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7)▪P14

  ..续本文上一页把快乐献给他。

  所以,不应将有情分成三类:对一类给予安乐,对一类给予痛苦,对另一类不闻不问,而应平等慈爱所有众生。

  三有中的众生,不论外相如何,其实都是如处迷梦般,一直在颠倒分别中无法醒来。所以,不论他对你的态度好或不好,都是迷乱,不必计较。菩萨道的行者,对于同是苦性的众生,有什么理由不平等救护呢?是否一个人做好梦,自己就愿意帮助他;一个人做恶梦狂乱暴躁,就对他进行报复。显然不合道理。

  六、思惟一切都是影像而舍去贪嗔

  譬如,银幕上显现亲人和怨敌的动作、言说、形象等,都是因缘和合幻化的影像,刹那生灭变化,没有确定不变的自性,即使正在显现时,也得不到任何实义。

  同样,心如明镜,因缘聚合时,心镜中会显现人事物等影像,这些影像平等虚幻不实,所以对它生起贪嗔没有任何必要。

  比如:眼前的亲怨,身心显现是虚幻的,话语如谷响,好声、恶声平等皆是幻相;显现的行为,不论恭敬或傲慢,都如水月一般,幻生幻灭。如此观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舍去贪嗔,安住于平等心中。

  总之,以上的思惟,就是生起贪嗔时,反问自己有没有安立对方是亲怨的理由。通过正理衡量,现见安立亲怨毫无根据之后,就能遮止贪嗔。

  巳二、修此一切成悦意相分二:一、连结 二、对一切众生成立悦意之相

  【引发一切成悦意相者。

  午一、连结

  【《修次中篇》云:“慈水润泽内心相续,如湿润田,次下悲种易于增广,故心相续以慈熏习,次应修悲。”

  《修次中篇》说:以慈爱的水滋润心相续,就像以水润泽田地一样,然后再播下悲心种子,就容易增长广大。所以,首先应以慈熏习心相续,然后应修习悲心。

  【所说慈者,谓于诸有情,见如爱子悦意之相。

  所说的慈,即见一切有情都如爱子那般悦意的相。

  此处的“慈”是指悦意慈。

  【又此所说,由修等舍息灭贪、瞋不平恶涩[34],如调善田。

  而且,此处所说,由修习平等舍而息灭贪嗔不平等的恶涩,就如平治田地一样。

  【次以见为悦意慈水而润泽已,下以悲种,则大悲心速疾当生,应当了知极为切要。

  内心平等之后,再以见有情为悦意相的慈水润泽心田,其次再播下悲心的种子,大悲心就会迅速发起。当知如是观修是极为切要的。

  归纳:

  比如,种子吸取了水分后,由于水的滋润而促使种子迅速生长。悦意慈和悲的关系也是如此,以如水般的慈心滋润心地,会使悲心的种子迅速生长。即若见一切有情都似自己的独子般悦意可爱,那么见有情受苦时,一定会发起为其拔苦的悲心。所以,修悲之前,关键是要引发一切有情成悦意相。

  午二、对一切众生成立悦意之相分五:一、修习知母 二、修习念恩 三、修习报恩 四、摄念恩、报恩之义 五、佛门之孝道

  【此中有三。

  对一切众生成立悦意之相,具体修法即知母、念恩、报恩三者。

  未一、修习知母分四:一、以理成立 二、以教成立 三、以理成立还将作母 四、摄义

  申一、以理成立

  【初修母者,生死无始,故自受生亦无始际,若生若死辗转传来,于生死中未受此身、未生此处决定非有,亦无未作母等亲者。

  因为生死不见开始,故可推知自己的受生也没有最初的边际。由于辗转生死无数次,故在生死之中必定没有不曾取受过的身体、不曾转生过的地方,没有未曾做过母亲等亲人的有情。

  转世不见起始,故必有无数次的受生,而每次受生时,必定取一具身体、有一个生处、有一位母亲。因此无始至今,受生的身体无量无边,上至梵天下至地狱,未曾取受过的身体一个也没有;受生的地方无量无边,十方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曾投生过;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妻儿等也是无量无边,有情无不做过自己的亲人。

  申二、以教成立

  【如《本地分》引经说云:“我观大地,难得汝等,长夜于此未曾经受无量生死。”

  如同《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引佛经所说:我观大地,难得一人不曾在这块土地上受过无量生死。

  【“我观有情,不易可得,长夜流转,未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轨范亲教,若余尊重若等尊重。”

