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曼殊師利,以能壞百劫所修善根,故名嗔恚。”
【如《入行論》雲:“無罪能如嗔。”】
如《入行論》所說:再沒有像嗔恚這樣嚴重的罪業。
《佛遺教經》雲:“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劫功德賊,無過嗔恚。”嗔恚是破善法的暴敵,能頓時摧壞諸多善根,因此是極重的罪業。
【故一切種莫令生起,勵修忍辱。若不生嗔,則于現法亦極安樂。】
因此,任何情況下都不要讓嗔恚生起,勵力修習忍辱。如果能不生嗔恚,在現法中也是極安樂的。
【如《入行論》雲:“若能勵摧嗔,此現後安樂。”】
如《入行論》所說:如果能勵力摧滅嗔恚,現生、來世都將得安樂。
摧伏了嗔恚,心無憂慮,醒夢皆得安樂。《菩薩地》說:修忍之人能摧嗔恚,因此無有不樂;臨終時天人也將降臨,在鼓樂聲中迎接他。《親友書》雲:“斷嗔獲得不退果,此乃佛陀親口說。”
能于一切時中遮止嗔恚生起的方便,即是修習慈心和依止安忍。此外可多思惟嗔恚的過患及慈心、安忍的利益。這些內容將在上士道中詳細解釋。
慈悲觀:思惟一切衆生都同等希求安樂、不願遭受痛苦,念及他們因愚昧自毀安樂、自造苦惱,而極生悲愍。又觀衆生往昔都曾作爲自己的父母、兄妹、子女、恩人等,由此發起慈心,普願一切衆生皆得安樂。在生起慈悲心時,就能對治嗔恚。
未叁、教誡依止貪愛對治
【貪愛能令先造一切善不善業漸增勢力,能生生死。】
貪愛能令先前造作一切善不善業時所熏的業習氣,逐漸增長勢力,由此牽引而受生生死。
這是按照十二有支流轉生死的道理,開示貪愛的過患。“先造善不善業”是指能引生死的宿業——行,由貪愛滋潤使業習氣增長勢力,當具足了能生支時,就必定由善業受生善趣,由不善業受生惡趣,轉生死輪。
【又欲界者,從受用境觸緣生受,味著生愛,應多修習內外不淨及貪欲塵所有過患,而正遮除。】
就欲界而言,從受用五境的觸緣生起受,又由味著受生起貪愛。因此應多修習內身及外境的不淨觀,以及貪著五欲的過患,由此遮除貪愛。
【世親大阿阇黎雲:“鹿象蛾魚蠅,五類被五害。”】
世親大阿阇黎曾用比喻顯示貪著五欲的後果。他說:鹿、象、蛾、魚、蠅這五類被聲、觸、色、味、香五欲所害。
鹿喜愛音樂聲,獵人利用它的貪著,彈奏樂曲,鹿被樂聲引誘,喪身在獵人槍下。公象在發情期,獵人以母象誘惑它,公象貪著和母象身體接觸,而被獵人捕獲。飛蛾貪著光,見到燈的光明就直撲過去,結果燒死在燈火中。魚類貪著味塵,被魚餌引誘上鈎,成爲人的盤中餐。蒼蠅貪著刀刃上蜂蜜的芳香,慘死在刀刃上。
【“一害況恒常,近五何不害?”】
貪著五欲中的一種,尚且受其損害,何況人類恒時依止所有的五欲,豈能不遭損害?
從長遠看,衆生因貪著五欲而生起種種煩惱,被其驅使,長夜漂流在生死中,因此五欲之害甚于毒藥。
貪愛是緣可意境觀爲清淨和安樂而引生的,反過來就可以觀不淨和苦來對治它。當內心由觀察而現出可意境的不淨相和苦相時,就能遮止對它生起貪愛。比如,貪著異性的身體,就明觀在這一身體內外充滿了種種不淨物,毫無清淨可言,或者作九想觀、白骨觀等。具體治貪之法,詳見《淨心法要》,此處不贅述。
未四、教誡依止執著世間八法之對治
【又易生難離,謂愛四事利譽稱樂,及于此等四相違品意不歡喜,當修對治。】
又,易于生起而難以遠離的是執著世間八法。順緣方面貪愛利、譽、稱、樂(利養、名譽、稱贊、享樂),逆緣方面內心不喜與此相違的衰、毀、譏、苦(衰敗、毀辱、譏諷、痛苦)。應當對這四種不離愛與乖離愛修習對治。
其實,世間所求的四法和所厭的四法是平等的。所謂平等,是指:(一)所厭的四法在遭受時生起憂苦,而所欲的四法在退失時也生起憂苦。前者是以不欲而直接生苦,另一者是以所欲而間接生苦,給人帶來的都是憂苦;(二)所欲的四法和不欲的四法同樣是刹那滅的自性,壞滅之後,同樣全無利益。而且死時同樣要無余舍棄,舍棄之後,並沒有一樂一苦的差別;(叁)又同樣是行苦的自性,是能令有漏法增長的助緣,對于解脫生死毫無利益,又同樣無自在,結局都不堅固。
總之,一切輪回中的過患都是由這兩類法直接或間接造成的。因此,輪回的過患可以統攝在世間八法的過患中。
【此複總修生死過患,特修念死,即能退除。】
而且,總的修習生死過患、特別修習念死,便能退除對世間八法的耽著。
