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曼殊师利,以能坏百劫所修善根,故名嗔恚。”
【如《入行论》云:“无罪能如嗔。”】
如《入行论》所说:再没有像嗔恚这样严重的罪业。
《佛遗教经》云:“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嗔恚是破善法的暴敌,能顿时摧坏诸多善根,因此是极重的罪业。
【故一切种莫令生起,励修忍辱。若不生嗔,则于现法亦极安乐。】
因此,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让嗔恚生起,励力修习忍辱。如果能不生嗔恚,在现法中也是极安乐的。
【如《入行论》云:“若能励摧嗔,此现后安乐。”】
如《入行论》所说:如果能励力摧灭嗔恚,现生、来世都将得安乐。
摧伏了嗔恚,心无忧虑,醒梦皆得安乐。《菩萨地》说:修忍之人能摧嗔恚,因此无有不乐;临终时天人也将降临,在鼓乐声中迎接他。《亲友书》云:“断嗔获得不退果,此乃佛陀亲口说。”
能于一切时中遮止嗔恚生起的方便,即是修习慈心和依止安忍。此外可多思惟嗔恚的过患及慈心、安忍的利益。这些内容将在上士道中详细解释。
慈悲观:思惟一切众生都同等希求安乐、不愿遭受痛苦,念及他们因愚昧自毁安乐、自造苦恼,而极生悲愍。又观众生往昔都曾作为自己的父母、兄妹、子女、恩人等,由此发起慈心,普愿一切众生皆得安乐。在生起慈悲心时,就能对治嗔恚。
未三、教诫依止贪爱对治
【贪爱能令先造一切善不善业渐增势力,能生生死。】
贪爱能令先前造作一切善不善业时所熏的业习气,逐渐增长势力,由此牵引而受生生死。
这是按照十二有支流转生死的道理,开示贪爱的过患。“先造善不善业”是指能引生死的宿业——行,由贪爱滋润使业习气增长势力,当具足了能生支时,就必定由善业受生善趣,由不善业受生恶趣,转生死轮。
【又欲界者,从受用境触缘生受,味著生爱,应多修习内外不净及贪欲尘所有过患,而正遮除。】
就欲界而言,从受用五境的触缘生起受,又由味著受生起贪爱。因此应多修习内身及外境的不净观,以及贪著五欲的过患,由此遮除贪爱。
【世亲大阿阇黎云:“鹿象蛾鱼蝇,五类被五害。”】
世亲大阿阇黎曾用比喻显示贪著五欲的后果。他说:鹿、象、蛾、鱼、蝇这五类被声、触、色、味、香五欲所害。
鹿喜爱音乐声,猎人利用它的贪著,弹奏乐曲,鹿被乐声引诱,丧身在猎人枪下。公象在发情期,猎人以母象诱惑它,公象贪著和母象身体接触,而被猎人捕获。飞蛾贪著光,见到灯的光明就直扑过去,结果烧死在灯火中。鱼类贪著味尘,被鱼饵引诱上钩,成为人的盘中餐。苍蝇贪著刀刃上蜂蜜的芳香,惨死在刀刃上。
【“一害况恒常,近五何不害?”】
贪著五欲中的一种,尚且受其损害,何况人类恒时依止所有的五欲,岂能不遭损害?
从长远看,众生因贪著五欲而生起种种烦恼,被其驱使,长夜漂流在生死中,因此五欲之害甚于毒药。
贪爱是缘可意境观为清净和安乐而引生的,反过来就可以观不净和苦来对治它。当内心由观察而现出可意境的不净相和苦相时,就能遮止对它生起贪爱。比如,贪著异性的身体,就明观在这一身体内外充满了种种不净物,毫无清净可言,或者作九想观、白骨观等。具体治贪之法,详见《净心法要》,此处不赘述。
未四、教诫依止执著世间八法之对治
【又易生难离,谓爱四事利誉称乐,及于此等四相违品意不欢喜,当修对治。】
又,易于生起而难以远离的是执著世间八法。顺缘方面贪爱利、誉、称、乐(利养、名誉、称赞、享乐),逆缘方面内心不喜与此相违的衰、毁、讥、苦(衰败、毁辱、讥讽、痛苦)。应当对这四种不离爱与乖离爱修习对治。
其实,世间所求的四法和所厌的四法是平等的。所谓平等,是指:(一)所厌的四法在遭受时生起忧苦,而所欲的四法在退失时也生起忧苦。前者是以不欲而直接生苦,另一者是以所欲而间接生苦,给人带来的都是忧苦;(二)所欲的四法和不欲的四法同样是刹那灭的自性,坏灭之后,同样全无利益。而且死时同样要无余舍弃,舍弃之后,并没有一乐一苦的差别;(三)又同样是行苦的自性,是能令有漏法增长的助缘,对于解脱生死毫无利益,又同样无自在,结局都不坚固。
总之,一切轮回中的过患都是由这两类法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因此,轮回的过患可以统摄在世间八法的过患中。
【此复总修生死过患,特修念死,即能退除。】
而且,总的修习生死过患、特别修习念死,便能退除对世间八法的耽著。
