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让我母亲永离恶道及不做下贱之人,乃至不做女人、永劫不受者,我从今日开始,在清净莲花目如来的佛像前发愿,往后百千万亿劫中,一切世界三恶道的苦难众生,我都发愿救度,让他们远离恶趣,直至究竟成佛,我才成就正觉。”
光目女发愿后,听到清净莲花目如来告诉她:“光目,你能为母亲发此大愿。我观察你母亲十三岁后,舍此报身转为梵志,寿命一百岁。此后,又会转生无忧国土,寿命不可计数劫,最终成佛,广度恒沙众生。”
如是地藏菩萨在往昔久远劫中,为报母恩,发恒沙大愿,广度无边众生。
憨山大师说:“以众生历劫生死,出没六道,舍身受身,无一类而不经过,是无一类而非曾经之父母。且众生度尽,方受证菩提,故所度众生一一出苦,皆菩萨所尽孝道之心也。”
另一部《盂兰盆经》也是佛门中的孝经,此经说佛的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以神通眼观见母亲转生饿鬼,得不到饮食。尊者就以钵装满饭去救济母亲。以业力关系,母亲无法享用,饮食还未入口就变成火炭,尊者只好回来向佛陀求助。
佛说:“你母亲的重罪不是你一人之力所能超拔,应当借助十方众僧的威神之力才能解脱。”佛教他举行盂兰盆会,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供养十方大德众僧,由一切圣僧共同的福德功勋,解脱母亲的苦难。
目犍连尊者依教奉行后,母亲当天就解脱了一劫饿鬼之苦。
佛还教导:在七月十五佛欢喜日,应当为现生父母、过去七世父母,做盂兰盆会,供养十方众僧。愿现世父母寿命百岁,无病无一切苦恼,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转生人天,福乐无极。
佛说:佛弟子修孝道之人,应当念念中忆念父母。年年七月十五,为父母做盂兰盆,供佛供僧,以报父母长养之恩。
再看高僧大德的慈孝行为。
蕅益大师二十三岁时所发的四十八愿,前两愿就是报父母恩的大愿:
“第一愿,我本发心,上报慈父钟之凤生恩,愿三宝力,令我无始慈父,咸生净土,速证菩提,令闻我名者,亦报父恩。
第二愿,我本发心,上报悲母金大莲养育恩,愿三宝力,令我无始悲母,咸生净土,速证菩提,令闻我名者,亦报母恩。”
诸如此类为父母发愿文,《灵峰宗论》中收集了七种。古来高僧大德都是大慈大孝,发心救度无边的父母,永脱轮回。
后周时代,有一位唐朝宗室七岁就出家的道丕法师。在他十九岁时,他所在的长安城被战火焚烧一空,他背着母亲躲避战乱走进了华山。
当时粮食昂贵,道丕自己辟谷不食,依靠乞讨供养母亲。母亲问他吃了没有,他总说吃饱了。
有一次,母亲说:你父亲在霍山战死,尸骨抛于荒野,你能不能收回来安葬?
道丕一路赶往霍山,他捡起一堆白骨,昼夜诵经,忏悔父亲的杀业,而且祈祷说:“这堆骨头里有转动的,就是我父亲的遗骨。”这样一心专注地念诵。
几天后,有骷髅从骨堆里跳出,摇动了很久。道丕深信这是父亲的遗骨,就抱在怀中拿回来见母亲。
那天晚上,母亲梦见丈夫回家。第二天早晨,果然遗骨送到了家门。
后来,道丕应诏进京,美名传播朝野。
宋代长芦宗𦣱禅师,二十九岁时觉悟到人生无常,礼长芦秀禅师出家,深得法要。
因为母亲无依无靠,他把母亲迎养到方丈东室,劝母亲念佛求生净土。过了七年,母亲念佛安详往生。
以下是一则近代陈悟证居士[35]割臂疗亲的故事。
陈悟证十二岁时,父亲出外谋生,只有她在家侍奉母亲。
有一天深夜,母亲忽然生病,不停地吐血。家里没有男子,母女俩惊慌失措。
陈悟证毅然割下手臂的肉煎汤,说是汤药,让母亲喝,当即止了血。
过去妇女都是穿长袖衣服,所以几十年中连她的儿女都不知道这件事。
1928年冬,这位童年割臂疗亲的老太太在七十三岁高龄时得了一场重病。她的儿子魏逖先居士,发心为母亲左臂燃香,祈祷母亲三业清净。
到了同月二十三日晚,老太太忽然呼吸微弱,全家人见了都围在床边一起念佛。
当年除夕,逖先居士又在右臂燃九炷香,为母亲发普贤十大愿。
第二年正月十五夜晚,逖先的妹妹也在左臂燃三炷香。十六日晨,又在右臂上燃六炷香。
三月初一,逖先和两个妹妹各在左臂燃三炷香,一起为母亲祈祷佛力加被。
陈悟证老居士被儿女的孝心感动,把儿女叫到床前说:“我十二岁时,曾割臂治疗你们外婆的急病,当时我绝没有希望我的儿女也能报答我。想不到现在病了,你们为我燃了这么多臂香,祈求佛力加被,这也是我割臂疗亲的感应。”
