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39],不墮無暇八難中。
一邊念誦,一邊祈願:諸母生生世世不墮于八無暇的障難之中受下賤身。
2、令得常遇世尊樂
我們會祈願自己來世獲得人身值遇佛法,親近承事佛陀,開啓一切安樂之源。自己所希求的也要給予天下諸母,願她們生生世世值遇佛、親近佛、承事佛、供養佛、常隨佛學。
生在有暇人中尊,恒得親承十方佛。
祈願諸母每一世都受生爲有暇尊貴之身,以此人身恒時親近、承事十方諸佛。
3、令得常生富貴樂
人人都不願自己下賤、貧窮,而願富裕尊貴。即便一件普通物質,我們都願意使用好的、不要壞的。以這份珍愛自己的心,對待諸母有情,願有情來世生在富貴之家,得到受用圓滿的安樂。應當如是發起慈心。
願得常生富貴家,財寶倉庫皆盈滿。
願諸母常常轉生富貴之家,財富豐裕圓滿。這一類受用的安樂,願我都能慈心普施。
4、令得形妙聞名樂
如果可以設計自己的來世,誰都不願相貌醜陋、名聲敗壞,即便臉上有疤痕都會羞于見人,聽到辱罵會心中難受,可見人人都想擁有相好、美名。
現在,以這份珍愛自己的心慈愛衆生,願有情常得相好、常得美名。逐漸串習慈心,就能對治幸災樂禍、冷漠堅硬的心態。
顔貌名稱無與等
“無與等”,即要求善心發至極致。想想看,幾盤菜放在眼前,我們都要挑最好的吃,發慈心又有什麼好客氣的呢?要給予衆生安樂,就徹底給予,願他獲得相好美名,就願他獲得最好的相貌和名聲。善心不怕發,只怕發得不夠廣大,自己想要最好,也要祈願給予衆生最大的安樂。見人修行,要祝願他獲得最大成就;見人經商,就希望他生意最興隆。所以,應將慈心發至極致,以最大的善心爲有情祝福。
5、令得壽命延長樂
生在世間,誰都想長壽延年。現在就放開心量,爲一切諸母祝福,願她們壽命無疆。
壽命延長經劫數
祝願天下母親,壽命能多劫安住。
以上座中修慈所引生的賢善心態,要延續到日常的待人接物之中。見到有情時,常常如是發善願,時常這樣想、這樣說,就可以養成慈愛的性情。等到串習純熟時,起心動念都會替衆生著想,願給予衆生安樂,最後整個心都修成了慈愛,自己也成了慈悲的化身。
以上修慈心量仍然不夠,因爲世間安樂只是暫時的樂受,終究未脫離痛苦,未脫離生死,如果只發心給予衆生世間安樂,則遠遠不徹底。應進一步祈願衆生獲得出世間的無漏安樂。
申二、祈願衆生獲得出世安樂
1、令得男身聰慧樂
悉願女人變爲男,勇健聰明多智慧。
祈願女子舍棄不如意之身,得到丈夫身,勇悍、雄健、聰明、有智慧。
2、令得常得覺品樂
祈願讓諸母得到常行菩薩道的安樂。
一切常行菩薩道,勤修六度到彼岸。
祈願諸母世世常行菩薩道,勤修六波羅蜜多。願有情都能獲得大乘的法樂。
例如:《入中論》中說,初地菩薩聽到有人乞討時,思惟有情是向我求乞吧,由此便生起超勝小乘入滅盡定的大安樂。所以,菩薩行持六波羅蜜多的安樂微妙不可思議,並非世間安樂可比。我們要祈願將如是大安樂給予有情。
問:爲何祈願“得男身聰慧樂”是祈願“獲得出世樂果”呢?
