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舍生死應當舍棄?何種不舍生死應當隨學?何種厭患生死應當舍棄?何種厭患生死應當隨學?
3、如果菩薩和聲緣一樣厭離生死,那有什麼超勝于聲緣之處呢?如果超勝于聲緣,菩薩的厭離生死和聲緣的厭離生死有何不同呢?
4、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此處說需要厭離世間,兩種觀點如何融合呢?
5、以什麼理由能成立大乘比小乘人極應厭患生死極應滅除生死?
6、解釋文義:
衆生衆苦無余盡至,盡生死邊,刹那刹那種種異相損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衆生衆苦一時頓至,盡生死際,發大勇進,刹那刹那悉能生起一切衆生一切種智無量無邊珍寶資糧。知此因已,應當更受百千諸有。
7、解釋頌義:
(1)沈溺叁有流,苦海無邊底,喜掉無厭畏,何物在我心?
貧難求護壞,離及病老衰,入恒熾然火,覺樂甯非狂?
(2)噫世具眼盲,雖現前常見,後仍不略思,汝心豈金剛?
(3)見住世動搖,如水中月影,觀欲如嗔蛇,盤身舉頭影。
見此諸衆生,苦火遍燒然,大王我等樂,出離往屍林。
8、以理成立“生”是一切損害根本。
9、爲什麼破除煩惱需要依賴修習無謬圓滿之道?
10、解釋語錄涵義:
現是從畜分出之時。
11、你是如何理解“于無安樂愚執爲樂,應當了知是惡業果”?
12、以你的體驗和觀察說出居家的過患。
13、解釋四句體相:
身在家心在家;身在家心出家;
身出家心在家;身出家心出家。
解脫正道
1、解釋頌義:
咒本初爲戒,次精進忍辱,信佛菩提心,密咒無懈怠。
如王具七寶,無厭調衆生,如是咒成就,七支能調罪。
2、爲什麼說“不思業果戒不能清淨”?
3、解釋句義:
總有禍福皆依于法,其中若依毗奈耶說,無須改易,內心清淨,堪忍觀察,心意安泰,邊際善妙。
4、爲什麼需如荒年一切事都放在糧麥上,一切都圍繞戒呢?
5、對于煩惱忍受將會導致何種後患?
6、解釋頌義:
當了知自心,如畫水土石,
煩惱初爲上,樂法應如後。
7、破除世間怨敵和破除煩惱有何不同?
8、阿底峽尊者見人必問:“生善心否?”有何密意?
9、解釋頌義:
鹿象蛾魚蠅,五類被五害,
一害況恒常,近五何不害?
10、慢煩惱有哪些過患?
11、解釋頌義:
當數思惟老病死,親愛別離及諸業,
終不能越自受果,由對治門莫驕慢。
12、分別說出對治以下煩惱的方法:
(1)癡 (2)貪 (3)嗔 (4)慢 (5)疑
13、說出以下隨煩惱的過患:
(1)睡眠昏沈 (2)懈怠 (3)放逸
(4)無正知 (5)忘念 (6)無慚無愧
14、修的成就相是什麼?
15、什麼是真正的勇士?
16、解釋頌義:
住煩惱聚中,千般能安住,
如野幹圍獅,煩惱不能侵。
上士道
1、以理成立具慧者最初應入大乘。
2、解釋頌詞意義:
(1)無力引發世間利,畢竟棄舍此二乘,
一味利他爲性者,應趣佛乘由悲說。
(2)盲閉慧目步蹎蹶,欲利世間有佛種,
何人不起悲愍心,誰不精勤除其愚?
3、有人說:論雲“畢竟棄舍此二乘”,因此,不必要修學中士道,直接進入大乘就可以。對此應如何回答?
4、爲什麼說“士夫安樂、士夫威德、士夫勝力”是能夠擔荷利他重擔?這種安樂、威德、勝力有什麼超越一般世間人的地方?
5、從哪些側面以日輪和大地比喻大士的本性?
6、解釋下面一段話的意義:
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樂本源,能除一切衰惱妙藥,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見聞念觸悉能長益一切衆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無所缺少,具足廣大善權方便,有此大乘可趣入者,當思希哉,我今所得誠爲善得,當盡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
7、“由種種門觀大乘德”,除了論中所說之外,還能由哪些方面觀大乘的功德?(至少舉出叁門)
8、一開始多方面觀大乘功德,有什麼必要?不觀可以嗎?
9、爲什麼說大乘隨逐有無菩提心而爲進退?
10、解釋以下比喻所對應的意義:
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剛寶石,然能映蔽一切勝妙金莊嚴具,亦不棄舍金剛寶名,亦能遣除一切貧窮。
11、爲什麼說“法雖是大乘之法,不爲滿足”?
12、對“菩提心猶如一切佛法種子”之義獲得定解,有什麼重要性?
13、請以教理論證,修持淨土須發菩提心。
14、爲什麼諸大菩薩對人生起菩提心執爲稀有?
