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7)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7)

  

  

  

  上士道

  

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

  如何发生此心道理

  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修菩提心次第

  七因果(知母~修慈)

  自他相换(见讲记八)

  发起之量

  仪轨受法

  既发心已学行道理

  

附录:《金光明经》慈悲偈文

  思考题

  

  

  

  上士道•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

  

  辛三、上士道修心次第分三:一、顶礼 二、连结 三、真实之道

  

  壬一、顶礼

  

  【敬礼至尊成就大悲诸善士足。

  

  恭敬顶礼至尊成就大悲的诸佛菩萨莲足。

  

  如此敬礼的必要,即:令未生起大乘道者能生起,已生起者能稳固,已稳固者能增上。大乘功德之产生、稳固、增上与圆满,都依赖礼敬大乘,由礼敬大乘能开发内在的大乘善根。

  

  壬二、连结分五:一、以理成立最初即应进入大乘 二、大乘种性者明知一切有情是母亲而舍弃不应理 三、对一切利他应大力修持 四、如救头燃般救护苦难者是为士夫与智者 五、于获得胜妙大乘应生稀有想

  

  连结,即承前启后,前连中士道,后结上士道。连结的必要是:可以显示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关系及差别,明白道次第安立的道理。

  

  癸一、以理成立最初即应进入大乘

  

  【如是恒长修习生死种种过患,见一切有如同火坑,欲证解脱息灭惑苦,由此希求策逼其意,学三学道,能得解脱脱离生死。

  

  此段归纳了中士道次第的内涵,包括:中士意乐——希求解脱之心,中士修行——戒定慧三学之道,中士之果——解脱生死。

  

  论中“修习生死种种过患”,即思惟三苦、八苦、六道诸苦。长期修苦的结果为“见一切有如同火坑”。“一切有”,即欲有、色有、无色有;“如火坑”,是比喻有漏蕴周遍三苦的自性。见三有皆苦之后,即可激发出离心——希求证得息灭一切烦恼、痛苦的解脱,再以希求解脱之心为动力,就能策励自心精进修学戒定慧三学之道,从而成办彻底解脱生死的圣果。

  

  以下再观察,这条道是否究竟?如果究竟,则不必再希求,若不究竟,则须进一步抉择。

  

  【又此解脱无所退失,非如善趣,然所断过及所证德仅是一分,故于自利且非圆满,由此利他亦惟少分,后佛劝发当趣大乘。故具慧者,理从最初即入大乘。

  

  此无漏解脱,虽不像有漏善趣,已不会退失,但它所断的过失和所证的功德都只是一分,所以自利尚未圆满,由此利他也只是少分;况且,阿罗汉入灭尽定一万劫后,由佛放光劝发,终究仍须回小向大,趣入大乘。基于以上原因,具智慧者理应从一开始就趣入大乘。

  

  归纳:

  

  具慧者,最初应入大乘,因为仅仅获得小乘涅槃,只断少分过失、只证少分功德、只是少分利他,而且由佛劝发最终仍须趣入大乘。

  

  以下具体解释。

  

  声缘道只证悟圆满人无我,所以仅断尽烦恼障,而未能断一切所知障。

  

  就证悟如所有智而言,大乘证悟的空性如太虚空,声缘证悟的空性如小虫所吃芥子里的空间。就证悟尽所有智而言:小乘阿罗汉具有时不知因、境不知因、细不知因、多不知因;大乘甚深智慧是无分别般若波罗蜜多,能遍一切诸法,如虚空般广大,又通达共同五明、内明等三乘法。

  

  就福德资粮而言:大乘所积福德,如大海般深广无量;声缘乘所积福德,则像牛迹水一样微少。就利他而言,大乘能在刹那间成办广如虚空的无边事业,这是小乘望尘莫及的。

  

  由此可见,声缘乘的自利和他利都只是少分,远远未能圆满。在《海慧请问经》、《宝积经》、《掌珍论》等经论中,以比喻显示了大、小乘的差别:大乘与小乘相比,一者如国王,一者似乞丐;一者如转轮王,一者似国王;一者如帝释天,一者似普通天人;一者如梵天,一者似其他天人;一者如大海,一者似小湖;一者如须弥山王,一者似小山;一者如海水,一者似宝瓶中水;一者如天空大云倾降之雨水,一者似草尖露水;一者如月轮,一者似星星。

  

  从成佛的角度来说,先入声缘乘求证阿罗汉果位,是迂曲、缓慢之道。因为证果入灭尽定一万劫后,佛放光劝请回小向大,才趣入大乘,这样成佛所经历的时间,比最钝根菩萨还要慢四十九劫。《妙法白莲经》说:“声缘阿罗汉入于无余灭尽定中,在一万劫的末尾,经如来劝请而再次出定,趣入大乘。”

  