  我观有情,难得一人不曾在长夜流转中,做过你的父母、兄弟、姐妹、轨范、亲教师,或其余的上师或等同上师。

  申三、以理成立还将作母

  【此复非仅昔曾为母,于未来世亦当为母,无有边际。

  而且,不只是过去世曾做过母亲,未来世还将无数次做自己的母亲。

  【如是思惟,于为自母,应求坚固决定了解。此解若生,次念恩等亦易发生,此若未生,则念恩等无所依故。

  这样思惟,对有情是自己的母亲,应当寻求坚固决定的了解,理由是:若对“有情是母亲”生起了定解,其后念恩等也就容易生起;相反,若定解未生,念恩等便没有依处。(知母之后,才有“诸母有情”这一所缘境,成为念恩、报恩等的所缘。所以,“知母”是后后修法的所依。)

  申四、摄义

  实修道次第时,必须逐步进修,每次只修一个方面。修平等舍,可以遮止贪嗔的现行,让心平等;但是,为了引起强烈的利他心,接下来还要修知母,作为念恩、报恩等的所依。一般,我们只会对亲人的苦不能忍受,因此要设法将一切众生安立为至亲,和我们关系最亲、最直接的亲人就是母亲。因此,若能对“有情都是母亲”生起定解,就可以缘有情修习念恩、报恩、慈心、悲心。所以,通过经典和真实理论认定有情是母亲,极其重要。

  换言之,如果不能深刻认定所有众生都是母亲,则念恩也只是忆念今世一位母亲的恩情,报恩也只是报一位母亲的恩德,并不能缘一切有情而修,那么,以一切有情为所缘境的大慈、大悲与增上意乐便无从生起。

  若能深信一切有情是母亲,则念恩、报恩就能缘一切有情而修,所缘境会变得无限广大,由此才能生起给予一切有情乐的大慈、拔除一切有情苦的大悲,荷担救度一切母亲的增上意乐。

  其实,“知母”是很大的觉悟。原先我们认为除了圈内的几位亲友之外,其他不是敌人就是毫无关系之人。所以,对待他们的心态、行为,往往与菩萨背道而驰。

  然而,当内心真正肯定一切有情都是母亲时,就能认识到,有情并非与自己没有关系,不可置之度外,不可随意对待,因为都是大恩母亲。

  由知母顺带就可以修起念恩、报恩,那样对待任何有情,不论尊卑、大小,都会心生大慈大悲,才会有对一切有情报恩的心态和行为,也才有菩萨饶益有情的实际表现。《梵网经》说:“孝名为戒。”了知众生都是母亲,才有普行天下的大孝。菩萨戒是以知母为所依,爱一切众生也是以知母为所依。

  那么,如何成立一切有情都是母亲呢?

  关键在于证成转生是无始的,因为转生无始,就有无量生世,所以就有无量母亲,即每一位有情都曾经做过自己的母亲。

  如何证成转生无始呢?

  观察心识是由前一刹那的同类心识转为后一刹那,如此不断相续而来。比如,现在的心识来自中有心识,而中有心识又来自前世的死有心识,若再往前无穷无尽地追溯下去,则始终找不到初际。

  若有初际,则说明转生的次数有量。比如:到今世为止,总共转生了十万世。观察第一世,必定不是圣者,所以必有六道任何一道的身体,比如是猪身。

  试问:这个最初的猪身是否有因?若有前因,就不叫初始;若无前因,则应成无因生。假如不需任何因缘,便能凭空出生有眼耳、有受想行识的猪身,则应何时皆可出生,但这一点谁也不会承认。所以,“转生有初始”不能成立。

  由于转世无始,合计每一世的母亲便有无量无边。从今生的母亲往前算,算到一百亿世,母亲的数量就已超过地球总人口的一半多;若再往前算下去,则所有的母亲尽虚空界也无法容纳。

  由此可见,哪一位有情未曾做过自己的母亲呢?不仅做过,而且做过无数次。

  这也是遍知有情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生世的佛陀以谛实语证明的事实。佛在《梵网经》中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心地观经》中也说:无始以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历百千劫,在多生之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之故,一切男子即慈父,一切女人即悲母,往昔生生世世中有大恩德故,与现在父母的恩德平等无别。

  真正要生起知母的证量并不容易。首先应从身边修起,比如,对家人、同事、道友等一一观修。所以,最初应缘周遭有情,不应首先就缘着遥远的六道众生泛泛而修。初步修好后,再不断扩展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整个地球,再扩展到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量世界中的无量有情。

  有人认为知母很容易!若只是重复一句“一切有情是母亲”,这并不代表真的认定了一切有情是母亲。

  以前阿底峡尊者听到众生的声音,就想这是妈妈的声音,当狗在哀叫时,就想到是母亲在哀叫。而我们往往都麻木不仁,何曾想过这是亲生母亲呢?甚至用棍棒驱赶打骂,这是修好了知母吗?

  所以,应具体落实,逐步转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譬如:你是一名售货员,就要试着把每位顾客都看成是母亲。母亲来购物,自己态度能冷淡、爱理不理?

  再比如,你是一名护士,反问自己:在我眼里,每天来住院的…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