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直接影響割草的效果:刀利,則割草事半功倍;刀鈍,則割草事倍功半。所以,不應急于割草,而應先盡力將刀磨利,此即古人所說:“欲成其事,先利其器。”
意義:若菩提心未修至扼要,即使多劫中努力修持善行,也不會有大的進展,如以鈍刀割草一樣。
【若令此心至于扼要,亦如磨鐮,雖暫不割使其鋒利,其後刈草雖少時間能刈甚多。一一刹那亦能速疾淨治罪障、積集資糧,雖微少善能令增廣,諸將盡者能無盡故。】
如果起初便能力求使菩提心達到扼要,則如同努力磨刀,雖然暫時不割草,但等刀磨至鋒利後,便能很快地割下許多一樣,進道的速度將極爲迅速。原因:以菩提心攝持,每一刹那都能快速淨治罪障、積集資糧,縱然微量的善法也能使其增長廣大,即將消盡的善根也因此成爲無盡。
此處宣說了菩提心的叁種功能:一、速疾淨治罪障;二、速疾積集資糧;叁、能令善根增長無盡。
寅二、引教證說明菩提心的叁種功能
一、以菩提心能速疾淨治罪障
【《入行論》雲:“大力極重惡,非大菩提心,余善何能映。”】
《入行論》說:對于具有強大勢力的極重惡業,除了圓滿的菩提心,其余哪種善行能夠勝伏呢?
【又雲:“此如劫火[21]一刹那,定能燒毀諸罪惡。”】
又說:菩提心如同劫末火一般威力無比,一刹那就能燒毀應墮地獄的罪業。本應受報之定業,尚能以菩提心摧毀,何況其余不定業。
煩惱障、所知障、業障中,菩提心所消除的是業障。因爲菩提心是一種能成就最大福德之善法,一旦發起,相對的非福業就會逐漸減弱。
二、以菩提心能速疾積集資糧
【又雲:“若思爲除療,諸有情頭痛,具此利益心,其福且無量。況欲除一一,有情無量苦,欲爲一一所,成無量功德。”】
《入行論》又說:僅僅心中略思:願以我的頭痛除去所有有情的頭痛,具有這種利益有情之心,尚且能産生無量福德,何況內心強烈希願遣除盡虛空界每一位有情的無量生死大苦,想爲每一位有情而成就佛果無量功德。以如此偉大的菩提心,必能積累無量無邊的福德資糧。
叁、菩提心能令善根增長無盡
【又雲:“余善如芭蕉,生果即當盡,菩提心樹果,恒無盡增長。”】
又說:其余不爲菩提心所攝持的善根,就如芭蕉一般,僅一次生果便會窮盡,而以菩提心攝持的善根永遠不會窮盡且能恒時增長。
子叁、攝義
爲什麼修學中士道之後,還要轉入上士道的修行呢?因爲單依中士道的體性無法成就圓滿的自利和他利。從完整的菩提道次第來看,中士道只是前行的一分,之後還須依靠深廣的大乘,才能到達大菩提的果地。
雖然厭患叁有,希求從生死中解脫而勤修戒定慧,可以斷除煩惱、截斷結生相續,但這只是成就了一分斷證,相續中叁輪、二取分別的所知障遠未斷除,圓滿的智慧、慈悲、事業、方便、法身、色身、淨土也未現前。
所以,聲緣菩提和無上菩提的境界,分別就像杯中水和大海水那樣,差距極大。而且,最先趣入小乘道,最後仍須由佛勸發而轉入大乘,這樣繞了一個大圈子,又回到大乘的起點上,比最鈍根菩薩成佛還要慢四十九劫。見到這一點之後,智者應當一開始就進入大乘。
況且,具有佛種性的人,依自己的本性,應當一味趣入利他,若只求個人利益而抛棄普天下有情不管,顯然是不合理的。有心人怎能忍心看著無量父母走向深淵,卻不發心救護呢?只爲自己著想,旁生也會。大丈夫異于旁生之處,能夠體現大丈夫特殊安樂、特殊威德、特殊能力的地方,正是他能荷擔普利群生的重擔。不忍衆生受苦,爲了利他而日夜勤奮精進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士,才是智者。這樣思惟來喚醒自己的菩薩種性,必定唯一趣入大乘。
心中要想:殊勝的大乘是能生一切利樂的源泉、能遣一切衰惱的妙藥,也是諸佛菩薩共行的大道,見聞念觸能夠利益一切有情,在行持利他的同時也能成就自利,而且無余具足一切善巧方便。這樣殊勝、廣大、妙不可言的大道,自己竟能值遇,應當引起大歡喜心而趣入。
有了願入大乘的希求心之後,就應了解什麼是大乘的入門。“門”的特點是:進了門後就屬于這一範圍中的人,此後所做的一切都是這一範圍裏的事,而且由此可以進一步登堂入室。相反,若在門外,則不論做什麼、如何做、做多久,都不屬于門內的人與事,也無法達到其中任何一種境界。因此,“入門”非常重要。
此處,“入大乘門”就是發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即使不具備其它功德,也算是入了大乘,從名稱和意義上來說都成了佛子,一切善行都成了菩薩行。相反,沒有菩提心,即便修成了四禅、四無色定,具有天眼、天耳等神通,能在空中飛行,能給人看病、測算,乃至證悟了人無我,也不算入大乘門,不屬于成佛的功德,即使經曆億億劫修行,也不算大乘菩薩行的一分,根本比不上以菩提心攝持的修行。所以,經上說:“發起菩提心的金剛寶石能映蔽聲聞獨覺的一切功德金莊嚴具。”
