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在声闻乘的教法中,并未说及菩萨的大愿、大行和回向,怎么能成为菩萨?这是说,不由见解分大小乘,应以行为分大、小乘。
丑三、大乘人须以菩提心为教授中心而实修
【如是证空性慧,尚非大乘不共之道,况诸余道。故若不以菩提心为教授中心[17]而正修习,仅于起首略忆文句,而于余道微细一分多殷重修,显然于法知见太浅。】
如是,证空慧尚且不属于大乘不共之道,何况余道?因此,如果不以菩提心为教授中心而真正地修习,仅仅在一开始入座修法时,稍微忆念一下文句,却对其它道的微细一分多次殷重修习,则显然是对佛法的认识太肤浅。这是不熟悉、不了解大乘法要的表现。
所谓中心,即一切都应围绕它而进行。譬如:以闻思修为中心,则一切身口意都应投入于闻思修,其余都是为它服务的。如果以追求享受为中心,则闻思修就会变成稍稍行持之事。
对菩提心也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与行为:
一种人认识到菩提心是大乘命根,故以菩提心为核心,按菩提心的教法长期殷重实修,而真正步入了庄严的大乘殿堂。另一种人修菩提心,只是稍忆文句,更下等者,只是有口无心地念念而已,但对其余道之微小分却大力修持。正如《般若经》所说:“舍本逐末,获得美味反觅粗食,得到大象还寻脚印,不乞求赐予丰美物品的主人,却向施舍微劣物品的仆人乞讨。”
或者,一般人以内心稍得平静,代表寂止的修法;只对单空精进,就说是修习胜观;自己并无佛慢,大略观想一下,表示生起次第;略略修些气脉明点,表示圆满次第。诸如此类都是对大乘法要不娴熟、不精通的表现。
【总如生子俱须父母,道支圆满亦须方便、智慧二品,特须方便上首[18]发菩提心,智慧上首通达空性。】
总的来说,如同孩子的出生同时需要父母,道的支分圆满也必须兼具方便与智慧二分,特别需要方便上首的发菩提心及智慧上首的通达空性。
方便与智慧如同车之二轮,缺一不可。智慧种类众多,凡是对所知法真实辨别,都属于智慧,下至穿衣、吃饭等都要有智慧,而在所有智慧中,通达空性的智慧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上首智慧。方便种类也有很多,最上首的方便就是发菩提心。
【设修一分而未全修,若惟希求解脱生死,于奢摩他须莫误为毗钵舍那,善修无我空性之义。】
倘若仅修一分而没有完整地修习,唯独希求解脱生死,则万万不可误认奢摩他(止)为毗钵舍那(观),应当善修无我空性之义。
如果只求自己解脱,也应以无谬见解修持,不能把“止”误解为“观”,否则,只能获得世间共同成就,而不能获得解脱。因为:通达空性的智慧才是解脱之因,单以奢摩他并不能断除三有的根本。
【然若自许是大乘者,是则必须修菩提心。】
然而,如果自称是大乘行者,就必须修习菩提心。
理由如下:
【如慈尊云:“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灭。”以慧遮止堕生死边,以悲遮止堕寂灭边,慧不能遮堕寂灭故。不堕有边小乘有故,菩萨道者正所断除堕寂边故。】
从不堕二边的角度观察,按照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须以智慧遮止生死边,以大悲遮止寂灭边。可见,有智无悲不能遮止堕入寂灭边。小乘也有不堕三有边,所以菩萨道不共小乘的所断正是堕寂灭边。
由此显示,凡大乘人必须修菩提心,必不可少。
子二、若对此精进则具大义分四:一、智者菩萨赞叹发菩提心者甚为稀有 二、由传记了解菩提心乃道之关键 三、未发菩提心则虽修布施等亦不入菩萨行 四、最初即令菩提心达到扼要之利益
丑一、智者菩萨赞叹发菩提心者甚为稀有
【解佛密意堪为定量[19]诸佛子等,若有如此宝贵之心,于内生起执为希有,叹生如此希有妙道。若内心生愚夫所爱微分功德,则不执为如是希奇。】
在智者菩萨等的心目中,何种功德才是稀有呢?
论中说:了达诸佛密意、所说堪为标准的诸菩萨们,若见某人内心生起了如此宝贵的菩提心,则会认为稀有,赞叹此人生起了如此稀有的妙道。如果只是内心生起了愚人所爱的微少功德,则不认为稀奇。
“愚夫所爱微分功德”,即凡夫特别爱执的八种共同成就、有漏禅定神通等内外道共同成就,菩萨不以为稀奇。
唐代黄蘖大禅师在未开悟前,曾与友人结伴游方。行至某地时,山水冲来,原来的路变成了河。友人把草笠抛在水上,蹦上草笠,顺水漂去,而且招呼黄蘖说:过来,过来。
黄蘖说:早知如此,打断你的狗腿!
