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饿成皮包骨头,我们会忍不住掏钱给他们买饭吃一样,反复思惟众生是多么缺乏安乐之后,想给予安乐的慈心就会油然而生。所以,重点在于数数思惟,须由此而开发慈心。
【又当作意种种妙乐施诸有情。】
应当作意以种种妙乐施舍有情。
比如,许多母亲会想:“孩子吃了很多苦,没过上几天好日子,我要多留些钱给他。”推广这种善心,将众生看成失去快乐的人。比如,见到一只老狗,心想:可怜的老狗,不必说无漏的安乐,就连人间受用五欲的快乐、看书学习的快乐、事业成就的快乐、修行的快乐等等,一点也享用不到。想到此处,就作意把安乐送给它,把福报分给它,把好东西舍给它,更要作意给予它解脱、成佛的安乐。应像这样,以众生为所缘境,依次修习慈心。
博朵瓦说:“当你的孩子受苦时,你觉得不能忍受,以这种心情对待一切众生,这是大悲心生起的量。当你以希望孩子得到快乐的那种心态,去对待一切众生时,就是大慈心生起的量。”
日常生活中如何修习慈爱众生呢?以下这些高僧大德慈悯众生的行为,我们理应效仿随学。
隋朝智舜法师在亭山居住时,一天,有只野鸡被猎人追捕,飞到法师房中。法师苦劝猎人放了野鸡,猎人不听,他就割下耳朵给猎人。
猎人大吃一惊,扔下弓箭,把打猎的老鹰也放生了。周围好几个村子的猎人从此也都放弃打猎。
法师每次见到贫困的人,都是泪流满面,省下衣服、饮食周济他们,如此关怀众生,无微不至。
我们也应如此,对待众生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平等慈心关怀照顾,常常想到给予众生利益、安乐。
有一位灵裕法师,是位博通经论、名闻海外的大德。传记上说他布施时“悲敬兼之”,既慈悲又恭敬。
他供养出家人上千件袈裟,送给病人不计其数的医药。每次得到好食物时,一定供养僧众,而且对畜生从不呵斥、唾骂一句。他要批评小孩或教诫门人时,口称自己的名字,尊称对方为“仁者”,苦口婆心地告诫,听者无不感动落泪。
宋代高庵禅师住云居山时,听到出家人病重被迁到延寿堂,他就叹息不已,如同自己生病一般。
禅师每天早晚都去问候病人,亲自煎药、尝药,才安心地拿给病人吃。
每到天气稍冷时,禅师会抚着病人的背说:“衣服够吗?”天气热时,观察病人的脸色说:“是不是太热?”对于去世的病人,不论有没有钱,常住都一律照礼数送终。
《普贤上师言教》中说:“正如经中所说:“慈身业、慈语业、慈意业。”口中所说的话、手中所做的事都绝不能损于其他众生,自始至终都要真诚慈爱。”我们应如是实行,灵裕法师、高庵禅师正是我们的榜样。
唐代智晖禅师,曾建过一间浴室,供出家人洗澡,还同时布施水和医药。
有一位比丘得了麻疯病,大家都不喜欢他,智晖禅师照样帮他擦洗。洗了不久,只见眼前一道神光,香气扑鼻,他吃了一惊,比丘已经消失不见了。原来是圣者的示现。
佛曾说:在我灭度之后,要好好供养病人,因为病人中多有圣贤示现。阿底峡尊者说:照顾久病的病人,与实修空性大悲藏相同。所以,遇到病人时,要好好修习慈心。
唐代昙选法师,性格慈悲,从不积蓄财物。他平常放一口大锅,把乞丐们得到的食物,一起放在锅里煮成稀饭,让乞丐排成一列坐好,亲自为他们舀稀饭。每每见乞丐中有穿得破烂、身体消瘦的,便情不自禁地流泪。吃饭时也和乞丐坐在一起,没有任何讲究。法师如此关怀照顾乞丐许多年。
唐代还有一位智凯法师,曾经住在浙江余姚的龙泉寺。按当地风俗,小狗崽多数被扔到路上。智凯看了心疼,便收养这些小狗,约有三十、五十只之多。他还用被子给小狗睡,也不嫌狗脏。对曾做过母亲的旁生,应当这样学习慈悯行。
在日常生活中,总的应按《普贤上师言教》中的教言行持:“身体的一切威仪要温文尔雅,给人一种舒心悦意之感,彻底杜绝危害他众,全心全意利济有情;口中所说的每一句话也不能带有藐视、侮辱、讥讽他人的意味,一定要说实实在在、悦耳可人的话语;心里也是同样,如果饶益他人,绝不能希望自己得到好处。也不可以凭着虚伪的调柔威仪、温和语言等手段使他人将自己看作菩萨,而要力求达到发自内心唯一渴望就是利益他众的崇高境界。在心里反复发愿:但愿我在辗转投生的生生世世中,就连其他有情的一根毛孔也不损害,一心一意利益他们。
尤其是,对于依靠自己的眷属、奴仆、旁生等要满怀关爱之情,乃至看门狗以上都万万不要以殴打、役使方式过分摧残。随时随地,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心心念念都要以仁慈为本。”
附录:
《金光明经》慈悲偈文
一切世界诸众生 悉皆离苦得安乐
所有诸根不具足 令彼身相皆圆满
若有众生遭病苦 身形羸瘦无所依
咸令病苦得消除 诸根色力皆充满
若犯王法当刑戮 众苦逼迫生忧恼
彼受如斯极苦时 无有归依能救护
若受鞭杖枷锁系 种种苦具切其身
无量百千忧恼时 逼迫身心无暂乐
皆令得免于系缚 及以鞭杖苦楚事
将临刑者得命全 众苦皆令永除尽
若有众生饥渴逼 令得种种殊胜味
盲者得视聋者闻 跛者能行痖能语
贫穷众生获宝藏 仓库盈溢无所乏
皆令得受上妙乐 无一众生受苦恼
一切人天皆乐见 容仪温雅甚端严
悉皆现受无量乐 受用丰饶福德具
随彼众生念伎乐 众妙音声皆现前
念水即现清凉池 金色莲花泛其上
随彼众生心所念 饮食衣服及床敷
金银珍宝妙琉璃 璎珞庄严皆具足
勿令众生闻恶响 亦复不见有相违
所受容貌悉端严 各各慈心相爱乐
世间资生诸乐具 随心念时皆满足
所得珍财无悋惜 分布施与诸众生
烧香末香及涂香 众妙杂花非一色
每日三时从树堕 随心受用生欢喜
普愿众生咸供养 十方一切最胜尊
三乘清净妙法门 菩萨独觉声闻众
常愿勿处于卑贱 不堕无暇八难中
生在有暇人中尊 恒得亲承十方佛
愿得常生富贵家 财宝仓库皆盈满
颜貌名称无与等 寿命延长经劫数
悉愿女人变为男 勇健聪明多智慧
一切常行菩萨道 勤修六度到彼岸
常见十方无量佛 宝王树下而安处
处妙琉璃师子座 恒得亲承转*轮
若于过去及现在 轮回三有造诸业
能招可厌不善趣 愿得消灭永无余
一切众生于有海 生死羂网坚牢缚
愿以智剑为断除 离苦速证菩提处
思考题
中士道·除邪分别
1、遣除邪分别:
若于生死修习厌患令心出离,则如声闻堕寂灭边,于生死中不乐安住,故修厌患于小乘中可名为妙,然诸菩萨不应修此。
2、何种…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