未五、教诫依止慢疑对治
【慢于现法最能障碍当生之道,及是当来奴贱等因,故应断除。】
慢在现法中最能障碍未来当生之道,又是感得当来卑贱等的主因,因此应当励力断除。
在《正法念住经》和《慧海请问经》中,宣说了慢的诸多过患。比如,以慢心缘高相而转,就会障蔽明见取舍的智慧,不了知法与非法、应不应说、应不应行,以及是处、非处等等。由此造成不应做的去做,应做的反而不去做。
内心被骄慢恼乱,就不明了业因和果报,不能辨别善道与非善道,不觉知威仪、地点、时节,不知裁量足与不足,不知有大众存在。因此,被慢心障蔽,便不能了知持戒之法。
又被慢心障碍,虽然听闻正法,也不能依法实修;对未闻的法,也不能发心希求;又不能向他人谦虚请教。又,慢心能障碍修定,就像微尘被风吹刮而四处飘散一样,一旦生起骄慢,就令心长时散乱不定。内心散乱,就不能修定摄心,会非常贪著外在五欲。由此心不能安住善法,也就不可能以利他心调伏他人。
以上从戒、定、慧、利他等方面分析了慢心最能障碍当生之道。的确是“我慢高山,不出德水”。
【断除道理。】
断慢的道理:思惟自身五取蕴唯一是苦的自性,毫无可慢之处。
【如《亲友书》云:“当数思惟老病死,亲爱别离及诸业,终不能越自受果,由对治门莫骄慢。”】
如《亲友书》所说:应当数数思惟老、病、死、爱别离等世间苦果以及造成苦果的因——诸有漏业,自己既是一名凡夫,无论如何也超不出自造业、自受果的状况。思惟此理,就能对治缘于种姓、相貌、智慧等所起的骄慢。
又可以这样思惟,所谓世间的圆满都只是随着惑业的力量而转,不出行苦自性。自己再圆满,也只不过是被惑业力牵着走的凡夫,有什么可骄慢呢?或者,通过修习无我根除我慢:对于自身的五取蕴作分析观察,色蕴分为地、水、火、风四大界,每一界再继续分析,一直分到无分微尘,其它受想行识四蕴,也分到无分刹那;再者,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唯一是坏灭的自性。这就看出,五蕴只是一堆多体、刹那灭的法,哪里是常住、一体的我呢?既然没有“我”,哪里有“聪明的我”、“高贵的我”、“漂亮的我”……?实际上,只是五蕴假合之法不断地变异,有什么可慢呢!
【若于四谛三宝业果获得定解,则不复生疑惑随眠。】
如果对四谛、三宝、业果获得定解,就不会再生起疑惑随眠(种子)。
疑的过患是:对于真实和非真实生起疑惑,就会障碍对真实义引生定解。疑有很多种类,比如,对于业果、三宝、四谛、菩提心、六度、二谛等等的体性生起疑惑,都属于疑烦恼的范畴。疑的对治是经由观察对诸法的体性生起定解。
未六、教诫依止随烦恼对治
【又睡眠、昏沉、掉举、懈怠、放逸、无惭、无愧、妄念、不正知等诸随烦恼最易生起,障修善品,当知过患修习对治,率尔率尔令渐微劣。】
睡眠等随烦恼的特点:最易生起,障碍修习善品。因此,应当了知彼等各自的过患,修习相应的对治,不断不断地使其势力渐趋微弱。
【其过患者。】
睡眠等随烦恼的过患:
【如《亲友书》云:“掉悔嗔恚及昏沉,睡眠贪欲并疑惑,应知如是五种盖,劫善法财诸盗贼。”】
如《亲友书》所说:心散逸于境界的掉举、于往事的追悔、损害他者的嗔恚、心内收的昏沉、极度内收的睡眠、于有漏五欲的贪欲、于道果等的疑惑,应知,此五盖是劫夺善法财富的盗贼。
此中,掉举、后悔一对与昏沉、睡眠一对,以体性相似的缘故,各合计为一盖。
【《劝发增上意乐经》云:“若乐睡眠与昏沉,痰癊风病及胆疾,其人身中多增长,令彼诸界极扰乱。”】
《劝发增上意乐经》中说:喜欢睡眠、昏沉的人,体内的痰病、风病及胆病多有增长,致使四大界极为扰乱不平和。
【“若乐睡眠与昏沉,集饮食垢腹不清,身重容颜不和美,所发言语不清晰。”】
如果喜欢睡眠和昏沉,将导致饮食不消化,体内积聚饮食污垢,使肠胃不清,身体沉重,心不能专注于善法,以及使容貌不和美(如皮肤不洁净、粗糙等),说话时吐字不清。
【又云:“若乐睡眠与昏沉,其人愚痴失法欲,凡稚退失一切德,退失白法趣黑暗。”】
又说:如果喜欢睡眠和昏沉,其人将于取舍之处愚痴,并退失修习善法的欲乐。总之,此凡愚将退失一切功德、白法,以深重的无明力趣入恶趣黑暗。
【《念住经》云:“诸烦恼所依,独一谓懈怠,谁有一懈怠,彼便无诸法。”】
《念住经》说:诸烦恼的所依,唯是懈怠一法。谁有此一懈怠,便无一切善法。
《菩萨本行经》云:“夫…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