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在聲聞乘的教法中,並未說及菩薩的大願、大行和回向,怎麼能成爲菩薩?這是說,不由見解分大小乘,應以行爲分大、小乘。
醜叁、大乘人須以菩提心爲教授中心而實修
【如是證空性慧,尚非大乘不共之道,況諸余道。故若不以菩提心爲教授中心[17]而正修習,僅于起首略憶文句,而于余道微細一分多殷重修,顯然于法知見太淺。】
如是,證空慧尚且不屬于大乘不共之道,何況余道?因此,如果不以菩提心爲教授中心而真正地修習,僅僅在一開始入座修法時,稍微憶念一下文句,卻對其它道的微細一分多次殷重修習,則顯然是對佛法的認識太膚淺。這是不熟悉、不了解大乘法要的表現。
所謂中心,即一切都應圍繞它而進行。譬如:以聞思修爲中心,則一切身口意都應投入于聞思修,其余都是爲它服務的。如果以追求享受爲中心,則聞思修就會變成稍稍行持之事。
對菩提心也有兩種不同的態度與行爲:
一種人認識到菩提心是大乘命根,故以菩提心爲核心,按菩提心的教法長期殷重實修,而真正步入了莊嚴的大乘殿堂。另一種人修菩提心,只是稍憶文句,更下等者,只是有口無心地念念而已,但對其余道之微小分卻大力修持。正如《般若經》所說:“舍本逐末,獲得美味反覓粗食,得到大象還尋腳印,不乞求賜予豐美物品的主人,卻向施舍微劣物品的仆人乞討。”
或者,一般人以內心稍得平靜,代表寂止的修法;只對單空精進,就說是修習勝觀;自己並無佛慢,大略觀想一下,表示生起次第;略略修些氣脈明點,表示圓滿次第。諸如此類都是對大乘法要不娴熟、不精通的表現。
【總如生子俱須父母,道支圓滿亦須方便、智慧二品,特須方便上首[18]發菩提心,智慧上首通達空性。】
總的來說,如同孩子的出生同時需要父母,道的支分圓滿也必須兼具方便與智慧二分,特別需要方便上首的發菩提心及智慧上首的通達空性。
方便與智慧如同車之二輪,缺一不可。智慧種類衆多,凡是對所知法真實辨別,都屬于智慧,下至穿衣、吃飯等都要有智慧,而在所有智慧中,通達空性的智慧則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上首智慧。方便種類也有很多,最上首的方便就是發菩提心。
【設修一分而未全修,若惟希求解脫生死,于奢摩他須莫誤爲毗缽舍那,善修無我空性之義。】
倘若僅修一分而沒有完整地修習,唯獨希求解脫生死,則萬萬不可誤認奢摩他(止)爲毗缽舍那(觀),應當善修無我空性之義。
如果只求自己解脫,也應以無謬見解修持,不能把“止”誤解爲“觀”,否則,只能獲得世間共同成就,而不能獲得解脫。因爲:通達空性的智慧才是解脫之因,單以奢摩他並不能斷除叁有的根本。
【然若自許是大乘者,是則必須修菩提心。】
然而,如果自稱是大乘行者,就必須修習菩提心。
理由如下:
【如慈尊雲:“智不住叁有,悲不住寂滅。”以慧遮止墮生死邊,以悲遮止墮寂滅邊,慧不能遮墮寂滅故。不墮有邊小乘有故,菩薩道者正所斷除墮寂邊故。】
從不墮二邊的角度觀察,按照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須以智慧遮止生死邊,以大悲遮止寂滅邊。可見,有智無悲不能遮止墮入寂滅邊。小乘也有不墮叁有邊,所以菩薩道不共小乘的所斷正是墮寂滅邊。
由此顯示,凡大乘人必須修菩提心,必不可少。
子二、若對此精進則具大義分四:一、智者菩薩贊歎發菩提心者甚爲稀有 二、由傳記了解菩提心乃道之關鍵 叁、未發菩提心則雖修布施等亦不入菩薩行 四、最初即令菩提心達到扼要之利益
醜一、智者菩薩贊歎發菩提心者甚爲稀有
【解佛密意堪爲定量[19]諸佛子等,若有如此寶貴之心,于內生起執爲希有,歎生如此希有妙道。若內心生愚夫所愛微分功德,則不執爲如是希奇。】
在智者菩薩等的心目中,何種功德才是稀有呢?
論中說:了達諸佛密意、所說堪爲標准的諸菩薩們,若見某人內心生起了如此寶貴的菩提心,則會認爲稀有,贊歎此人生起了如此稀有的妙道。如果只是內心生起了愚人所愛的微少功德,則不認爲稀奇。
“愚夫所愛微分功德”,即凡夫特別愛執的八種共同成就、有漏禅定神通等內外道共同成就,菩薩不以爲稀奇。
唐代黃蘖大禅師在未開悟前,曾與友人結伴遊方。行至某地時,山水沖來,原來的路變成了河。友人把草笠抛在水上,蹦上草笠,順水漂去,而且招呼黃蘖說:過來,過來。
黃蘖說:早知如此,打斷你的狗腿!
