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39],不堕无暇八难中。
一边念诵,一边祈愿:诸母生生世世不堕于八无暇的障难之中受下贱身。
2、令得常遇世尊乐
我们会祈愿自己来世获得人身值遇佛法,亲近承事佛陀,开启一切安乐之源。自己所希求的也要给予天下诸母,愿她们生生世世值遇佛、亲近佛、承事佛、供养佛、常随佛学。
生在有暇人中尊,恒得亲承十方佛。
祈愿诸母每一世都受生为有暇尊贵之身,以此人身恒时亲近、承事十方诸佛。
3、令得常生富贵乐
人人都不愿自己下贱、贫穷,而愿富裕尊贵。即便一件普通物质,我们都愿意使用好的、不要坏的。以这份珍爱自己的心,对待诸母有情,愿有情来世生在富贵之家,得到受用圆满的安乐。应当如是发起慈心。
愿得常生富贵家,财宝仓库皆盈满。
愿诸母常常转生富贵之家,财富丰裕圆满。这一类受用的安乐,愿我都能慈心普施。
4、令得形妙闻名乐
如果可以设计自己的来世,谁都不愿相貌丑陋、名声败坏,即便脸上有疤痕都会羞于见人,听到辱骂会心中难受,可见人人都想拥有相好、美名。
现在,以这份珍爱自己的心慈爱众生,愿有情常得相好、常得美名。逐渐串习慈心,就能对治幸灾乐祸、冷漠坚硬的心态。
颜貌名称无与等
“无与等”,即要求善心发至极致。想想看,几盘菜放在眼前,我们都要挑最好的吃,发慈心又有什么好客气的呢?要给予众生安乐,就彻底给予,愿他获得相好美名,就愿他获得最好的相貌和名声。善心不怕发,只怕发得不够广大,自己想要最好,也要祈愿给予众生最大的安乐。见人修行,要祝愿他获得最大成就;见人经商,就希望他生意最兴隆。所以,应将慈心发至极致,以最大的善心为有情祝福。
5、令得寿命延长乐
生在世间,谁都想长寿延年。现在就放开心量,为一切诸母祝福,愿她们寿命无疆。
寿命延长经劫数
祝愿天下母亲,寿命能多劫安住。
以上座中修慈所引生的贤善心态,要延续到日常的待人接物之中。见到有情时,常常如是发善愿,时常这样想、这样说,就可以养成慈爱的性情。等到串习纯熟时,起心动念都会替众生着想,愿给予众生安乐,最后整个心都修成了慈爱,自己也成了慈悲的化身。
以上修慈心量仍然不够,因为世间安乐只是暂时的乐受,终究未脱离痛苦,未脱离生死,如果只发心给予众生世间安乐,则远远不彻底。应进一步祈愿众生获得出世间的无漏安乐。
申二、祈愿众生获得出世安乐
1、令得男身聪慧乐
悉愿女人变为男,勇健聪明多智慧。
祈愿女子舍弃不如意之身,得到丈夫身,勇悍、雄健、聪明、有智慧。
2、令得常得觉品乐
祈愿让诸母得到常行菩萨道的安乐。
一切常行菩萨道,勤修六度到彼岸。
祈愿诸母世世常行菩萨道,勤修六波罗蜜多。愿有情都能获得大乘的法乐。
例如:《入中论》中说,初地菩萨听到有人乞讨时,思惟有情是向我求乞吧,由此便生起超胜小乘入灭尽定的大安乐。所以,菩萨行持六波罗蜜多的安乐微妙不可思议,并非世间安乐可比。我们要祈愿将如是大安乐给予有情。
问:为何祈愿“得男身聪慧乐”是祈愿“获得出世乐果”呢?