  《大乘庄严经论》云:“虽恒处地狱,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菩萨安住地狱时,只有片刻之苦,不会长久障碍大菩提十力等广大功德;然而,在声缘乘的道果中,为了自利而寻求安乐,虽然暂时获得了安乐,但究竟来看,却障碍了无上菩提的成就。

  

  《宝性论》云:“于法嗔恨及我见,怖畏轮回之痛苦,舍离利乐众生事,是为四种障碍性。”小乘人有两种现前如来藏的障碍,即:怖畏轮回痛苦而只求自己获得寂灭,以及舍离利乐有情的事业。如果具有这两种障碍,则不能积聚大乘的福慧资粮,具有恒沙自性功德的天真佛性也无法显露,无法现前佛的三身、四智、相好、净土以及任运自成、相续不断的利生事业。

  

  【如《摄波罗蜜多论》[1]云:“无力引发世间[2]利,毕竟弃舍此二乘,一味[3]利他为性者,应趣佛乘由悲说。”

  

  如《摄波罗蜜多论》所说:声闻、缘觉乘没有能力引发一切有情的利益,所以应当彻底舍弃修习声缘乘。如果行者一切身语意行为不杂丝毫自利,纯粹以利他为本性,就应趣入由大悲所指示的大乘妙道。

  

  “大悲”,可理解为内的大悲阿阇黎及外的大悲佛陀。

  

  譬如:两人同去拉萨朝拜觉沃佛,其中一人曾到过拉萨,非常熟悉通往拉萨的道路,而另一人则一无所知。当行至岔路需要抉择时,熟悉道路的人会指示该走的路、遮止不该走的路。同样,已圆满走完菩提道的佛陀,由大悲教诫大乘种性者,应当径直趣入大乘妙道,莫入小乘道。或者解释为,在抉择该走大、小乘哪条道路的关键时刻,内在的大悲阿阇黎会遮止大乘种性者趣入小乘道,而令其直接踏上深广的大乘道。

  

  【又云:“知乐非乐等如梦,见痴过逼诸众生,弃舍利他殊胜业,此于自利何精勤?”

  

  此论又说:大乘种性者以智慧观见快乐和非乐的万法,都平等如梦、了无自性,又观见可哀的众生,由于因上愚痴的过失而被种种痛苦折磨,油然生起了大悲心。身为菩萨,为何舍弃最喜爱的利他殊胜事业,反而精勤于自利呢?

  

  以上经论开示大、小乘的胜劣差别,是为了让学人对大乘道果的殊胜性产生定解,并非呵斥、毁谤小乘。小乘的出离心、别解脱戒,通达人无我空性、四谛和十二缘起的智慧,都是趣入大乘的共道与基础,大乘菩萨相续中理应具足这些功德。

  

  或者说,显示胜劣差别的用意,是为了让大乘种性者最初就远离小乘自利心,直接发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从而迅速成就二利究竟的大菩提。

  

  癸二、大乘种性者明知一切有情是母亲而舍弃不应理

  

  身为大乘种性者,明知一切有情是母亲,却舍弃这些苦难者,极不合理。

  

  【如是见诸众生堕三有海与我相同,盲闭慧眼不辨取舍,履步[4]蹎蹶[5]不能离险,诸有成就佛种性者,不悲愍他,不勤利他,不应正理。

  

  如是,见到一切众生和我一样,堕在三有苦海中,如盲人一般没有智慧眼,不知取舍,如此步履蹎蹶,没有脱离险情,随时可能堕入深渊。目睹此情此景,成就佛种性的人不悲愍有情、不精勤利他,怎么说也不合理。

  

  【即前论云:“盲闭慧目步蹎蹶,欲利世间有佛种[6],何人不起悲愍心,谁不精勤除其愚?”

  

  正如前论所说:众生犹如盲人般,不具辨别取舍的智慧眼,步履蹎蹶地走在险恶的悬崖上,浑然不知地奔向恶趣。真心发愿利益有情、具大乘种性的勇士,见此情景,有谁不生悲愍心?有谁不精勤遣除众生不知取舍的愚痴,开示成办增上生、决定胜的安乐道?只要是菩萨,有谁不对此努力呢?

  

  癸三、对一切利他应大力修持

  

  【当知此中,士夫安乐,士夫威德,士夫胜力,谓能担荷利他重担,惟缘自利共旁生故。

  

  应知,此处所谓大丈夫的安乐、大丈夫的威德、大丈夫的殊胜能力,是指能荷担利益众生的重担,因为只缘自己的利益,与旁生并无区别。

  

  【故诸大士本性,谓专一趣注[7]行他利乐[8]

  

  因此,所谓大士的本性,就是心心念念唯一投入成办众生的利益、安乐。

  

  毫不为己、不作自利,才是“大士本性”。旁生也会为自己着想,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人更聪明,它们建巢觅食、飞翔奔跑、遥视等能力,胜过…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