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7)▪P24

  ..续本文上一页不舍生死应当舍弃?何种不舍生死应当随学?何种厌患生死应当舍弃?何种厌患生死应当随学?

  3、如果菩萨和声缘一样厌离生死,那有什么超胜于声缘之处呢?如果超胜于声缘,菩萨的厌离生死和声缘的厌离生死有何不同呢?

  4、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此处说需要厌离世间,两种观点如何融合呢?

  5、以什么理由能成立大乘比小乘人极应厌患生死极应灭除生死?

  6、解释文义:

  众生众苦无余尽至,尽生死边,刹那刹那种种异相损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众生众苦一时顿至,尽生死际,发大勇进,刹那刹那悉能生起一切众生一切种智无量无边珍宝资粮。知此因已,应当更受百千诸有。

  7、解释颂义:

  (1)沉溺三有流,苦海无边底,喜掉无厌畏,何物在我心

  贫难求护坏,离及病老衰,入恒炽然火,觉乐宁非狂

  (2)噫世具眼盲,虽现前常见,后仍不略思,汝心岂金刚

  (3)见住世动摇,如水中月影,观欲如嗔蛇,盘身举头影。

  见此诸众生,苦火遍烧然,大王我等乐,出离往尸林。

  8、以理成立“生”是一切损害根本。

  9、为什么破除烦恼需要依赖修习无谬圆满之道?

  10、解释语录涵义:

  

现是从畜分出之时。

  11、你是如何理解“于无安乐愚执为乐,应当了知是恶业果”?

  12、以你的体验和观察说出居家的过患。

  13、解释四句体相:

  

身在家心在家;身在家心出家;

  

身出家心在家;身出家心出家。

  

解脱正道

  1、解释颂义:

  

咒本初为戒,次精进忍辱,信佛菩提心,密咒无懈怠。

  

如王具七宝,无厌调众生,如是咒成就,七支能调罪。

  2、为什么说“不思业果戒不能清净”?

  3、解释句义:

  总有祸福皆依于法,其中若依毗奈耶说,无须改易,内心清净,堪忍观察,心意安泰,边际善妙。

  4、为什么需如荒年一切事都放在粮麦上,一切都围绕戒呢?

  5、对于烦恼忍受将会导致何种后患?

  6、解释颂义:

  

当了知自心,如画水土石,

  

烦恼初为上,乐法应如后。

  7、破除世间怨敌和破除烦恼有何不同?

  8、阿底峡尊者见人必问:“生善心否?”有何密意?

  9、解释颂义:

  

鹿象蛾鱼蝇,五类被五害,

  

一害况恒常,近五何不害

  10、慢烦恼有哪些过患?

  11、解释颂义:

  

当数思惟老病死,亲爱别离及诸业,

  

终不能越自受果,由对治门莫骄慢。

  12、分别说出对治以下烦恼的方法:

  (1)痴 (2)贪 (3)嗔 (4)慢 (5)疑

  13、说出以下随烦恼的过患:

  (1)睡眠昏沉 (2)懈怠 (3)放逸

  (4)无正知 (5)忘念 (6)无惭无愧

  14、修的成就相是什么?

  15、什么是真正的勇士?

  16、解释颂义:

  

住烦恼聚中,千般能安住,

  

如野干围狮,烦恼不能侵。

  

上士道

  1、以理成立具慧者最初应入大乘。

  2、解释颂词意义:

  (1)无力引发世间利,毕竟弃舍此二乘,

  

一味利他为性者,应趣佛乘由悲说。

  (2)盲闭慧目步蹎蹶,欲利世间有佛种,

  何人不起悲愍心,谁不精勤除其愚

  3、有人说:论云“毕竟弃舍此二乘”,因此,不必要修学中士道,直接进入大乘就可以。对此应如何回答?

  4、为什么说“士夫安乐、士夫威德、士夫胜力”是能够担荷利他重担?这种安乐、威德、胜力有什么超越一般世间人的地方?

  5、从哪些侧面以日轮和大地比喻大士的本性?

  6、解释下面一段话的意义:

  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乐本源,能除一切衰恼妙药,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见闻念触悉能长益一切众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无所缺少,具足广大善权方便,有此大乘可趣入者,当思希哉,我今所得诚为善得,当尽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

  7、“由种种门观大乘德”,除了论中所说之外,还能由哪些方面观大乘的功德?(至少举出三门)

  8、一开始多方面观大乘功德,有什么必要?不观可以吗?

  9、为什么说大乘随逐有无菩提心而为进退?

  10、解释以下比喻所对应的意义:

  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刚宝石,然能映蔽一切胜妙金庄严具,亦不弃舍金刚宝名,亦能遣除一切贫穷。

  11、为什么说“法虽是大乘之法,不为满足”?

  12、对“菩提心犹如一切佛法种子”之义获得定解,有什么重要性?

  13、请以教理论证,修持净土须发菩提心。

  14、为什么诸大菩萨对人生起菩提心执为稀有?