任何一種果實的長成,都需要種子、陽光、水、土等衆多因素。在這些因素中,有一種決定果實唯是此、不是彼的不共因素,就是種子。此外的水、土等,可以配合不同的種子,而成爲不同果實的因,這是共同因。如果希求某種果,首先應播下它的不共因——種子,否則,若只是種植其它種子,則等上億萬年也不可能現前欲求的果實。再者,種子若不圓滿,也會導致中途夭折或進展緩慢。
反之,首先播下功能圓滿的種子,與種子配合的水、土、陽光等,也都成了唯一成就此果實的因,不會成爲其它果的因。
同理,在成就佛果的衆多因素當中,有了它就決定只會引生佛果、不會成爲其它果的因素,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的不共因,是佛功德法的種子,其它如空性智慧、神通、叁摩地等等,都只是成佛的共同因。因此,以菩提心攝持的任何善行,都唯一成了成佛的資糧;若未發起菩提心,則不論如何勤作,連微塵許成就佛果的因素也沒有。所以,菩提心是“此有則一切爲佛因,此無則一切非佛因”的因素。基于這個理由,《華嚴經》說:“菩提心,猶如一切佛法種子。”又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本論中說,如果精勤修習而生起了真實菩提心,即使只對烏鴉布施一口飯,也屬于菩薩行。相反,沒有菩提心,即使把充滿叁千大千世界的珍寶拿來布施,也不能算是菩薩行。修持淨戒乃至智慧,或者修本尊、氣脈明點,也莫不如此。
以上依教理決定了發菩提心是大乘的入門。因此,要進入大乘,最首要、最核心、需要全力以赴勤修之法,就是菩提心。自相續是否是大乘,大乘是真是僞、純不純淨,都取決于心中的菩提心如何。如果首先不修菩提心,或者只是泛泛了解,每次修時稍微憶念一下,則顯然是對大乘法的認識太膚淺。須知,若無真實的菩提心,就沒有大乘的基礎,大乘的六度萬行都無從建立,大乘的五道十地皆無法趣入,那麼,再談什麼大乘,也只是口頭上的大乘。自相續畢竟和大乘法相差十萬八千裏,不論如何勤作,也不能在大乘道上前進一步。
基于這個原因,真正解佛密意的大菩薩們,對生起菩提心歎爲稀有,對其它愚人喜愛的微分功德卻不認爲稀奇。本論說:菩提心沒有修至扼要,再經多久努力修行,也不會有任何進趣;菩提心修至扼要,下至每一個刹那都能速疾積資淨障,令善根增長無盡。
以上顯示了入大乘門唯一是發心。
上士道•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癸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分四: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二、修菩提心次第 叁、發起之量 四、儀軌受法
【第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分四: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二、修菩提心次第;叁、發起之量;四、儀軌受法。】
子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分叁:一、從四緣發心 二、從四因發心 叁、從四力發心
【初中有叁。】
由依何因如何生起,就是從四緣發心、從四因發心、從四力發心。
醜一、從四緣發心分六:一、從緣發心之理 二、略攝四緣之義 叁、僅于欲求菩提非就所爲而安立發心 四、對佛功德修信是不墮小乘之最大因緣 五、從四緣發心之異門 六、認定真實
寅一、從緣發心之理
【初從四緣發心道理者,若見諸佛及諸菩薩難思神力,或從可信聞如是事,依此發心,謂念:所住[22]所修[23]菩提有大威力。】
第一初發心緣:
善男子、善女人,親見諸佛及諸菩薩不可思議的神變威力,或者從可信者處聽到如是事迹。見聞之後,心想:無上菩提有大威德,能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如此不可思議的神變威力。由此見聞的力量,對大菩提深生信解而發起菩提心。
【雖無如是若見若聞,而由聽聞依于無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發其心。】
第二初發心緣:
有一類人雖未現見或聽人述說諸佛菩薩的神變威力,但由聽聞法師說法,依靠無上菩提微妙正法的菩薩藏教,聞後生起甚深信解。由聽聞與深信的力量,對佛陀的智…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