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餓成皮包骨頭,我們會忍不住掏錢給他們買飯吃一樣,反複思惟衆生是多麼缺乏安樂之後,想給予安樂的慈心就會油然而生。所以,重點在于數數思惟,須由此而開發慈心。
【又當作意種種妙樂施諸有情。】
應當作意以種種妙樂施舍有情。
比如,許多母親會想:“孩子吃了很多苦,沒過上幾天好日子,我要多留些錢給他。”推廣這種善心,將衆生看成失去快樂的人。比如,見到一只老狗,心想:可憐的老狗,不必說無漏的安樂,就連人間受用五欲的快樂、看書學習的快樂、事業成就的快樂、修行的快樂等等,一點也享用不到。想到此處,就作意把安樂送給它,把福報分給它,把好東西舍給它,更要作意給予它解脫、成佛的安樂。應像這樣,以衆生爲所緣境,依次修習慈心。
博朵瓦說:“當你的孩子受苦時,你覺得不能忍受,以這種心情對待一切衆生,這是大悲心生起的量。當你以希望孩子得到快樂的那種心態,去對待一切衆生時,就是大慈心生起的量。”
日常生活中如何修習慈愛衆生呢?以下這些高僧大德慈憫衆生的行爲,我們理應效仿隨學。
隋朝智舜法師在亭山居住時,一天,有只野雞被獵人追捕,飛到法師房中。法師苦勸獵人放了野雞,獵人不聽,他就割下耳朵給獵人。
獵人大吃一驚,扔下弓箭,把打獵的老鷹也放生了。周圍好幾個村子的獵人從此也都放棄打獵。
法師每次見到貧困的人,都是淚流滿面,省下衣服、飲食周濟他們,如此關懷衆生,無微不至。
我們也應如此,對待衆生如同對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平等慈心關懷照顧,常常想到給予衆生利益、安樂。
有一位靈裕法師,是位博通經論、名聞海外的大德。傳記上說他布施時“悲敬兼之”,既慈悲又恭敬。
他供養出家人上千件袈裟,送給病人不計其數的醫藥。每次得到好食物時,一定供養僧衆,而且對畜生從不呵斥、唾罵一句。他要批評小孩或教誡門人時,口稱自己的名字,尊稱對方爲“仁者”,苦口婆心地告誡,聽者無不感動落淚。
宋代高庵禅師住雲居山時,聽到出家人病重被遷到延壽堂,他就歎息不已,如同自己生病一般。
禅師每天早晚都去問候病人,親自煎藥、嘗藥,才安心地拿給病人吃。
每到天氣稍冷時,禅師會撫著病人的背說:“衣服夠嗎?”天氣熱時,觀察病人的臉色說:“是不是太熱?”對于去世的病人,不論有沒有錢,常住都一律照禮數送終。
《普賢上師言教》中說:“正如經中所說:“慈身業、慈語業、慈意業。”口中所說的話、手中所做的事都絕不能損于其他衆生,自始至終都要真誠慈愛。”我們應如是實行,靈裕法師、高庵禅師正是我們的榜樣。
唐代智晖禅師,曾建過一間浴室,供出家人洗澡,還同時布施水和醫藥。
有一位比丘得了麻瘋病,大家都不喜歡他,智晖禅師照樣幫他擦洗。洗了不久,只見眼前一道神光,香氣撲鼻,他吃了一驚,比丘已經消失不見了。原來是聖者的示現。
佛曾說:在我滅度之後,要好好供養病人,因爲病人中多有聖賢示現。阿底峽尊者說:照顧久病的病人,與實修空性大悲藏相同。所以,遇到病人時,要好好修習慈心。
