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7)▪P19

  ..續本文上一頁讓我母親永離惡道及不做下賤之人,乃至不做女人、永劫不受者,我從今日開始,在清淨蓮花目如來的佛像前發願,往後百千萬億劫中,一切世界叁惡道的苦難衆生,我都發願救度,讓他們遠離惡趣,直至究竟成佛,我才成就正覺。”

  光目女發願後,聽到清淨蓮花目如來告訴她:“光目,你能爲母親發此大願。我觀察你母親十叁歲後,舍此報身轉爲梵志,壽命一百歲。此後,又會轉生無憂國土,壽命不可計數劫,最終成佛,廣度恒沙衆生。”

  如是地藏菩薩在往昔久遠劫中,爲報母恩,發恒沙大願,廣度無邊衆生。

  憨山大師說:“以衆生曆劫生死,出沒六道,舍身受身,無一類而不經過,是無一類而非曾經之父母。且衆生度盡,方受證菩提,故所度衆生一一出苦,皆菩薩所盡孝道之心也。”

  另一部《盂蘭盆經》也是佛門中的孝經,此經說佛的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爲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以神通眼觀見母親轉生餓鬼,得不到飲食。尊者就以缽裝滿飯去救濟母親。以業力關系,母親無法享用,飲食還未入口就變成火炭,尊者只好回來向佛陀求助。

  佛說:“你母親的重罪不是你一人之力所能超拔,應當借助十方衆僧的威神之力才能解脫。”佛教他舉行盂蘭盆會,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供養十方大德衆僧,由一切聖僧共同的福德功勳,解脫母親的苦難。

  目犍連尊者依教奉行後,母親當天就解脫了一劫餓鬼之苦。

  佛還教導:在七月十五佛歡喜日,應當爲現生父母、過去七世父母,做盂蘭盆會,供養十方衆僧。願現世父母壽命百歲,無病無一切苦惱,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轉生人天,福樂無極。

  佛說:佛弟子修孝道之人,應當念念中憶念父母。年年七月十五,爲父母做盂蘭盆,供佛供僧,以報父母長養之恩。

  再看高僧大德的慈孝行爲。

  蕅益大師二十叁歲時所發的四十八願,前兩願就是報父母恩的大願:

  “第一願,我本發心,上報慈父鍾之鳳生恩,願叁寶力,令我無始慈父,鹹生淨土,速證菩提,令聞我名者,亦報父恩。

  第二願,我本發心,上報悲母金大蓮養育恩,願叁寶力,令我無始悲母,鹹生淨土,速證菩提,令聞我名者,亦報母恩。”

  諸如此類爲父母發願文,《靈峰宗論》中收集了七種。古來高僧大德都是大慈大孝,發心救度無邊的父母,永脫輪回。

  後周時代,有一位唐朝宗室七歲就出家的道丕法師。在他十九歲時,他所在的長安城被戰火焚燒一空,他背著母親躲避戰亂走進了華山。

  當時糧食昂貴,道丕自己辟谷不食,依靠乞討供養母親。母親問他吃了沒有,他總說吃飽了。

  有一次,母親說:你父親在霍山戰死,屍骨抛于荒野,你能不能收回來安葬?

  道丕一路趕往霍山,他撿起一堆白骨,晝夜誦經,忏悔父親的殺業,而且祈禱說:“這堆骨頭裏有轉動的,就是我父親的遺骨。”這樣一心專注地念誦。

  幾天後,有骷髅從骨堆裏跳出,搖動了很久。道丕深信這是父親的遺骨,就抱在懷中拿回來見母親。

  那天晚上,母親夢見丈夫回家。第二天早晨,果然遺骨送到了家門。

  後來,道丕應诏進京,美名傳播朝野。

  宋代長蘆宗𦣱禅師,二十九歲時覺悟到人生無常,禮長蘆秀禅師出家,深得法要。

  因爲母親無依無靠,他把母親迎養到方丈東室,勸母親念佛求生淨土。過了七年,母親念佛安詳往生。

  以下是一則近代陳悟證居士[35]割臂療親的故事。

  陳悟證十二歲時,父親出外謀生,只有她在家侍奉母親。

  有一天深夜,母親忽然生病,不停地吐血。家裏沒有男子,母女倆驚慌失措。

  陳悟證毅然割下手臂的肉煎湯,說是湯藥,讓母親喝,當即止了血。

  過去婦女都是穿長袖衣服,所以幾十年中連她的兒女都不知道這件事。

  1928年冬,這位童年割臂療親的老太太在七十叁歲高齡時得了一場重病。她的兒子魏逖先居士,發心爲母親左臂燃香,祈禱母親叁業清淨。

  到了同月二十叁日晚,老太太忽然呼吸微弱,全家人見了都圍在床邊一起念佛。

  當年除夕,逖先居士又在右臂燃九炷香,爲母親發普賢十大願。

  第二年正月十五夜晚,逖先的妹妹也在左臂燃叁炷香。十六日晨,又在右臂上燃六炷香。

  叁月初一,逖先和兩個妹妹各在左臂燃叁炷香,一起爲母親祈禱佛力加被。

  陳悟證老居士被兒女的孝心感動,把兒女叫到床前說:“我十二歲時,曾割臂治療你們外婆的急病,當時我絕沒有希望我的兒女也能報答我。想不到現在病了,你們爲我燃了這麼多臂香,祈求佛力加被,這也是我割臂療親的感應。”