15、“若有了解聖教扼要,觀此傳記,于道扼要有大了解。”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16、“從四緣發心”,四種緣分別是指什麼?對照自身,應當如何主動積聚四緣而發起菩提心?
17、何爲四因發心、四力發心?
18、請說明大悲于大乘道初中後叁時重要,其重要性的側面有何不同?從反面解釋,如果初中後無大悲,將會造成何種後果?
19、爲什麼說菩薩只要修好大悲一法,一切佛法都在手中?
20、爲什麼要把修持大悲的法類視爲殊勝的教授?
21、爲什麼修悲之前要修悅意相?
22、生悲之後,本可以直接以悲心引發菩提心,爲什麼中間要加修增上意樂?
23、爲什麼爲利有情需要發願成佛?
24、首先不修舍心而直接修習慈悲會造成何種結果?
25、行舍、受舍、平等舍各是何種舍心,此處修的平等舍,確切的體相如何?
26、如何修才能對治對有情的貪嗔偏執?
27、如何以道理證成一切有情做過自己的母親?
28、七種因果的教授中,首先修知母有什麼必要?
29、能否不修知母而改修知父、知子等呢?
30、對于知母,應籠統修,還是具體修?請說明理由。
31、能否不念恩而直接修報恩呢?
32、可以從哪些方面憶念母恩?
33、念恩的次第如何?爲什麼這樣安立次第?
34、爲什麼說不報恩擔重于須彌山?既然說不報恩罪業很重,爲什麼二乘人也能證果解脫呢?
35、爲什麼智者恒時贊歎報恩?
36、根據教證和自身體會,說出報恩的利益和不報恩的過患。
37、爲什麼說以有漏安樂報恩不合理?您認爲如何做,才是真正報母恩?
38、有這樣兩種觀點:一、不必以衣食供養父母,以衣食是有漏故;二、次第有先後故,首先從衣食供養、生活關懷做起,再使孝道推廣,這是非常應理的。對此,您的看法如何?
39、如何安立孝的大、中、小叁種?
40、報恩心和增上意樂有什麼差別?
41、爲什麼佛在《心地觀經》中說:“爲報母恩,經于一劫,每日叁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
42、推行孝道對國家、社會、家庭、教育、個人成長有什麼影響?
43、說出慈心的所緣境和行相。
44、解釋頌詞:
每日叁時施,叁百罐飲食,然不及須臾,修慈福一分。
天人皆慈愛,彼等恒守護,喜樂多安樂,毒刀不能害。
無勞事得成,當生梵世間,設未能解脫,得慈法八德。
45、修習慈心的方法如何?日常生活中應當如何修習慈心?
[1]《攝波羅蜜多論》:馬鳴菩薩所造。
[2] 世間:此處是指有情。
[3] 一味:純一。
[4] 履步:行走。
[5] 蹎蹶:跌倒。
[6] 佛種:成佛的種性。
[7] 趣注:投入。
[8] 利樂:“利”是指增上生的利益,“樂”是指決定勝解脫的安樂。
[9] 匆:急遽。
[10] 睿:通達,思慮廣遠。
[11] 前書:《弟子書》。
[12] 最勝乘:指智慧與大悲,即大乘。
[13] 種種門:各種途徑、各個側面。
[14] 入大乘數:成爲大乘中的一員。
[15] 映蔽:勝伏之義。比如,白天燭光被太陽光掩蔽而不明顯,即太陽光映蔽燭光。
[16] 佛法:此處是指佛陀的功德法,比如叁身、四智、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
[17] 教授中心:竅訣的核心。
[18] 上首:主要之意。
[19] 定量:標准、准繩。
[20] 心藏:精華。
[21] 劫火:劫末叁災現前時,能將初禅天以下的器情世界化爲灰燼的大火。
[22] 所住菩提:諸佛所住菩提之境界。
[23] 所修菩提:諸菩薩所修菩提之境界。
[24] 預入:參與、加入。
[25] 此科判系本講記所擬。
[26] 四、五科判系本講記所擬。
[27] 《伽耶經》:“伽耶”全稱“伽耶果日”,是一地名。此經以地方取名爲《伽耶經》。
[28] 菩提分法:成就菩提的道法。
[29] 疠人街:長疥瘡或麻風病患者居住的地方。
[30] 投生:爲利生投生爲不雜惡業的身體,即不被自私自利發心所染汙的清淨投生。
[31] 中庸:介于親怨之間非親非怨的人。
[32] 大德月:又譯爲“月官”。
[33] 分黨:“黨”是類、同類,“分黨”是分派別。
[34] 惡澀:高低不平、坑坑窪窪。
[35] 陳悟證居士:清朝末年湖南魏默深大居士的孫媳。
[36] 所緣:對象。
[37] 究竟田:“田”,是指出生處。“究竟田”,是一切福田中至極殊勝的田地。
[38] 一切心:全副精神。
[39] 卑賤:有情不學佛法,依靠無暇之身起惑造業,故是卑賤之身。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7)》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