唐代昙選法師,性格慈悲,從不積蓄財物。他平常放一口大鍋,把乞丐們得到的食物,一起放在鍋裏煮成稀飯,讓乞丐排成一列坐好,親自爲他們舀稀飯。每每見乞丐中有穿得破爛、身體消瘦的,便情不自禁地流淚。吃飯時也和乞丐坐在一起,沒有任何講究。法師如此關懷照顧乞丐許多年。
唐代還有一位智凱法師,曾經住在浙江余姚的龍泉寺。按當地風俗,小狗崽多數被扔到路上。智凱看了心疼,便收養這些小狗,約有叁十、五十只之多。他還用被子給小狗睡,也不嫌狗髒。對曾做過母親的旁生,應當這樣學習慈憫行。
在日常生活中,總的應按《普賢上師言教》中的教言行持:“身體的一切威儀要溫文爾雅,給人一種舒心悅意之感,徹底杜絕危害他衆,全心全意利濟有情;口中所說的每一句話也不能帶有藐視、侮辱、譏諷他人的意味,一定要說實實在在、悅耳可人的話語;心裏也是同樣,如果饒益他人,絕不能希望自己得到好處。也不可以憑著虛僞的調柔威儀、溫和語言等手段使他人將自己看作菩薩,而要力求達到發自內心唯一渴望就是利益他衆的崇高境界。在心裏反複發願:但願我在輾轉投生的生生世世中,就連其他有情的一根毛孔也不損害,一心一意利益他們。
尤其是,對于依靠自己的眷屬、奴仆、旁生等要滿懷關愛之情,乃至看門狗以上都萬萬不要以毆打、役使方式過分摧殘。隨時隨地,一舉一動、一言一語、心心念念都要以仁慈爲本。”
附錄:
《金光明經》慈悲偈文
一切世界諸衆生 悉皆離苦得安樂
所有諸根不具足 令彼身相皆圓滿
若有衆生遭病苦 身形羸瘦無所依
鹹令病苦得消除 諸根色力皆充滿
若犯王法當刑戮 衆苦逼迫生憂惱
彼受如斯極苦時 無有歸依能救護
若受鞭杖枷鎖系 種種苦具切其身
無量百千憂惱時 逼迫身心無暫樂
皆令得免于系縛 及以鞭杖苦楚事
將臨刑者得命全 衆苦皆令永除盡
若有衆生饑渴逼 令得種種殊勝味
盲者得視聾者聞 跛者能行痖能語
貧窮衆生獲寶藏 倉庫盈溢無所乏
皆令得受上妙樂 無一衆生受苦惱
一切人天皆樂見 容儀溫雅甚端嚴
悉皆現受無量樂 受用豐饒福德具
隨彼衆生念伎樂 衆妙音聲皆現前
念水即現清涼池 金色蓮花泛其上
隨彼衆生心所念 飲食衣服及床敷
金銀珍寶妙琉璃 璎珞莊嚴皆具足
勿令衆生聞惡響 亦複不見有相違
所受容貌悉端嚴 各各慈心相愛樂
世間資生諸樂具 隨心念時皆滿足
所得珍財無悋惜 分布施與諸衆生
燒香末香及塗香 衆妙雜花非一色
每日叁時從樹墮 隨心受用生歡喜
普願衆生鹹供養 十方一切最勝尊
叁乘清淨妙法門 菩薩獨覺聲聞衆
常願勿處于卑賤 不墮無暇八難中
生在有暇人中尊 恒得親承十方佛
願得常生富貴家 財寶倉庫皆盈滿
顔貌名稱無與等 壽命延長經劫數
悉願女人變爲男 勇健聰明多智慧
一切常行菩薩道 勤修六度到彼岸
常見十方無量佛 寶王樹下而安處
處妙琉璃師子座 恒得親承轉*輪
若于過去及現在 輪回叁有造諸業
能招可厭不善趣 願得消滅永無余
一切衆生于有海 生死羂網堅牢縛
願以智劍爲斷除 離苦速證菩提處
思考題
中士道·除邪分別
1、遣除邪分別:
若于生死修習厭患令心出離,則如聲聞墮寂滅邊,于生死中不樂安住,故修厭患于小乘中可名爲妙,然諸菩薩不應修此。
2、何種…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