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P23

  ..续本文上一页

  不但对断恶修善懒惰是懈怠,而且对杂染之事努力也是懈怠,为什么“努力”也是懈怠呢?因为努力行持杂染之法,必然会退失善法。比如,在看电影、看球赛、唱歌、跳舞、上网、打牌、吃喝等方面很是投入,这些都是懈怠烦恼,会迅速增上杂染,因此不可认贼作子,玩物丧志,如此极易荒废道业。

  17、云何放逸?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

  什么是放逸?即对染品的法不能防止,对净品的法不能修集,是以纵逸放荡为体性。

  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谓由懈怠,及贪瞋痴,不能防修,染净品法,总名放逸,非别有体。

  放逸能障碍不放逸,放逸是增长恶法、损减善法的所依,即由于懈怠和贪嗔痴导致不能防修染净品法,对此总的安立“放逸”的名称。所以放逸只是依于贪嗔痴和懈怠的一分而假立,而非另外有一种体性。

  18、云何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谓失念者,心散乱故。

  什么是失念?对所缘不能明白地记持。以此原因能障碍正念,而且是散乱的所依,因为失念者的心必定散乱之故。

  此失念是正念的反面,就是常常忘记善法,不能记持心中,正念一旦忘失,继而就会散乱。比如,居住在城市的修行人,如果不能常常提起正念,让心缘善法而转,不用一个月,就会严重地散乱。所以,每天应用一定时间阅读圣贤书,这非常关键,古人说:“三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凡夫都有健忘病,如果不对治失念烦恼,就很难克服散乱。如何对治呢?就是要“念法”!日日忆念正法,日久天长就会养成习惯。

  19、云何散乱?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

  什么是散乱?对所缘令心流散放荡为其体性。

  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谓散乱者,发恶慧故。

  必须系心一缘才能成就正定,以散乱自心无法收摄而专注在所缘上,所以散乱能障碍正定。另外,散乱是恶慧的所依,因为内心散乱之人必然会生起种种不正确的恶慧。

  须知心有一种势力,若向外流荡在欲尘中,它会缘着欲尘,生起颠倒见。比如,生活在城市中,如果不能收摄自心,任其流连忘返在五欲六尘中,必定会生起颠倒分别的恶慧。散乱能否引发恶慧,观察现代都市人的语言,就能明白,这些生长在大城市的人所说所想看似有理,非常精明,其实是恶慧深重,为何会造成这种病相呢?因为从小生长在这种环境中,最容易培养助长恶慧。生长在农村的人,所缘境相对单纯,思想比较单纯,所以恶慧也相对少些。

  20、云何不正知?于所观境,谬解为性。

  什么是不正知?对所观的境界颠倒理解,也就是不能真实通晓事理、因果。

  能障正知,毁犯为业,谓不正知者,多所毁犯故。

  不正知的作用是能障碍正知以及毁犯戒行等,即不能正确了知所观境的人,对道行会多有毁犯。如何理解呢?如果不能正确了解各方面的事理因果,必定会引起取舍的错误,如此导致毁犯道德以及佛所制定的戒律。比如,不能正知某场合该去不该去或者时间是否适宜,不能正知某行为应做不应做,以这些颠倒的认识,就会造成很多戒行上的毁犯。《广论》在座间修法中,强调“正知而行”也是基于此理。

  午二、如何生起之次第分二:一、烦恼生起之根本 二、此根本如何生起其余烦恼之理

  【第二如何生起次第者。

  对此,首先宣说烦恼生起的根本,再说以此根本如何生起其余烦恼的道理。烦恼生起的根本又有承许萨迦耶见与无明不同及相同的两种观点。

  未一、烦恼生起之根本分二:一、承许萨迦耶见与无明异体 二、承许萨迦耶见与无明一体

  申一、承许萨迦耶见与无明异体

  这是无著菩萨与世亲菩萨的观点,出自《瑜伽师地论》与《俱舍论》。

  【如许萨迦耶见与无明异者,譬如盘绳,略降黑暗,于绳实体不能明了,于彼遂起执蛇之觉。

  如果承许萨迦耶见与无明异体,应当这样理解:比如盘绳,在夜幕初降时,不能明了绳的真实体性,因此对盘绳生起是蛇的错觉。

  “盘绳”比喻五蕴体,“略降黑暗,于绳实体不能明了”比喻无明,“于彼遂起执蛇之觉”比喻由无明生起萨迦耶见。

  【如是障蔽明见蕴体,由无明暗误蕴为我,从此发生诸余烦恼。

  同样,障蔽明见五蕴的真实体性,由无明黑暗误认五蕴是以自性成立的我,由此生起其余贪嗔等烦恼。

  申二、承许萨迦耶见与无明一体

  承许萨迦耶见与无明一体,是中观论师以及法称论师的观点。比如,中观应成派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慧见烦恼诸过患,皆由萨迦耶见生。”此中并未分开萨迦耶见和无明。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也承许二者是一体,后文所引《释量论》的颂文,就是证明。