这时,漂水而过的神僧连连赞叹:“真大乘法器也!我不如你。”
所以,神通并不稀奇,能够生起世俗与胜义菩提心,才是稀奇。
【《入行论》云:“余自利不起,利益有情心,此希胜心宝,先无今得生。”】
《入行论》说:其他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尚且不能生起一刹那利益有情之心,此稀有、殊胜的菩提心珍宝,过去未曾有过,今天竟然从心中生起了。
【又云:“岂有等此善,何有此知识,岂有如此福?”】
又说:对于缺乏安乐、深陷痛苦中的有情,菩提心能给予他们增上生与决定胜的安乐、能断除他们相续中的痛苦、能遣除他们的愚痴黑暗。何处能有与菩提心等同的善法,何处能找到如菩提心般的善知识,何处能有如菩提心这般的大福德?
【又云:“谁发胜心宝,即礼彼士身。”】
又说:谁发起了胜妙的菩提心珍宝,即应向发心者三门恭敬顶礼。
【又云:“从摇正法乳,出此妙醍醐。”】
又说:搅动正法的乳汁,提炼出如此微妙的菩提心精华。
发菩提心是以闻思修三慧之杵,搅动契经正法的广大乳海所提炼出的精华,具有出生一切利益的美味与大力量。
【此说是出佛语心藏[20]胜教授故。】
这是说,掘出了佛语的精华、最殊胜之教授,故比喻为“从正法乳中提炼的精华”。
丑二、由传记了解菩提心乃道之关键
【是故吉祥阿底峡尊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唯识中实相之见,然菩提心依金洲得,故为师中恩最重者。】
所以,阿底峡尊者所持的是应成派中观见,金洲大师是持唯识中真相唯识见,以见衡量,金洲大师较低(原因是:应成见远离一切戏论、无所安立,而真相唯识见则承许依他起识实有),但因为尊者的菩提心是依金洲大师而生起的,故金洲大师成为尊者所有上师中恩德最重之上师。
当年,尊者提及其他上师的名字时,合掌于胸前;提到金洲大师的名字时,则双手合掌于头顶。
弟子问:“为何尊者显现上有如此差别,是您上师的功德有差别,还是恩德有差别?”
他说:“我的上师都是大成就者,功德并无差别,但恩德有大小。我相续中仅有的少分菩提心,都是依金洲上师的恩德才获得的,故对我恩德重大。”
【若有了解圣教扼要,观此传记,于道扼要有大了解。】
若对圣教的扼要有所了解,观察此段传记,相信会对道之关键得到深刻的了解。
丑三、未发菩提心则虽修布施等亦不入菩萨行
【若勤修此生真实心,虽施乌鸦少许饮食,由此摄持,亦能堕入菩萨行数。若无此心,纵将珍宝充三千界而为布施,亦不能入菩萨之行。】
如果经由精勤修习而生起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那么即使只布施乌鸦一口饭食,由菩提心摄持,也能算是菩萨行。相反,若无菩提心,纵然将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用来布施,也不算菩萨行。
【如是净戒乃至智慧,修诸本尊、脉息、明点等,皆不能入菩萨之行。】
如同以上布施那样,波罗蜜多乘其余戒、忍、进、定、慧等五度以及密乘修持本尊、气脉、明点等(即波罗蜜多乘及密咒乘的所有修行),若无菩提心摄持,均非菩萨行。
例如,以前有位贡巴瓦格西,自诩禅定功夫高深,可以入定很长时间,即使耳边敲锣打鼓,他也不受影响。
仲敦巴格西知道后,就说:“这并非什么了不起的境界,不具足菩提心的禅定,充其量只是转生无色界的因而已。”
还有一位修行人,一生专修密集金刚,最终却获得预流果。后来有位大德知道后,感慨说:“这已经很不错了,不然按他的修法,决定要下地狱。”
《文殊根本续》中记载:曾有一位修行人,凭借自己修成大威德的力量,杀害了很多众生,最后堕入地狱。
这些公案再再显示,如果不发菩提心,则不论修习何种高深之法,都不算是菩萨行,只会沦为小乘修行、世间有漏禅定,甚至有堕落恶趣的危险。
丑四、最初即令菩提心达到扼要之利益分二:一、以比喻说明 二、引教证说明菩提心的三种功能
寅一、以比喻说明
【犹如世说刈草磨镰,若此宝心未至扼要,任经几久励修善行,无甚进趣,如以钝镰刈诸草木。】
“刈草磨镰”,即为了割草,先要将镰刀磨利。磨不磨镰刀…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