

  

  [40] 等至:禅定之异名。

  

  [41] 等起心:发起心,发起身口意造业的心,造业最初位的心。

  

  [42] 这一段原文漏译,在此补译。

  

  [43] 此科判乃本讲记所拟。

  

  [44] 所为事:所须达到的目的。

  

  [45] 老拙:老笨蛋。

  

  [46] 衲袄:缝有补丁的衣服。

  

  [47] 能忍结使:“结使”即烦恼,“能忍结使”即心能安忍而不起烦恼。

  

  [48] 铠:古代战士所穿的护身铁甲,相当于今天的防弹衣。安忍能保护自己的相续,让心不为境界所动,从能护的角度而将安忍比喻为铠甲。

  

  [49] 一切支礼:五体投地。双手、双足以及头部都顶礼对境,即以身体的所有支分敬礼,叫一切支礼。

  

  [50] 具寿:比丘之通称,因比丘不但具有世间的寿命,而且具有法身的慧命。又作慧命、净命、长老、尊者、大德等。

  

  [51] 如前所说:如《般若摄颂》中说:如果未获得授记的菩萨以嗔恚心斗诤轻毁一位已获授记的菩萨,则其生起多少刹那的恶心,就要在那么多劫中重新擐甲,发起精进。

  

  [52] 本科判是本讲记所拟。

  

  [53] 我、有情、命者、生者:均为人我之异名。

  

  [54] 此颂译师后来译为:“既许彼苦能永尽,往昔所作恶业果,云何嗔恚而害他,更引当来苦种子。”

  

  [55] 原文漏译“二皆致苦因,双出器与身”这两句。

  

  [56] 原文中“修利他行摄受一切诸有情者”乃多余,应删去。

  

  [57] 此科判系本讲记所拟。

  

  [58] 鞦:拴在牛马屁股后的革带。

  

  [59] 此科判是本讲记所拟。

  

  [60] 似尊:类似于尊长的人,虽不是尊长,但与尊长的功德相仿、相似者。

  

  [61] 二种利益:现法利益(现前人生的利益)和后世利益。

  

  [62] 无屋用沙屋:没有居住、储藏、办公等任何房屋作用的沙屋。

  

  [63] 等:包括称和利敬。

  

  [64] 訾:诋毁、指责。

  

  [65] 伏后者:西藏方言,指屁股轻的人,形容人不稳重而到处乱跑。今天这里有什么事可以看到他,明天那里有什么法会也能见到他。

  

  [66] 三界供:佛是三界有情普应供养的对境,故名三界应供。

  

  [67] 亲友:一切有情都是菩萨的亲友。

  

  [68] 原译文的“是故”应改为“即此等故”。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9)》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