说完她露出左臂给儿女看,割肉处的刀痕长约三寸,宽到七八分。大家看了都感动落泪。
到了三月初六,老太太在念佛声中含笑合掌往生。
总之,佛门中的大孝:时间上,不仅是一生行孝,而且尽未来际行孝;对象上,不仅利益今生的父母,而且利益生生世世的父母;利益上,不仅给予衣食受用,而且给予增上生与决定胜的安乐,让一切父母究竟成佛。
所以,世间孝道只在眼前尽孝,佛门孝道则扩展到无量劫;世间孝道只局限一地,佛门孝道则是度尽全法界的众生。佛说戒以孝为宗,是为出世间第一大孝。蕅益大师说:“予观世出世间至德要道,皆无有胜于孝慈者也。世间非孝慈,无以成圣贤;出世非孝慈,无以作佛祖。”
辰二、正发此心分三:一、修慈 二、修悲 三、修增上意乐
【第二,正发此心分三。】
“此心”是希求利他之心。“发起希求利他之心”的修法有三:一、修慈;二、修悲;三、修增上意乐。
巳一、修慈分五:一、慈的所缘与行相 二、慈心之利益 三、虽然最初难生但意义极大,故下至读诵词句而修 四、修习次第 五、真实修习之方法
午一、慈的所缘与行相
【初修慈中,慈所缘[36]者,谓不具足安乐有情。】
慈心的所缘,是缺乏安乐的有情。
【行相者,谓念云何令遇安乐,惟愿令其获得安乐,我应令其遇诸安乐。】
慈心的行相,即慈心心理活动的相状,有三个方面,即思惟:怎么能让他得到安乐?多么希望他获得安乐;应当由我来为他成办安乐。
《瑜伽师地论》说:“以慈心者,为欲令得乐义故。”
例如:明朝宰相冯琢庵的父亲是个善人。有一年隆冬的早晨,他遇见一人倒在雪地中,半身都已冻僵了,于是,他解下皮袄为他穿上,而且把他带回家,无微不至地照顾。
当时,冯善人的心理是:如何能让他得到温暖?他能得到温暖该有多好!我应当帮他得到温暖。
又比如,见别人内心缺乏安乐,我们想:如何让他获得内心的安乐?多么希望他得到心灵的安乐!我应当教他实现安乐的方法,让他得到安乐。
总之,慈心的行相是三种心:一、着想心(替别人着想的善心);二、善愿心(希望他人获得安乐的善愿);三、责任心(发心为他成办安乐的善心)。
慈心有悦意慈和与乐慈两种,悦意慈是见众生如同独子般悦意的慈心,通过修习知母、念恩、报恩,自然会生起悦意慈。此处所说的是与乐慈。
午二、慈心之利益分二:一、慈心利益之量 二、慈心的功德种类
为何要宣说慈心的利益呢?
不打开宝囊就不知囊中有宝,同理,若不宣说则不知慈心的利益。所以,有必要对希求大福德之善缘者宣说慈心的利益。了解利益之后,就会努力修持。
【胜利者。】
具足以上三种行相的慈心,能引生极殊胜的利益。以下从功德之量与功德种类两方面说明,就是要显示慈心福德之广大,尤其会出生哪些利益。
未一、慈心利益之量分三:一、慈胜广大财供 二、慈胜广修梵行 三、慈胜长期持戒
申一、慈胜广大财供
【《三摩地王经》云:“遍于无边俱胝刹,尽其无量众供养,以此常供诸胜士,不及慈心一数分。”】
前三句假设了一种广大供养,第一句说供养处,第二句说供养物,第三句说供养时和供养境,第四句通过较量彰显慈心福德之广大。
《三摩地王经》说:普遍在无边俱胝的世界中,用尽不计其数的供养物,以此持续不断地供养一切贤圣,也比不上慈心功德之一分。
【此说较以广大财物,于究竟田[37]常时供养,其福尤大。】
上一颂是说,相比常时对究竟田作广大财供养,修慈心的福德更为巨大。
静心体会一下,供养的处所、供物、时间、对境如此广大、殊胜,但由此产生的极大福德,却不如慈心福德之一分。这说明,相比不具慈心的大供养,给予一切众生安乐的慈心更伟大、更可贵,力量更巨大。
申二、慈胜广修梵行
【《曼殊室利庄严佛土经》云:“于东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庄严,其中有情皆具安乐,如诸苾刍入灭定乐。”】
《曼殊室利庄严佛土经》说:在东北方有一尊大自在王佛,佛所教化的世界名叫千庄严,在那里的有情都具有如比丘入灭尽定般的大安乐。
【“设于彼土修净梵行,经过百千俱胝年岁,若于此土最下乃至于弹指顷,缘一切有情发生慈心,其所生福较前尤多,况昼夜住。”】
此段是较量功德。一是在安乐世界里,持续万亿年修持清净梵行,一是在此秽土下至一弹指顷的短暂时间中,缘一切有情生起慈心,后者福德远远超胜前者,何况日夜安住慈心。
在安乐世界修梵行和在恶浊世界修慈心是两种修法,后者一弹指顷的…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