  15、“若有了解圣教扼要,观此传记,于道扼要有大了解。”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6、“从四缘发心”,四种缘分别是指什么?对照自身,应当如何主动积聚四缘而发起菩提心?

  17、何为四因发心、四力发心?

  18、请说明大悲于大乘道初中后三时重要,其重要性的侧面有何不同?从反面解释,如果初中后无大悲,将会造成何种后果?

  19、为什么说菩萨只要修好大悲一法,一切佛法都在手中?

  20、为什么要把修持大悲的法类视为殊胜的教授?

  21、为什么修悲之前要修悦意相?

  22、生悲之后,本可以直接以悲心引发菩提心,为什么中间要加修增上意乐?

  23、为什么为利有情需要发愿成佛?

  24、首先不修舍心而直接修习慈悲会造成何种结果?

  25、行舍、受舍、平等舍各是何种舍心,此处修的平等舍,确切的体相如何?

  26、如何修才能对治对有情的贪嗔偏执?

  27、如何以道理证成一切有情做过自己的母亲?

  28、七种因果的教授中,首先修知母有什么必要?

  29、能否不修知母而改修知父、知子等呢?

  30、对于知母,应笼统修,还是具体修?请说明理由。

  31、能否不念恩而直接修报恩呢?

  32、可以从哪些方面忆念母恩?

  33、念恩的次第如何?为什么这样安立次第?

  34、为什么说不报恩担重于须弥山?既然说不报恩罪业很重,为什么二乘人也能证果解脱呢?

  35、为什么智者恒时赞叹报恩?

  36、根据教证和自身体会,说出报恩的利益和不报恩的过患。

  37、为什么说以有漏安乐报恩不合理?您认为如何做,才是真正报母恩?

  38、有这样两种观点:一、不必以衣食供养父母,以衣食是有漏故;二、次第有先后故,首先从衣食供养、生活关怀做起,再使孝道推广,这是非常应理的。对此,您的看法如何?

  39、如何安立孝的大、中、小三种?

  40、报恩心和增上意乐有什么差别?

  41、为什么佛在《心地观经》中说:“为报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

  42、推行孝道对国家、社会、家庭、教育、个人成长有什么影响?

  43、说出慈心的所缘境和行相。

  44、解释颂词:

  

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

  

天人皆慈爱,彼等恒守护,喜乐多安乐,毒刀不能害。

  

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设未能解脱,得慈法八德。

  45、修习慈心的方法如何?日常生活中应当如何修习慈心?

  


  [1]《摄波罗蜜多论》:马鸣菩萨所造。

  

  [2] 世间:此处是指有情。

  

  [3] 一味:纯一。

  

  [4] 履步:行走。

  

  [5] 蹎蹶:跌倒。

  

  [6] 佛种:成佛的种性。

  

  [7] 趣注:投入。

  

  [8] 利乐:“利”是指增上生的利益,“乐”是指决定胜解脱的安乐。

  

  [9] 匆:急遽。

  

  [10] 睿:通达,思虑广远。

  

  [11] 前书:《弟子书》。

  

  [12] 最胜乘:指智慧与大悲,即大乘。

  

  [13] 种种门:各种途径、各个侧面。

  

  [14] 入大乘数:成为大乘中的一员。

  

  [15] 映蔽:胜伏之义。比如,白天烛光被太阳光掩蔽而不明显,即太阳光映蔽烛光。

  

  [16] 佛法:此处是指佛陀的功德法,比如三身、四智、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

  

  [17] 教授中心:窍诀的核心。

  

  [18] 上首:主要之意。

  

  [19] 定量:标准、准绳。

  

  [20] 心藏:精华。

  

  [21] 劫火:劫末三灾现前时,能将初禅天以下的器情世界化为灰烬的大火。

  

  [22] 所住菩提:诸佛所住菩提之境界。

  

  [23] 所修菩提:诸菩萨所修菩提之境界。

  

  [24] 预入:参与、加入。

  

  [25] 此科判系本讲记所擬。

  

  [26] 四、五科判系本讲记所拟。

  

  [27] 《伽耶经》:“伽耶”全称“伽耶果日”,是一地名。此经以地方取名为《伽耶经》。

  

  [28] 菩提分法:成就菩提的道法。

  

  [29] 疠人街:长疥疮或麻风病患者居住的地方。

  

  [30] 投生:为利生投生为不杂恶业的身体,即不被自私自利发心所染污的清净投生。

  

  [31] 中庸:介于亲怨之间非亲非怨的人。

  

  [32] 大德月:又译为“月官”。

  

  [33] 分党:“党”是类、同类,“分党”是分派别。

  

  [34] 恶涩:高低不平、坑坑洼洼。

  

  [35] 陈悟证居士:清朝末年湖南魏默深大居士的孙媳。

  

  [36] 所缘:对象。

  

  [37] 究竟田:“田”,是指出生处。“究竟田”,是一切福田中至极殊胜的田地。

  

  [38] 一切心:全副精神。

  

  [39] 卑贱:有情不学佛法,依靠无暇之身起惑造业,故是卑贱之身。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7)》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