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P9

  ..續本文上一頁。”】

  《親友書》說:父親轉爲兒子,母親轉爲妻子,仇敵轉爲親人,以及與此相反,即兒子變成父親,妻子變成母親,親人變成敵人。所以,生死當中根本沒有固定不變的關系。

  下面以二則公案說明。

  《法句喻經》中說:當年,舍衛國有一婆羅門很富裕,但性格悭貪,每次吃飯時,都要關緊大門。有一天,他家煮雞吃,夫妻倆關著門一起享受美味。小孩坐在二人中間,他們時不時地夾雞肉給小孩吃。

  佛陀知道此人以宿世的福德,到了應該度脫的時候。于是,佛化現成一個沙門,直接出現在他們面前。婆羅門看見後,生氣地說:“你這個道人真是無恥,爲什麼跑到我們家裏?”

  沙門說:“是你自己愚癡,你殺父、娶母、供養怨家,怎麼反而說道人無恥呢?”

  婆羅門不明白這句話的涵義,便詢問原因。

  沙門說:“餐桌上的雞,是你前世的父親。因爲他性格悭貪,所以常常墮爲雞身受苦。這小孩前世是羅刹鬼,你前世常被他損害。你們之間的宿業未了,所以他又來投胎當你的小孩,讓你償還宿債。你現在的妻子是你前世的母親,她對你感情深厚,所以今世又轉爲你的妻子。這種輪轉的戲劇,愚人不知,只有道人看得清楚。”

  佛陀顯現威神,讓婆羅門看見自己的宿命之後,婆羅門便忏悔受戒。佛爲他說法後,他就證了初果。

  《中阿含經》中也曾說:都提的父親死後轉生爲都提家的狗,偷吃盤中食物。旃檀的父親轉生爲乞丐,乞討至旃檀家時,被看門的人打斷手臂。

  安士先生評論說:世間極爲駭異之事,正是世間極平常之事。這些不是駭人聽聞的特異現象,而是家家戶戶極平常的現象。我們身處的環境,正是輪回。一旦認識自己正身陷這樣的處境中,才知輪回是令人厭惡的大苦海。

  《安士全書》中記有一事:

  清朝順治年間,有個名叫梁石柱的富商,十分疼愛兒子。兒子十九歲時身患重病,梁某因此非常悲痛。

  有一天,兒子忽然直呼父親的名字說:“我前兩世住在徐州,有叁百兩金子,當時和你一起做生意。路上我拉肚子上廁所時,你趁機用利刀刺入我的胸部,將我殺死。然後,你用刀割破自己的手腕,假裝我是被強盜殺死,你的手是因抵擋強盜而受傷。我死後投胎到睢陵縣的王家,二十年前的王某便是前一世的我。你比我晚叁年而死,死後也投生在睢陵,就是今天的你。

  往年我一直找不到你。有一次,我上縣城交納條銀,在櫃臺邊忽然遇見你,當時我非常氣憤,用拳頭猛擊你。我也不知道自己爲何如此沖動。你因爲與我素不相識,反而不介意。數日之後,我便憤悶而死。

  死後,我就投生爲你的兒子,算算這十九年的賬:“小時候我出痘疹,你花了多少醫藥費?請老師教我讀書,又花費多少?替我成家花費多少?考試拜老師花費多少?還有其它零星的小費,總共是多少金子?錢債你已還清了,但命債還沒有還。看在這十九年,你對我很厚愛,我本來不忍心說,但現在我快要死了,怕陰府不會寬恕你。”

  兒子死後,梁石柱傷心得早晚痛哭。他對別人說:“我兒子既孝順又聰明,他是怕我傷心,才編故事來安慰我。天下哪有父子是仇人的呢?”

  不久,他親手磨了一把長槍。有人問他磨長槍作何用?他說:“今年欠收,准備用這把槍來自衛。”

  有一天,他把長槍的木柄頂在牆上,把槍頭對著胸口,忽然大叫說:“兒子,你等我自己來撞槍。”說完便奮力朝槍尖猛地一撞,槍尖穿入胸部七八寸,一直釘到脊椎骨。

  按照這個公案來思惟,便能對輪回産生厭離。比如,你所疼愛的兒女可能是前世的債主,你能期望他對你做什麼呢?你只是在償還欠他的宿債,直到還完爲止。像這樣的法可以依靠嗎?再比如,自己現在迷戀的妻子,上一世也許是只惡狗;或者現在所執著的親友,來世就變成專門壓迫、淩辱自己的怨家。因爲輪回中的法本來就沒有固定的自性。如此思惟,就會覺得輪回中的法都是欺诳的,心執著在這些法上毫無實義。

  可以想象整個輪回是個大舞臺,臺上有父、母、夫、妻、兒、女、親怨、豬狗、天人、餓鬼等各種角色;再將一生縮短爲五分鍾,每隔五分鍾就變一次相,夫變成子、子變成妻、妻變成狗、怨變成妻,如此不斷地轉變形相。這些假相,有哪樣值得我們貪愛或嗔恨呢?因此,看清輪回的真相之後,就要放下分別,而出離生死中的親怨。

  戌二、現法無定

  【即現法中亦複展轉,互爲親怨。如《妙臂經》雲:“有時怨敵轉爲親,親愛如是亦爲怨,如是一類爲中庸,即諸中庸複爲怨,如是亦複爲親愛。”