  【如许彼二为一,即萨迦耶见为烦恼根本。

  如果承许无明和萨迦耶见是一体,即是把萨迦耶见认定为烦恼的根本。

  总之,对烦恼产生之理,随教典的论师们将无明安立为仅仅不了知实相本性,承许是未解与邪解中的未解,而且将坏聚见仅仅承许为我执,与无明异体。依此而言,首先从不明了五蕴自性的无明之中,生起执蕴为我的坏聚见,再从坏聚见产生出其余的烦恼。如同在稍降黑暗时,没有明了盘绳的体性,依靠盘绳生起执著蛇的错觉。

  而随理的论师们承许,坏聚见本来就是无明的一种,所以也被承许为未解与邪解中的邪解,而且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未二、此根本如何生起其余烦恼之理分二:一、略说 二、进而剖析

  申一、略说

  【此复由其萨迦耶见,执为我已,遂即分判自他差别。如是分已,贪着自党,嗔恚他品,缘我高举,执我常断,于我见等及彼相属所有恶行执为第一,如是便于开示无我之大师,及师所说业果四谛三宝等法,邪见谓无,或复生疑为有为无,是耶非耶。

  由于萨迦耶见执著五蕴是我之后,随着就分出了自他的差别。在分别自他之后,便贪著自方(贪),嗔恚他方(嗔);自高自大(慢);执著我是常恒或者断灭(边执见);对我见等恶见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恶行,执为最殊胜(见取见与戒禁取见);这样就对开示无我的大师佛陀以及佛陀所说的业果、四谛、三宝等圣法认为是没有(邪见);或者心里怀疑此等有还是没有?是还是非?(疑)

  以上以萨迦耶见生起其余烦恼的次第,只是总的按照大概情况而宣说,并非一定如此。比如,《俱舍论》中说:有首先不了解四谛的无明,以无明而怀疑四谛有没有,然后依止邪师,听闻邪言教,这样串习成邪见而引生各种烦恼,造种种罪。

  【如《释量》云:“有我知有他,执嗔自他分[81],与此等系属,生一切过失。”

  如《释量论》说:执著有自性成立的我,就有和“我”对立的“他”,于是贪执自党,嗔恚他党,以及与这些贪嗔等相连,而生起一切生老等过失。

  这说明“我执”是一切烦恼与过失的根源。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自释》中也说:“从无始生死以来,起自无明地基,竖穷三界,横遍十方,日日增长烦恼巉岩。”

  申二、进而剖析

  “由其萨迦耶见,执为我已,遂即分判自他差别”:“我”是缘五蕴所妄计的独一实体之相,执著有我之后,就会在我上安立差别。相反,如果不存在施设基——独立的自我,则如何在“我”上安立可爱的我、尊贵的我、纯洁的我、永恒的我、富贵的我、成功的我、有自性的我、新潮的我、精彩的我?如同对石女儿无法安立差别一样。

  自从将多体无常的五蕴执著成自性成立的我之后,以此独立的我,就会执著“我”之外的其它五蕴为他,如此就有与我对立的他。

  在引生烦恼之前,自己心中先是会显现自他对立之相,有了自他的比较后,自然就会生起烦恼。在分判了自他差别之后,心前所现的法,如果随顺心意,就生贪著;违逆心意,便起嗔恚;比自我高上,就生嫉妒;比自我低下,就起我慢;与自我平等,就生竞争。诸如此类,一定是心里现起“我”、“他”对立之相,以二者对比所生的差别,而生起不同的烦恼。比如,一位冠军站在最高的领奖台,首先戴上金牌,全场响起掌声祝贺他,此时冠军自我高大之相就会凸现,与自我对立的是其他选手低下之相,有了高低的对比后,他的心自然缘着高相随转,无法平息,俯视众人,这就是高慢。如果这位冠军当时能观见,只有无数微尘与刹那假合的蕴,并没有高大的自我,也没有低小的他,必定不会生起我慢。可见是由心中分判自他差别之后,才引起我慢。

  对“心前分判自他差别”之义,必须深入细致地思惟。比如,甲同学嫉妒乙同学,这是由于甲心中现起与“自我”对立的乙的圆满相,比如,乙的相貌、口才出众,学习成绩优异,常受老师表扬,在很多场合表现出色或者很多同学拥护他。当圆满的他相一幕幕在心中显现时,甲的自我会极其不忍,越分别越嫉妒。最初入学时,甲和乙也不熟悉,甲并不执著乙,这时对中庸境的乙只是执他实有的愚痴心。但是,一旦乙的功德相显现,嫉妒就无法遏制地生起。如果下一学期,甲的成绩反超乙,而且得到老师的赞叹,此时甲心前现出低下的乙相,就会由嫉妒转成我慢,得意万分:这次总算败在我手下。所以,同样是所缘境的乙,由于分判的自他差别不同,就会引起嫉妒与我慢二种不同的烦恼。假如没有自他分判的差别,绝对不会引生烦恼的差别,否则,就…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