  說完她露出左臂給兒女看,割肉處的刀痕長約叁寸,寬到七八分。大家看了都感動落淚。

  到了叁月初六,老太太在念佛聲中含笑合掌往生。

  總之,佛門中的大孝:時間上,不僅是一生行孝,而且盡未來際行孝;對象上,不僅利益今生的父母,而且利益生生世世的父母;利益上,不僅給予衣食受用,而且給予增上生與決定勝的安樂,讓一切父母究竟成佛。

  所以,世間孝道只在眼前盡孝,佛門孝道則擴展到無量劫;世間孝道只局限一地,佛門孝道則是度盡全法界的衆生。佛說戒以孝爲宗,是爲出世間第一大孝。蕅益大師說:“予觀世出世間至德要道,皆無有勝于孝慈者也。世間非孝慈,無以成聖賢;出世非孝慈,無以作佛祖。”

  辰二、正發此心分叁:一、修慈 二、修悲 叁、修增上意樂

  【第二,正發此心分叁。

  “此心”是希求利他之心。“發起希求利他之心”的修法有叁:一、修慈;二、修悲;叁、修增上意樂。

  巳一、修慈分五:一、慈的所緣與行相 二、慈心之利益 叁、雖然最初難生但意義極大,故下至讀誦詞句而修 四、修習次第 五、真實修習之方法

  午一、慈的所緣與行相

  【初修慈中,慈所緣[36]者,謂不具足安樂有情。

  慈心的所緣,是缺乏安樂的有情。

  【行相者,謂念雲何令遇安樂,惟願令其獲得安樂,我應令其遇諸安樂。

  慈心的行相,即慈心心理活動的相狀,有叁個方面,即思惟:怎麼能讓他得到安樂?多麼希望他獲得安樂;應當由我來爲他成辦安樂。

  《瑜伽師地論》說:“以慈心者,爲欲令得樂義故。”

  例如:明朝宰相馮琢庵的父親是個善人。有一年隆冬的早晨,他遇見一人倒在雪地中,半身都已凍僵了,于是,他解下皮襖爲他穿上,而且把他帶回家,無微不至地照顧。

  當時,馮善人的心理是:如何能讓他得到溫暖?他能得到溫暖該有多好!我應當幫他得到溫暖。

  又比如,見別人內心缺乏安樂,我們想:如何讓他獲得內心的安樂?多麼希望他得到心靈的安樂!我應當教他實現安樂的方法,讓他得到安樂。

  總之,慈心的行相是叁種心:一、著想心(替別人著想的善心);二、善願心(希望他人獲得安樂的善願);叁、責任心(發心爲他成辦安樂的善心)。

  慈心有悅意慈和與樂慈兩種,悅意慈是見衆生如同獨子般悅意的慈心,通過修習知母、念恩、報恩,自然會生起悅意慈。此處所說的是與樂慈。

  午二、慈心之利益分二:一、慈心利益之量 二、慈心的功德種類

  爲何要宣說慈心的利益呢?

  不打開寶囊就不知囊中有寶,同理,若不宣說則不知慈心的利益。所以,有必要對希求大福德之善緣者宣說慈心的利益。了解利益之後,就會努力修持。

  【勝利者。

  具足以上叁種行相的慈心,能引生極殊勝的利益。以下從功德之量與功德種類兩方面說明,就是要顯示慈心福德之廣大,尤其會出生哪些利益。

  未一、慈心利益之量分叁:一、慈勝廣大財供 二、慈勝廣修梵行 叁、慈勝長期持戒

  申一、慈勝廣大財供

  【《叁摩地王經》雲:“遍于無邊俱胝刹,盡其無量衆供養,以此常供諸勝士,不及慈心一數分。”

  前叁句假設了一種廣大供養,第一句說供養處,第二句說供養物,第叁句說供養時和供養境,第四句通過較量彰顯慈心福德之廣大。

  《叁摩地王經》說:普遍在無邊俱胝的世界中,用盡不計其數的供養物,以此持續不斷地供養一切賢聖,也比不上慈心功德之一分。

  【此說較以廣大財物,于究竟田[37]常時供養,其福尤大。

  上一頌是說,相比常時對究竟田作廣大財供養,修慈心的福德更爲巨大。

  靜心體會一下,供養的處所、供物、時間、對境如此廣大、殊勝,但由此産生的極大福德,卻不如慈心福德之一分。這說明,相比不具慈心的大供養,給予一切衆生安樂的慈心更偉大、更可貴,力量更巨大。

  申二、慈勝廣修梵行

  【《曼殊室利莊嚴佛土經》雲:“于東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莊嚴,其中有情皆具安樂,如諸苾刍入滅定樂。”

  《曼殊室利莊嚴佛土經》說:在東北方有一尊大自在王佛,佛所教化的世界名叫千莊嚴,在那裏的有情都具有如比丘入滅盡定般的大安樂。

  【“設于彼土修淨梵行,經過百千俱胝年歲,若于此土最下乃至于彈指頃,緣一切有情發生慈心,其所生福較前尤多,況晝夜住。”

  此段是較量功德。一是在安樂世界裏,持續萬億年修持清淨梵行,一是在此穢土下至一彈指頃的短暫時間中,緣一切有情生起慈心,後者福德遠遠超勝前者,何況日夜安住慈心。

  在安樂世界修梵行和在惡濁世界修慈心是兩種修法,後者一彈指頃的…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