未五、教誡依止慢疑對治
【慢于現法最能障礙當生之道,及是當來奴賤等因,故應斷除。】
慢在現法中最能障礙未來當生之道,又是感得當來卑賤等的主因,因此應當勵力斷除。
在《正法念住經》和《慧海請問經》中,宣說了慢的諸多過患。比如,以慢心緣高相而轉,就會障蔽明見取舍的智慧,不了知法與非法、應不應說、應不應行,以及是處、非處等等。由此造成不應做的去做,應做的反而不去做。
內心被驕慢惱亂,就不明了業因和果報,不能辨別善道與非善道,不覺知威儀、地點、時節,不知裁量足與不足,不知有大衆存在。因此,被慢心障蔽,便不能了知持戒之法。
又被慢心障礙,雖然聽聞正法,也不能依法實修;對未聞的法,也不能發心希求;又不能向他人謙虛請教。又,慢心能障礙修定,就像微塵被風吹刮而四處飄散一樣,一旦生起驕慢,就令心長時散亂不定。內心散亂,就不能修定攝心,會非常貪著外在五欲。由此心不能安住善法,也就不可能以利他心調伏他人。
以上從戒、定、慧、利他等方面分析了慢心最能障礙當生之道。的確是“我慢高山,不出德水”。
【斷除道理。】
斷慢的道理:思惟自身五取蘊唯一是苦的自性,毫無可慢之處。
【如《親友書》雲:“當數思惟老病死,親愛別離及諸業,終不能越自受果,由對治門莫驕慢。”】
如《親友書》所說:應當數數思惟老、病、死、愛別離等世間苦果以及造成苦果的因——諸有漏業,自己既是一名凡夫,無論如何也超不出自造業、自受果的狀況。思惟此理,就能對治緣于種姓、相貌、智慧等所起的驕慢。
又可以這樣思惟,所謂世間的圓滿都只是隨著惑業的力量而轉,不出行苦自性。自己再圓滿,也只不過是被惑業力牽著走的凡夫,有什麼可驕慢呢?或者,通過修習無我根除我慢:對于自身的五取蘊作分析觀察,色蘊分爲地、水、火、風四大界,每一界再繼續分析,一直分到無分微塵,其它受想行識四蘊,也分到無分刹那;再者,無分微塵和無分刹那唯一是壞滅的自性。這就看出,五蘊只是一堆多體、刹那滅的法,哪裏是常住、一體的我呢?既然沒有“我”,哪裏有“聰明的我”、“高貴的我”、“漂亮的我”……?實際上,只是五蘊假合之法不斷地變異,有什麼可慢呢!
【若于四谛叁寶業果獲得定解,則不複生疑惑隨眠。】
如果對四谛、叁寶、業果獲得定解,就不會再生起疑惑隨眠(種子)。
疑的過患是:對于真實和非真實生起疑惑,就會障礙對真實義引生定解。疑有很多種類,比如,對于業果、叁寶、四谛、菩提心、六度、二谛等等的體性生起疑惑,都屬于疑煩惱的範疇。疑的對治是經由觀察對諸法的體性生起定解。
未六、教誡依止隨煩惱對治
【又睡眠、昏沈、掉舉、懈怠、放逸、無慚、無愧、妄念、不正知等諸隨煩惱最易生起,障修善品,當知過患修習對治,率爾率爾令漸微劣。】
睡眠等隨煩惱的特點:最易生起,障礙修習善品。因此,應當了知彼等各自的過患,修習相應的對治,不斷不斷地使其勢力漸趨微弱。
【其過患者。】
睡眠等隨煩惱的過患:
【如《親友書》雲:“掉悔嗔恚及昏沈,睡眠貪欲並疑惑,應知如是五種蓋,劫善法財諸盜賊。”】
如《親友書》所說:心散逸于境界的掉舉、于往事的追悔、損害他者的嗔恚、心內收的昏沈、極度內收的睡眠、于有漏五欲的貪欲、于道果等的疑惑,應知,此五蓋是劫奪善法財富的盜賊。
此中,掉舉、後悔一對與昏沈、睡眠一對,以體性相似的緣故,各合計爲一蓋。
【《勸發增上意樂經》雲:“若樂睡眠與昏沈,痰癊風病及膽疾,其人身中多增長,令彼諸界極擾亂。”】
《勸發增上意樂經》中說:喜歡睡眠、昏沈的人,體內的痰病、風病及膽病多有增長,致使四大界極爲擾亂不平和。
【“若樂睡眠與昏沈,集飲食垢腹不清,身重容顔不和美,所發言語不清晰。”】
如果喜歡睡眠和昏沈,將導致飲食不消化,體內積聚飲食汙垢,使腸胃不清,身體沈重,心不能專注于善法,以及使容貌不和美(如皮膚不潔淨、粗糙等),說話時吐字不清。
【又雲:“若樂睡眠與昏沈,其人愚癡失法欲,凡稚退失一切德,退失白法趣黑暗。”】
又說:如果喜歡睡眠和昏沈,其人將于取舍之處愚癡,並退失修習善法的欲樂。總之,此凡愚將退失一切功德、白法,以深重的無明力趣入惡趣黑暗。
【《念住經》雲:“諸煩惱所依,獨一謂懈怠,誰有一懈怠,彼便無諸法。”】
《念住經》說:諸煩惱的所依,唯是懈怠一法。誰有此一懈怠,便無一切善法。
《菩薩本行經》雲:“夫…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