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7)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7)

  

  

  

中士道

  

除邪分別

  解脫正道

  

  中士道•除邪分別

  

  

  癸叁、除遣于此邪執分別分二:一、邪見之相 二、遣除邪見

  【第叁除遣此中邪分別者。

  子一、邪見之相

  【若作是雲,若于生死修習厭患令心出離,則如聲聞墮寂滅邊,于生死中不樂安住,故修厭患,于小乘中可名爲妙,然諸菩薩不應修此。

  假使有人說:如果對于生死修習厭患而令心出離,那麼就會像聲聞墮于寂滅邊一樣,不歡喜安住生死。因此,“修習厭患”對小乘可說善妙,能出生死,趣向解脫,大乘菩薩不應修此,因爲菩薩理應安住于生死中利益衆生。

  【《不可思議秘密經》雲:“諸菩薩者,爲欲成熟攝受有情,于生死中見大勝利,非于涅槃見如是利。”

  《不可思議秘密經》說:諸菩薩爲求成熟有情、攝受有情,觀見在生死中利益有情極具利益,而並未觀見在涅槃中有如是利益。

  這是說,在生死中利益衆生具有大利益的緣故,菩薩不應舍離生死。

  【又雲:“若諸菩薩,于生死行境生怖畏者,墮非行境。”

  又說:如果諸菩薩對所行的生死境界心生怖畏,則墮在非菩薩行境中。

  《大乘莊嚴經論》中講了一個遊花園的比喻,描述菩薩趣入叁有利益衆生所得的安樂境界。其意是說,菩薩不應視生死爲苦海,不欲安住,反而應當視爲如入花園一樣。因爲在輪回中能受用到遠遠超勝人天善趣和小乘聖果的安樂,菩薩以此作爲自身的安樂資具。菩薩在叁有中如幻化師遊戲一樣,自在地遊戲利生,以此獲得極爲殊勝的安樂。風和日麗之時,人們喜歡在花園中遊玩,居住在惬意的環境裏,盡情歌舞,享受美味,遊戲洗浴。如同洗浴能使身體變得清淨、莊嚴,菩薩進入叁有海中利益衆生,能淨化自心,且以布施、持戒、般若等功德增長而備顯莊嚴。又像人們在花園中能享受百味美食滋養身體,菩薩以饒益有情能使自心得大喜樂。因此,舍棄利他就是舍棄攝取極大安樂。

  總之,菩薩應當把所行生死境界視爲花園而歡喜趣入,不應畏懼。

  【又雲:“薄伽梵,聲聞怖畏生死行境,菩薩返應周遍攝受無量生死。”

  又說:世尊!聲聞人心量狹小,怖畏生死境界,菩薩不應如此,反而應周遍地攝受無量生死。

  子二、遣除邪見分八:一、倒執不怖畏輪回的經義是大錯謬 二、遣除倒執叁有見爲勝利義之理 叁、應怖畏以惑業受生,但應歡喜以悲願力受生 四、未如理辨別而說則犯菩薩戒 五、諸智者所許遠離有寂二邊之行爲 六、相違《菩薩地》所說 七、以出離心爲基礎發起大悲之理 八、金剛乘也以出離心爲基礎

  醜一、倒執不怖畏輪回的經義是大錯謬

  一般人不具備如理辨別法義的能力,往往顛倒執取經文意義,出現許多似是而非的認識。對此,如果不加以破除,就不能如理如量地遵循次第修道,因此以理抉擇極爲重要。

  【此是倒執經義,成大錯謬。

  這是顛倒執取佛經之義而成爲極大錯謬。

  【經說不應厭離生死,此義非顯由于惑業增上力故,漂流叁有生老病死是等諸苦不應厭離,是顯菩薩爲利衆生,乃至生死最後邊際,擐披誓甲學菩薩行,雖總衆生一切大苦,一一刹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厭離怖畏,于廣大行勤發精進,于生死中不應厭離。

  經中所說的“菩薩不應厭離生死”,並不是顯示不應厭離由惑業力漂流叁有所遭受的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而是顯示菩薩爲了利益衆生,乃至盡衆生界生死最後邊際,擐披誓願铠甲,學修菩薩行,期間即使所有衆生一切種類的大苦,一一刹那降在自己身心上,也終不以此苦而心生厭離怖畏,對于廣大的菩薩萬行勤發精進,在生死中不應厭離。

  因此,由業惑所生之苦,須生厭離;而爲了利益衆生身心受苦,則不應厭離。兩種苦,一是由惑業力在自身上變現的苦受,另一則是爲利益衆生而受苦,性質截然不同。前者是迷亂苦惱的境界,不生厭離,就會長夜流轉生死。後者是大悲利生,能迅速積集成就菩提的資糧,理應攝取。

  《大乘莊嚴經論》中有一頌說到:菩薩觀察到能使一位有情生起一刹那的布施等善念時,爲求實現此事,即使在百萬劫中勵力精勤,也心甘情願,毫無疲厭。

  【如是月稱論師亦雲:“衆生衆苦無余盡至,盡生死邊,刹那刹那種種異相[1]損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衆生衆苦一時頓至,盡生死際,發大勇進。”

