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P9

  ..续本文上一页。”】

  《亲友书》说:父亲转为儿子,母亲转为妻子,仇敌转为亲人,以及与此相反,即儿子变成父亲,妻子变成母亲,亲人变成敌人。所以,生死当中根本没有固定不变的关系。

  下面以二则公案说明。

  《法句喻经》中说:当年,舍卫国有一婆罗门很富裕,但性格悭贪,每次吃饭时,都要关紧大门。有一天,他家煮鸡吃,夫妻俩关着门一起享受美味。小孩坐在二人中间,他们时不时地夹鸡肉给小孩吃。

  佛陀知道此人以宿世的福德,到了应该度脱的时候。于是,佛化现成一个沙门,直接出现在他们面前。婆罗门看见后,生气地说:“你这个道人真是无耻,为什么跑到我们家里?”

  沙门说:“是你自己愚痴,你杀父、娶母、供养怨家,怎么反而说道人无耻呢?”

  婆罗门不明白这句话的涵义,便询问原因。

  沙门说:“餐桌上的鸡,是你前世的父亲。因为他性格悭贪,所以常常堕为鸡身受苦。这小孩前世是罗刹鬼,你前世常被他损害。你们之间的宿业未了,所以他又来投胎当你的小孩,让你偿还宿债。你现在的妻子是你前世的母亲,她对你感情深厚,所以今世又转为你的妻子。这种轮转的戏剧,愚人不知,只有道人看得清楚。”

  佛陀显现威神,让婆罗门看见自己的宿命之后,婆罗门便忏悔受戒。佛为他说法后,他就证了初果。

  《中阿含经》中也曾说:都提的父亲死后转生为都提家的狗,偷吃盘中食物。旃檀的父亲转生为乞丐,乞讨至旃檀家时,被看门的人打断手臂。

  安士先生评论说:世间极为骇异之事,正是世间极平常之事。这些不是骇人听闻的特异现象,而是家家户户极平常的现象。我们身处的环境,正是轮回。一旦认识自己正身陷这样的处境中,才知轮回是令人厌恶的大苦海。

  《安士全书》中记有一事:

  清朝顺治年间,有个名叫梁石柱的富商,十分疼爱儿子。儿子十九岁时身患重病,梁某因此非常悲痛。

  有一天,儿子忽然直呼父亲的名字说:“我前两世住在徐州,有三百两金子,当时和你一起做生意。路上我拉肚子上厕所时,你趁机用利刀刺入我的胸部,将我杀死。然后,你用刀割破自己的手腕,假装我是被强盗杀死,你的手是因抵挡强盗而受伤。我死后投胎到睢陵县的王家,二十年前的王某便是前一世的我。你比我晚三年而死,死后也投生在睢陵,就是今天的你。

  往年我一直找不到你。有一次,我上县城交纳条银,在柜台边忽然遇见你,当时我非常气愤,用拳头猛击你。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何如此冲动。你因为与我素不相识,反而不介意。数日之后,我便愤闷而死。

  死后,我就投生为你的儿子,算算这十九年的账:“小时候我出痘疹,你花了多少医药费?请老师教我读书,又花费多少?替我成家花费多少?考试拜老师花费多少?还有其它零星的小费,总共是多少金子?钱债你已还清了,但命债还没有还。看在这十九年,你对我很厚爱,我本来不忍心说,但现在我快要死了,怕阴府不会宽恕你。”

  儿子死后,梁石柱伤心得早晚痛哭。他对别人说:“我儿子既孝顺又聪明,他是怕我伤心,才编故事来安慰我。天下哪有父子是仇人的呢?”

  不久,他亲手磨了一把长枪。有人问他磨长枪作何用?他说:“今年欠收,准备用这把枪来自卫。”

  有一天,他把长枪的木柄顶在墙上,把枪头对着胸口,忽然大叫说:“儿子,你等我自己来撞枪。”说完便奋力朝枪尖猛地一撞,枪尖穿入胸部七八寸,一直钉到脊椎骨。

  按照这个公案来思惟,便能对轮回产生厌离。比如,你所疼爱的儿女可能是前世的债主,你能期望他对你做什么呢?你只是在偿还欠他的宿债,直到还完为止。像这样的法可以依靠吗?再比如,自己现在迷恋的妻子,上一世也许是只恶狗;或者现在所执著的亲友,来世就变成专门压迫、凌辱自己的怨家。因为轮回中的法本来就没有固定的自性。如此思惟,就会觉得轮回中的法都是欺诳的,心执著在这些法上毫无实义。

  可以想象整个轮回是个大舞台,台上有父、母、夫、妻、儿、女、亲怨、猪狗、天人、饿鬼等各种角色;再将一生缩短为五分钟,每隔五分钟就变一次相,夫变成子、子变成妻、妻变成狗、怨变成妻,如此不断地转变形相。这些假相,有哪样值得我们贪爱或嗔恨呢?因此,看清轮回的真相之后,就要放下分别,而出离生死中的亲怨。

  戌二、现法无定

  【即现法中亦复展转,互为亲怨。如《妙臂经》云:“有时怨敌转为亲,亲爱如是亦为怨,如是一类为中庸,即诸中庸复为怨,如是亦复为亲爱。”