這時,漂水而過的神僧連連贊歎:“真大乘法器也!我不如你。”
所以,神通並不稀奇,能夠生起世俗與勝義菩提心,才是稀奇。
【《入行論》雲:“余自利不起,利益有情心,此希勝心寶,先無今得生。”】
《入行論》說:其他人爲了自己的利益,尚且不能生起一刹那利益有情之心,此稀有、殊勝的菩提心珍寶,過去未曾有過,今天竟然從心中生起了。
【又雲:“豈有等此善,何有此知識,豈有如此福?”】
又說:對于缺乏安樂、深陷痛苦中的有情,菩提心能給予他們增上生與決定勝的安樂、能斷除他們相續中的痛苦、能遣除他們的愚癡黑暗。何處能有與菩提心等同的善法,何處能找到如菩提心般的善知識,何處能有如菩提心這般的大福德?
【又雲:“誰發勝心寶,即禮彼士身。”】
又說:誰發起了勝妙的菩提心珍寶,即應向發心者叁門恭敬頂禮。
【又雲:“從搖正法乳,出此妙醍醐。”】
又說:攪動正法的乳汁,提煉出如此微妙的菩提心精華。
發菩提心是以聞思修叁慧之杵,攪動契經正法的廣大乳海所提煉出的精華,具有出生一切利益的美味與大力量。
【此說是出佛語心藏[20]勝教授故。】
這是說,掘出了佛語的精華、最殊勝之教授,故比喻爲“從正法乳中提煉的精華”。
醜二、由傳記了解菩提心乃道之關鍵
【是故吉祥阿底峽尊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中實相之見,然菩提心依金洲得,故爲師中恩最重者。】
所以,阿底峽尊者所持的是應成派中觀見,金洲大師是持唯識中真相唯識見,以見衡量,金洲大師較低(原因是:應成見遠離一切戲論、無所安立,而真相唯識見則承許依他起識實有),但因爲尊者的菩提心是依金洲大師而生起的,故金洲大師成爲尊者所有上師中恩德最重之上師。
當年,尊者提及其他上師的名字時,合掌于胸前;提到金洲大師的名字時,則雙手合掌于頭頂。
弟子問:“爲何尊者顯現上有如此差別,是您上師的功德有差別,還是恩德有差別?”
他說:“我的上師都是大成就者,功德並無差別,但恩德有大小。我相續中僅有的少分菩提心,都是依金洲上師的恩德才獲得的,故對我恩德重大。”
【若有了解聖教扼要,觀此傳記,于道扼要有大了解。】
若對聖教的扼要有所了解,觀察此段傳記,相信會對道之關鍵得到深刻的了解。
醜叁、未發菩提心則雖修布施等亦不入菩薩行
【若勤修此生真實心,雖施烏鴉少許飲食,由此攝持,亦能墮入菩薩行數。若無此心,縱將珍寶充叁千界而爲布施,亦不能入菩薩之行。】
如果經由精勤修習而生起了真實無僞的菩提心,那麼即使只布施烏鴉一口飯食,由菩提心攝持,也能算是菩薩行。相反,若無菩提心,縱然將充滿叁千大千世界的珍寶用來布施,也不算菩薩行。
【如是淨戒乃至智慧,修諸本尊、脈息、明點等,皆不能入菩薩之行。】
如同以上布施那樣,波羅蜜多乘其余戒、忍、進、定、慧等五度以及密乘修持本尊、氣脈、明點等(即波羅蜜多乘及密咒乘的所有修行),若無菩提心攝持,均非菩薩行。
例如,以前有位貢巴瓦格西,自诩禅定功夫高深,可以入定很長時間,即使耳邊敲鑼打鼓,他也不受影響。
仲敦巴格西知道後,就說:“這並非什麼了不起的境界,不具足菩提心的禅定,充其量只是轉生無色界的因而已。”
還有一位修行人,一生專修密集金剛,最終卻獲得預流果。後來有位大德知道後,感慨說:“這已經很不錯了,不然按他的修法,決定要下地獄。”
《文殊根本續》中記載:曾有一位修行人,憑借自己修成大威德的力量,殺害了很多衆生,最後墮入地獄。
這些公案再再顯示,如果不發菩提心,則不論修習何種高深之法,都不算是菩薩行,只會淪爲小乘修行、世間有漏禅定,甚至有墮落惡趣的危險。
醜四、最初即令菩提心達到扼要之利益分二:一、以比喻說明 二、引教證說明菩提心的叁種功能
寅一、以比喻說明
【猶如世說刈草磨鐮,若此寶心未至扼要,任經幾久勵修善行,無甚進趣,如以鈍鐮刈諸草木。】
“刈草磨鐮”,即爲了割草,先要將鐮刀磨利。磨不磨鐮刀…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