  不必說長久的多生累世,即使在現前這一生當中,衆生也是輾轉互爲親怨。如《妙臂請問經》所說:今生當中,有時多年前的怨敵,後來轉爲親友,而且關系親密,叁日不見還牽腸挂肚。親愛之人也可能隨著因緣而變成怨敵。此外,還有過去很親密的好友,後來關系日漸疏遠而形同陌路。也有以前是無親無怨的中庸關系,後來因爲某種利益之爭而變成怨敵,恨不得置對方于死地。還有從前素不相識之人,以某種因緣而結成夫妻或拜爲姊妹等。

  因此,輪回的舞臺上,天天都在上演這些戲劇。可笑的是,衆生沈迷其中,愛得要死、恨得要死,全然不知一切都是假戲一場。

  【“具慧了知終莫貪,于親當止愛分別,于心善法安樂住。”

  智者了知親怨不定之後,就不應該再耽著于親怨,也就是應當停止內心對于親怨的愛恨分別。所謂愛、憎的分別,實際上只是妄想執著而已,應將自心只放在善法上,安樂而住。

  安樂而住的反面是貪嗔而住。如果心未安住在善法上,緣親友生貪愛,緣怨敵起嗔恨,則都是煩惱,不是安樂而住。安樂而住就是一心安住在法上,遠離貪嗔,因爲法具有清淨安樂的自性。

  輪回當中,親怨等法沒有固定的自性,所以世間沒有一法可以真正依靠、信任。完全只是自己的分別心將一方執著爲親友,將另一方執著爲怨敵,其實親怨都只是分別心假安立的。若心耽著親怨,天天愛恨情仇,最終只會落得一場空,得不到任何實義。因此,唯有聖法是真實的依靠,智者們應當將心唯一安置在聖法當中。

  【如是修習破于親怨分別黨類而起貪嗔,觀生死法,任何全無安心之處,應起厭離。

  這樣修習就能破除緣親怨分別黨類而生起貪愛與嗔恨。同時,應觀生死當中不會有安心之處,從而生起厭離。

  凡夫的心習慣了分黨分派,在人群當中,不自覺地就會把別人或歸于親友,或歸于怨敵,而流露出貪嗔的態度和行爲,實際上這些都是錯誤的執著而已,必須以思惟親怨不定,來破除這種錯誤的取舍。

  總結第一無定過患:

  理證:輪回中轉生的凡夫(有法)怨親不定,隨業和煩惱而轉的緣故。

  比喻:如人被洪水沖走。

  酉二、無飽足過患分七:一、以生死而苦樂無厭足之理 二、輪回之樂猶如癞,受樂不能令意滿足反生大苦 叁、病重難愈之苦 四、往昔輪回苦樂都已經受,但仍然未能離貪 五、須感受極爲難忍的無邊業苦 六、憶念往昔無量好壞之身悉皆虛耗,而精勤于菩提道 七、以如是修行感受生起之量以及依古德教言行持之理

  【無飽足過患者。

  思惟六苦中第二無飽足過患,即不論如何受用,貪欲永無滿足的過患。

  戌一、以生死而苦樂無厭足之理

  此段以飲母汁爲例,推及生死中一切盛事、苦事。首先宣說往昔所飲母乳之量,以及今後若不修解脫道則需喝更多的母乳。

  【如雲:“一一曾飲諸乳汁,過于四海于今後,隨異生性流轉者,尚須多飲過于彼。”

  如《親友書》說:每一有情都曾無數次地在輪回中受生,若彙集生生世世所飲用的乳汁,其量已超過四大海水。如果今生還不出離生死,今後仍將隨著異生(凡夫)性不斷流轉,所需喝的乳汁比以往的總和還多。

  【謂當思惟,一一有情飲母乳酪昔飲幾許,今後若不學解脫道當飲幾何。

  《親友書》中這段教言,是要我們思惟每一有情無量劫來曾經喝過多少母乳,今後如果不修解脫道,還需再喝多少母乳。

  “若不學解脫道”是說明學與不學的差別:如果精進修學解脫道,就能結束輪回。若不修學,便不能生起輪回的對治,輪回也就不會無故消失,而仍將結生相續,所以生生死死沒有止境。

  【此是略喻,更當思惟, 生死之中,盛事苦事無所未經,令心厭離。

  喝母乳只是一個例子,更應由此推而廣之,思惟生死當中所有盛事與苦事,沒有自己未曾經曆過的,由此使自心厭離生死。

  此處的關鍵,是要認識貪欲所造成的後果,也就是因貪欲而不知滿足的大過患。以乘騎來說,過去世以轎子或馬爲乘騎時,自己曾擁有過各類駿馬,而且有了一匹馬還想要更多更好的駿馬。到了今生,這種對乘騎的貪欲並未消減。最開始是想買一輛自行車,然後又想要漂亮的摩托車,再看到小車好,就想盡快擁有一輛奧拓。再過幾年,覺得奧拓太低檔,開出去有失體面,于是又想買一輛奔馳。將來,私人飛機盛行時,做夢也想擁有一架自己的飛機。死後若轉生天界,還想得到帝釋天王乘騎的天象。由于貪欲持續不斷,我們從無始以來至今生,未曾停止過追求。就單單以乘騎來說,自己累世以來使用過的象馬車乘等堆積起來,可以高過須彌山。如果再不學解脫道,以後還會不斷堆積上去。

  又如,轉生爲女性時喜歡漂亮,爲了將自身打扮得光彩動人,從無始至今不斷地更換服裝款式。到了今生,從小到大對世界名牌時裝頗多側目——範思哲、皮爾卡丹、夏奈爾……。但是,只要貪欲沒有止息,以後還是一年更換幾套、幾十套服…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