  如是,月稱菩薩也在《四百論廣釋》中說:從現在起直至生死界盡之間,一切衆生的衆苦刹那刹那降在自己身上,以種種苦相損害身心,然而並不因爲苦難衆多、時劫漫長而心生恐怖。縱然一切衆生的所有衆苦一時全部降在自己身上,也甘心承受,乃至盡生死邊際之間,發起利生的大勇猛精進。

  菩薩如是勇猛無比地利他,實則是極大的自利,遠遠超過修行人天道及小乘道所獲的利益。菩提心之所有具有積資、忏罪的極大功能,也是源于心力廣大。以下即宣說發起此心的利益:

  【“刹那刹那悉能生起一切衆生一切種智無量無邊珍寶資糧。”

  菩薩若能如是發心,一一刹那都能生起爲利益遍界衆生而成就一切種智所獲得的無量無邊的珍寶資糧。

  “無量無邊”,指所集資糧無法以數量衡量;“珍寶”,指資糧極爲珍貴。

  【“知此因已,應當更受百千諸有。”

  了知“菩薩由勇猛利他反而能疾速圓滿資糧”這一道理後,應當主動受生在百千諸有中。

  正是由于見到在生死中利益衆生極具義利,大乘菩薩並不走以一己解脫爲重的小乘之路,反而勇猛地擔荷起爲盡虛空界衆生拔苦與樂的重任,因此不應怖畏在生死中救度衆生。

  【爲證此故,引彼諸經。

  爲了證明此義,上文引述了諸多經文。

  醜二、遣除倒執叁有見爲勝利義之理

  【又于叁有見爲勝利之理者,即彼經說:菩薩精勤義利有情,如于此事所發精進,如是其心而獲安樂。故不厭患叁有之義,是于生死義利有情不應厭患,當于此事而發歡喜。

  “于叁有見爲大利益”的道理,即上述經文所說:菩薩精勤利益有情,于利他之事發起精進,如是其心得大安樂。因此“不應厭患叁有”的本義,是指不應厭患在生死中利益有情,也就是應當對此發起大歡喜心。

  醜叁、應怖畏以惑業受生,但應歡喜以悲願力受生

  【若由煩惱及業增上漂流生死,衆苦逼迫,尚不能辦自己義利,況雲利他,此乃一切衰損之門,較小乘人極應厭患,極應滅除。若由大悲願等增上于叁有中攝取生者,則應歡喜。此二不同。

  如果由煩惱和業的力量漂流生死,則必定被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逼迫惱亂,如此尚不能成辦自身義利,何況利他。生死流轉實爲出生一切衰損之門,大乘人理應比小乘人更極厭離、更極滅除。如果是由大悲、大願等增上而在叁有中攝取受生,則應當對此極生歡喜。這二者原本不同。

  “攝取生”,是指菩薩爲求利益衆生,特意攝取在叁有諸趣中受生。“此二”,指由惑業力受生和由悲願力受生。

  所以,應當厭離生死流轉,而不應厭離入生死中利益有情,就像理應厭離沈溺水中,而不應厭離入水救人一樣。能勇猛地入水救人,是大義大勇,何需厭離!

  現代人常以此作擋箭牌說:佛法在世間,學佛應隨順世間,享受生活。這只是把輪回苦顛倒執爲安樂,並非發起利他之心,不畏諸苦,入生死中,利益群生。

  醜四、未如理辨別而說則犯菩薩戒

  【若未如是分別如前宣說,則此說者,若有菩薩律儀,《菩薩地》說犯一惡作,是染違犯。恐繁不錄。

  如果沒有分清何種厭離合理、何種厭離不合理,卻說菩薩不應厭離惑業所引生死,若是已受菩薩戒者,則按《菩薩地》所說,犯一惡作罪,是染違犯。詳應參閱宗大師所著《菩薩戒釋》,此處恐繁不錄。

  《菩薩地》雲:“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菩薩不應欣樂涅槃,應于涅槃而生厭背,于諸煩惱及隨煩惱,不應怖畏而求斷滅,不應一向心生厭離,以諸菩薩叁無數劫,流轉生死求大菩提。若作此說,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何以故?如諸聲聞,于其涅槃欣樂親近,于諸煩惱及隨煩惱深心厭離,如是菩薩于大涅槃欣樂親近,于諸煩惱及隨煩惱深心厭離,其倍過彼百千俱胝。以諸聲聞,惟爲一身證得義利,勤修正行,菩薩普爲一切有情證得義利,勤修正行。是故菩薩當勤修集無雜染心,于有漏事隨順而行,成就勝出諸阿羅漢無雜染法。”

  《傳釋》中說:“聲聞鈍根,尚能了知生死過患,深生厭離,何況菩薩是利根性,具無量慧。”《大乘莊嚴經論》雲:“頂戴衆生極重擔,菩薩緩行非端嚴,種種系縛縛自他,應勤修行百千倍。”

  醜五、諸智者所許遠離有寂二邊之行爲…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