答:以上四句合觀,有這樣一層意思:要獲得修行六度的大安樂,前提是獲得堪能修持大乘的所依身,一般須是丈夫身。因爲行菩薩道,荷擔起成辦所有衆生離苦得樂的重擔,不是心力怯弱、智慧狹小所能勝任。要有大欲樂、大勇悍,才能成辦一切事業;要有深廣智慧,才能抉擇、判斷、取舍;要深入衆生界,才能隨順並攝受衆生。所以,一般以男身爲修學大乘的理想身器。
3、令得見佛聞法樂
常見十方無量佛,寶王樹下而安處,
處妙琉璃師子座,恒得親承轉*輪。
祈願有情能常常面見寶王樹下端坐于琉璃獅子座上的十方諸佛,能恒時親近承事諸佛,聆聽諸佛說法,獲得不可思議的法樂。
4、令他得除自苦樂
若于過去及現在,輪回叁有造諸業,
能招可厭不善趣,願得消滅永無余。
若有情過去和現在于輪回中造了惡業,將感召不悅意的惡趣果報,願這些業障永遠消盡,不再成熟果報。
比如,我們修持金剛薩埵本尊,願能淨除自相續的罪障,得到解脫安樂。天下諸母相續中也有許多業障,若未清淨就會在未來引發大痛苦。所以,觀想由我爲諸母拔除業障,普遍賜予業障清淨的安樂。
5、令他得除生死苦
一切衆生于有海,生死羂網堅牢縛,
願以智劍爲斷除,離苦速證菩提處。
觀見一切衆生都在叁有大海中,被生死羂網緊緊束縛(即無法解脫結生相續,始終束縛在生死中),內心猛利發願:願我以智慧劍爲諸母揮斷生死羂網,讓諸母從生死網中獲得解脫,速證無上菩提,永享不遷變的無漏大安樂。
對慈悲偈文在內的金鼓妙音,釋迦佛贊歎印可說:“若有聞者,獲福甚多,廣利有情,滅除罪障。”所以,邊念誦上述偈文,邊如理思惟,功德極大。
“諸法依緣起,住于意樂上”,能隨經文真切地生起慈心,則在一次念誦當中,施衣得衣、施食得食、施水得水、施安甯得安甯、施人身得人身、施智慧得智慧、施解脫得解脫。隨經文如理作意,將有漏、無漏的安樂都施予天下諸母,則獲福無量。我們的心十分微妙,在廣大布施安樂的同時,也能最大地利益自己。
慈心就似如意寶,能遍流一切資具海、飲食海、歡樂海、眷屬海、受用海、音聲海、言辭海、智慧海。安住在慈心中,暢遊大乘法海,晝吉祥、夜吉祥,人天歡喜、諸佛歡喜。《普賢行願品》說:“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日常生活中應如何觀修?
首先應學會發世間方面善願:
觀照地球上的人類,願天下百姓幸福快樂。見人家父子,願天下父親慈愛、子女孝順;見人家兄弟,願世上兄友弟恭。得到食物,願饑餓的人都能飽足;得到衣服,願受凍的人都得溫暖。
走到繁華都市,願家家富裕美滿;行經鄉村田間,願年年五谷豐登。
見人乘船渡江,願他一帆風順;見人翻山越嶺,願他不遇虎狼。見人貧窮,願他富裕;見人醜陋,願他端莊;見人患病,願他健康。
喝茶時,想到把茶奉獻給天下母親;領工資時,觀想這些錢連同無量的安樂獻給有情;修集了點滴善根,也毫無保留地回向天下諸母。
推廣開來,無時無刻不可以修慈,遇境逢緣都能轉爲道用。若能持續深入地串習,不難達到“以四海爲一家,合萬物爲一體”的境界。
一般人認爲“四海一家、萬物一體”是一種高不可攀的理想,不可能實現。其實,無法達到“四海一家、萬物一體”的境界,是因爲有自、他的分黨。以這種分黨執著,導致起心動念都是爲自己著想,對別人則不聞不問。
人的心量有大小。心量小的,只把幾個人看成家人,給予他們安樂,對他人則“事不關己,高高挂起”,一概漠不關心。心量大的,會以一地區、一民族、一國家的人爲一家,想造福整個城市、整個民族、整個國家,這種人相對偉大一些。若再升華,就不局限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不僅僅局限于人類,而是以法界爲一家。
一般世人也有一些善行,但因爲不通達佛法,心量還是很小:只知道今生,不知道來世;只知道地球,不知道無量無邊的世界;只知道人類,不知道六道群生;只知道給予衣食等安樂,不知道給予善趣、解脫、成佛的安樂。因爲眼界狹窄,慈心也就無法廣大。
學習佛法後,眼光會變得遠大,慈心可以開展到周遍時空、周遍萬物,而且能給予一切衆生暫時、究竟的利樂。
懂得此理後,再看《金光明經》的慈悲偈文,就會覺得非常具體、完備。應以此作爲竅訣,著重反複修習。
午四、修習次第
【修慈次第,先于親修,次于中庸,次于怨修,其次遍于一切有情,如次修習。】
修慈的次第:首先對親人修,其次對中庸者修,然後對怨敵修,最後遍緣一切有情,依次第修習。
即前前修好後,再修後後,次第不要逾越。我們最愛自己的親人,首先應學會給他們快樂,相比對中庸、怨敵修慈心,這是最容易修的,所以首先修。再推而廣之,依次對朋友、同事、一般人、怨敵、一切衆生具體觀修,大慈心才能真正生起。
午五、真實修習之方法
【修習道理,如于有情數數思惟苦苦道理便生悲愍,如是亦當于諸有情數數思惟缺乏有漏無漏諸樂,樂缺乏理,若修習此,欲與樂心任運而起。】
此段是以修悲爲例,說明如何修慈。
慈和悲的側面不同,慈是與樂的心,悲是拔苦的心。慈緣缺乏安樂的有情,悲緣苦惱有情。
修心的原理是相通的:對有情具苦多思惟,就會生起願拔其苦的悲愍心;對有情缺乏安樂多思惟,就會生起願施安樂的慈心。這是由緣起規律所致,法爾如是。
“有情缺乏安樂”:有情不僅沒有無漏的安樂,連有漏安樂也沒有。
就像看到一群孩子…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