答:以上四句合观,有这样一层意思:要获得修行六度的大安乐,前提是获得堪能修持大乘的所依身,一般须是丈夫身。因为行菩萨道,荷担起成办所有众生离苦得乐的重担,不是心力怯弱、智慧狭小所能胜任。要有大欲乐、大勇悍,才能成办一切事业;要有深广智慧,才能抉择、判断、取舍;要深入众生界,才能随顺并摄受众生。所以,一般以男身为修学大乘的理想身器。
3、令得见佛闻法乐
常见十方无量佛,宝王树下而安处,
处妙琉璃师子座,恒得亲承转*轮。
祈愿有情能常常面见宝王树下端坐于琉璃狮子座上的十方诸佛,能恒时亲近承事诸佛,聆听诸佛说法,获得不可思议的法乐。
4、令他得除自苦乐
若于过去及现在,轮回三有造诸业,
能招可厌不善趣,愿得消灭永无余。
若有情过去和现在于轮回中造了恶业,将感召不悦意的恶趣果报,愿这些业障永远消尽,不再成熟果报。
比如,我们修持金刚萨埵本尊,愿能净除自相续的罪障,得到解脱安乐。天下诸母相续中也有许多业障,若未清净就会在未来引发大痛苦。所以,观想由我为诸母拔除业障,普遍赐予业障清净的安乐。
5、令他得除生死苦
一切众生于有海,生死羂网坚牢缚,
愿以智剑为断除,离苦速证菩提处。
观见一切众生都在三有大海中,被生死羂网紧紧束缚(即无法解脱结生相续,始终束缚在生死中),内心猛利发愿:愿我以智慧剑为诸母挥断生死羂网,让诸母从生死网中获得解脱,速证无上菩提,永享不迁变的无漏大安乐。
对慈悲偈文在内的金鼓妙音,释迦佛赞叹印可说:“若有闻者,获福甚多,广利有情,灭除罪障。”所以,边念诵上述偈文,边如理思惟,功德极大。
“诸法依缘起,住于意乐上”,能随经文真切地生起慈心,则在一次念诵当中,施衣得衣、施食得食、施水得水、施安宁得安宁、施人身得人身、施智慧得智慧、施解脱得解脱。随经文如理作意,将有漏、无漏的安乐都施予天下诸母,则获福无量。我们的心十分微妙,在广大布施安乐的同时,也能最大地利益自己。
慈心就似如意宝,能遍流一切资具海、饮食海、欢乐海、眷属海、受用海、音声海、言辞海、智慧海。安住在慈心中,畅游大乘法海,昼吉祥、夜吉祥,人天欢喜、诸佛欢喜。《普贤行愿品》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日常生活中应如何观修?
首先应学会发世间方面善愿:
观照地球上的人类,愿天下百姓幸福快乐。见人家父子,愿天下父亲慈爱、子女孝顺;见人家兄弟,愿世上兄友弟恭。得到食物,愿饥饿的人都能饱足;得到衣服,愿受冻的人都得温暖。
走到繁华都市,愿家家富裕美满;行经乡村田间,愿年年五谷丰登。
见人乘船渡江,愿他一帆风顺;见人翻山越岭,愿他不遇虎狼。见人贫穷,愿他富裕;见人丑陋,愿他端庄;见人患病,愿他健康。
喝茶时,想到把茶奉献给天下母亲;领工资时,观想这些钱连同无量的安乐献给有情;修集了点滴善根,也毫无保留地回向天下诸母。
推广开来,无时无刻不可以修慈,遇境逢缘都能转为道用。若能持续深入地串习,不难达到“以四海为一家,合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一般人认为“四海一家、万物一体”是一种高不可攀的理想,不可能实现。其实,无法达到“四海一家、万物一体”的境界,是因为有自、他的分党。以这种分党执著,导致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着想,对别人则不闻不问。
人的心量有大小。心量小的,只把几个人看成家人,给予他们安乐,对他人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概漠不关心。心量大的,会以一地区、一民族、一国家的人为一家,想造福整个城市、整个民族、整个国家,这种人相对伟大一些。若再升华,就不局限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不仅仅局限于人类,而是以法界为一家。
一般世人也有一些善行,但因为不通达佛法,心量还是很小:只知道今生,不知道来世;只知道地球,不知道无量无边的世界;只知道人类,不知道六道群生;只知道给予衣食等安乐,不知道给予善趣、解脱、成佛的安乐。因为眼界狭窄,慈心也就无法广大。
学习佛法后,眼光会变得远大,慈心可以开展到周遍时空、周遍万物,而且能给予一切众生暂时、究竟的利乐。
懂得此理后,再看《金光明经》的慈悲偈文,就会觉得非常具体、完备。应以此作为窍诀,着重反复修习。
午四、修习次第
【修慈次第,先于亲修,次于中庸,次于怨修,其次遍于一切有情,如次修习。】
修慈的次第:首先对亲人修,其次对中庸者修,然后对怨敌修,最后遍缘一切有情,依次第修习。
即前前修好后,再修后后,次第不要逾越。我们最爱自己的亲人,首先应学会给他们快乐,相比对中庸、怨敌修慈心,这是最容易修的,所以首先修。再推而广之,依次对朋友、同事、一般人、怨敌、一切众生具体观修,大慈心才能真正生起。
午五、真实修习之方法
【修习道理,如于有情数数思惟苦苦道理便生悲愍,如是亦当于诸有情数数思惟缺乏有漏无漏诸乐,乐缺乏理,若修习此,欲与乐心任运而起。】
此段是以修悲为例,说明如何修慈。
慈和悲的侧面不同,慈是与乐的心,悲是拔苦的心。慈缘缺乏安乐的有情,悲缘苦恼有情。
修心的原理是相通的:对有情具苦多思惟,就会生起愿拔其苦的悲愍心;对有情缺乏安乐多思惟,就会生起愿施安乐的慈心。这是由缘起规律所致,法尔如是。
“有情缺乏安乐”:有情不仅没有无漏的安乐,连有漏安乐也没有。
就像看到一群孩子…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