  不必说长久的多生累世,即使在现前这一生当中,众生也是辗转互为亲怨。如《妙臂请问经》所说:今生当中,有时多年前的怨敌,后来转为亲友,而且关系亲密,三日不见还牵肠挂肚。亲爱之人也可能随着因缘而变成怨敌。此外,还有过去很亲密的好友,后来关系日渐疏远而形同陌路。也有以前是无亲无怨的中庸关系,后来因为某种利益之争而变成怨敌,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还有从前素不相识之人,以某种因缘而结成夫妻或拜为姊妹等。

  因此,轮回的舞台上,天天都在上演这些戏剧。可笑的是,众生沉迷其中,爱得要死、恨得要死,全然不知一切都是假戏一场。

  【“具慧了知终莫贪,于亲当止爱分别,于心善法安乐住。”

  智者了知亲怨不定之后,就不应该再耽著于亲怨,也就是应当停止内心对于亲怨的爱恨分别。所谓爱、憎的分别,实际上只是妄想执著而已,应将自心只放在善法上,安乐而住。

  安乐而住的反面是贪嗔而住。如果心未安住在善法上,缘亲友生贪爱,缘怨敌起嗔恨,则都是烦恼,不是安乐而住。安乐而住就是一心安住在法上,远离贪嗔,因为法具有清净安乐的自性。

  轮回当中,亲怨等法没有固定的自性,所以世间没有一法可以真正依靠、信任。完全只是自己的分别心将一方执著为亲友,将另一方执著为怨敌,其实亲怨都只是分别心假安立的。若心耽著亲怨,天天爱恨情仇,最终只会落得一场空,得不到任何实义。因此,唯有圣法是真实的依靠,智者们应当将心唯一安置在圣法当中。

  【如是修习破于亲怨分别党类而起贪嗔,观生死法,任何全无安心之处,应起厌离。

  这样修习就能破除缘亲怨分别党类而生起贪爱与嗔恨。同时,应观生死当中不会有安心之处,从而生起厌离。

  凡夫的心习惯了分党分派,在人群当中,不自觉地就会把别人或归于亲友,或归于怨敌,而流露出贪嗔的态度和行为,实际上这些都是错误的执著而已,必须以思惟亲怨不定,来破除这种错误的取舍。

  总结第一无定过患:

  理证:轮回中转生的凡夫(有法)怨亲不定,随业和烦恼而转的缘故。

  比喻:如人被洪水冲走。

  酉二、无饱足过患分七:一、以生死而苦乐无厌足之理 二、轮回之乐犹如癞,受乐不能令意满足反生大苦 三、病重难愈之苦 四、往昔轮回苦乐都已经受,但仍然未能离贪 五、须感受极为难忍的无边业苦 六、忆念往昔无量好坏之身悉皆虚耗,而精勤于菩提道 七、以如是修行感受生起之量以及依古德教言行持之理

  【无饱足过患者。

  思惟六苦中第二无饱足过患,即不论如何受用,贪欲永无满足的过患。

  戌一、以生死而苦乐无厌足之理

  此段以饮母汁为例,推及生死中一切盛事、苦事。首先宣说往昔所饮母乳之量,以及今后若不修解脱道则需喝更多的母乳。

  【如云:“一一曾饮诸乳汁,过于四海于今后,随异生性流转者,尚须多饮过于彼。”

  如《亲友书》说:每一有情都曾无数次地在轮回中受生,若汇集生生世世所饮用的乳汁,其量已超过四大海水。如果今生还不出离生死,今后仍将随着异生(凡夫)性不断流转,所需喝的乳汁比以往的总和还多。

  【谓当思惟,一一有情饮母乳酪昔饮几许,今后若不学解脱道当饮几何。

  《亲友书》中这段教言,是要我们思惟每一有情无量劫来曾经喝过多少母乳,今后如果不修解脱道,还需再喝多少母乳。

  “若不学解脱道”是说明学与不学的差别:如果精进修学解脱道,就能结束轮回。若不修学,便不能生起轮回的对治,轮回也就不会无故消失,而仍将结生相续,所以生生死死没有止境。

  【此是略喻,更当思惟, 生死之中,盛事苦事无所未经,令心厌离。

  喝母乳只是一个例子,更应由此推而广之,思惟生死当中所有盛事与苦事,没有自己未曾经历过的,由此使自心厌离生死。

  此处的关键,是要认识贪欲所造成的后果,也就是因贪欲而不知满足的大过患。以乘骑来说,过去世以轿子或马为乘骑时,自己曾拥有过各类骏马,而且有了一匹马还想要更多更好的骏马。到了今生,这种对乘骑的贪欲并未消减。最开始是想买一辆自行车,然后又想要漂亮的摩托车,再看到小车好,就想尽快拥有一辆奥拓。再过几年,觉得奥拓太低档,开出去有失体面,于是又想买一辆奔驰。将来,私人飞机盛行时,做梦也想拥有一架自己的飞机。死后若转生天界,还想得到帝释天王乘骑的天象。由于贪欲持续不断,我们从无始以来至今生,未曾停止过追求。就单单以乘骑来说,自己累世以来使用过的象马车乘等堆积起来,可以高过须弥山。如果再不学解脱道,以后还会不断堆积上去。

  又如,转生为女性时喜欢漂亮,为了将自身打扮得光彩动人,从无始至今不断地更换服装款式。到了今生,从小到大对世界名牌时装颇多侧目——范思哲、皮尔卡丹、夏奈尔……。但是,只要贪欲没有止息,以后还是一年更换几套、几十套服…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