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慧产生信解,为了获得如来微妙智慧而发菩提心。
【虽未闻法,由见菩萨正法将灭,便作是念而发其心,谓念:如是正法久住,能灭无量有情大苦,我为令此菩萨正法久安住故,定当发心。】
第三初发心缘:
又有一类人虽未听闻如上正法,但由于见到一切菩萨藏法即将隐没,而如是发心:菩萨藏正法若能长久住世,便能灭除无量有情的生死大苦,我应令菩萨藏法久住世间,为此我一定要发菩提心。
所以第三缘是:由为护持菩萨藏法的力量,于如来智慧产生信解,为证如来微妙智慧而勇发菩提心。
【虽未观见正法欲灭,然见恶世上品愚痴、无惭、无愧、嫉姤、悭等,便作是念:于此世中虽于声闻、独觉菩提能发心者,尚属难得,况于无上菩提发心,我且发心,余当随学。见难发心而发其心。共为四种。】
第四初发心缘:
又有一类,虽未观见正法行将隐没,但在末世见到浊恶众生身心被上品烦恼恼乱,多有愚痴、无惭、无愧、嫉妒、悭贪、忧苦、粗重、烦恼、恶行、放逸、懈怠、无信等,见后心想:在这五浊恶世,无量众生被烦恼恼乱之时,能对声闻、独觉菩提发心,尚且难得,何况于无上菩提发心。我应发起大菩提心,让恶世无量有情随学我发菩提大愿。
由于观见末法时代发心难得的力量,而对大菩提生起甚深信解,由此发起菩提心。
【发心之理,论说于大菩提发心,故是发心欲证菩提。】
发心的道理,《瑜伽师地论》的文句中,都是说“于大菩提发心”,由此可见,所谓“发菩提心”是指发心希求证得菩提。
寅二、略摄四缘之义
【由何缘者,初由见闻希有神变生希有想,念我当得如是菩提。】
由第一缘发心:见闻稀有神变,即见到或听到佛陀的稀有神变,以此为缘,生起稀有之想,心中常常忆念:愿我当来获得如是菩提。
【第二,谓从说法师所闻佛功德,先生净信,次于此德发欲证心。】
由第二缘发心:从法师处听闻到佛陀功德,先是生起了清净信解,然后对此佛功德发起欲证之心。
【第三,谓由不忍大乘圣教迁灭,于佛妙智发欲得心。】
由第三缘发心:不忍大乘圣教灭亡,为了住持佛教,于如来妙智发起欲证之心。
【此中由见圣教不灭,则能灭除有情大苦,亦缘除苦而发其心。然其发心主要因缘,是由不忍圣教寝灭,若不尔者,则与下说依悲发心有重复过。】
在第三缘中说到“不忍圣教灭”和“欲除有情苦”两方面,但发心的主要因缘,应指前者——“不忍圣教灭”。
论中说:由于见到圣教若不灭亡,就能灭除无量有情的大苦,心中也有缘除苦而发心的这一分。然而,此处发心的主要因缘应是“不忍圣教灭亡”,不然,则与下文依大悲发心有重复的过失。
【第四,由见此心大利,极为希贵,正由此缘之所激动,便于佛所发欲得心。】
由第四缘发心:见到菩提心具大利益,极为稀有珍贵,由此因缘激发,便对佛果发起希求证得之心。
寅三、仅于欲求菩提非就所为而安立发心
【又此发心,由于菩提发欲得心而为建立,非就所为而为安立。】
《瑜伽师地论》所说的四缘发心,都只是由“对大菩提发起欲得之心”这一点而安立菩提心,并没有从“所为”的侧面安立。
寅四、对佛功德修信是不堕小乘之最大因缘分二:一、依靠修信遮止自利方面以寂灭为足之心 二、必须遮止自利方面以寂灭为足之心
卯一、依靠修信遮止自利方面以寂灭为足之心
【若不于佛功德修信,则于佛位不希证得,不能灭除于办自利执惟寂灭为足之心。】
如果不对佛陀功德修持信心,就对佛果不希求证得,如此便无法遣除自利方面执著寂灭为满足的心。
【若由修习慈悲门中,见于利他须大菩提欲得佛者,此能遮遣于利他中执惟寂灭为足之心,不能遮前满足执故,又无余法能遮彼故。】
如果经由修习慈悲,见到成办利他必须证得大菩提,从而希求成佛,则只能遣除利他方面执著以寂灭为满足的心,但这并不能遮遣前面自利方面以寂灭为满足的执著,而且以其它方法也不能遮遣。
因此,只有对佛功德修习信心,才能遮止自利方面以寂灭为满足的执著。
总之,若未对佛功德修习信心,就不会欲求自利究竟而发起成佛之心,如此便不能遣除自利方面以寂灭为足之心。除了对佛功德修习信心之外,虽然也有种种其他修行,但均非此执著的正对治。譬如,缘众生修习慈悲,从利他方面抉择,可以看到要成办圆满利他,只获得寂灭远远不够,必须成佛才行,但这只是缘利他方面思惟,并不能观见“自利单是寂灭仍不足够”。所以,对于自利执著寂灭为满足的对治法,就是对佛功德修习信心。
卯二、必须遮止自利方面以寂灭为足之心
【又于自利执惟寂灭为足之心,非不须遮。】
对于自利执著仅以寂灭为满足的心,并非不须遮止。以下宣说理由。
【以于小乘惟脱生死,惟有一分断证功德,其自利义不圆满故。】
因为:小乘只是解脱生死,只有一分断证功德,所获自利并不圆满。
【又此虽脱三有衰损,然未解脱寂灭衰故,又经宣说圆满自利是佛法身故。】
又因为:小乘虽然解脱了三有的衰损,但并未解脱寂灭的衰损,而且经中说圆满的自利是现前如来法身。
总之,必须遮止对自利以寂灭为满足的心。因为:
一、小乘寂灭只有一分断证,自利并不圆满;
二、小乘还有寂灭的衰损;
三、佛在经中明示,圆满的自利唯是如来法身,并非小乘寂灭。
【故于佛德净修信已,则能观见。】
因此,对佛功德修持信心之后,便能观见:欲求圆满自利,必须成佛。
【况云利他即办自利,若不得佛亦必不可。】
何况利他就是成办自利,若要由利他而使自利达到圆满,若不得佛果也绝无可能。
“利他即成自利”,是一则大规律。譬如:舍他资财,自得富裕;为他说法,自得智慧;忍他损害,自得相好;三门敬他,自得尊重。可从无量侧面来观察、证实这一点。因此,利他即是成办自利的重要途径。
那么,如何才能由利他达到最大程度的自利呢?以布施为例:受者众生的数量、所施的钱财、布施的意乐等多方面因缘积聚,便能产生自利的福德。而要使这一自利达到究竟,布施的对境、物品、意乐等各方面都要圆满。换言之,欲求最大的自利,就要有最深广的利他,为此也必须成佛才能办到。
【是为不退小乘最大因缘。】
按照这样去思惟,是不退堕小乘的最大因缘。也就是说,只要衡量到“什么是究竟自利”,就一定会生起欲求佛果的心,当思惟到究竟时,就会遮止退堕小乘。
寅五、从四缘发心之异门
【又前所说初二发心,曾未见说慈悲所引,诸余经论亦多仅说,见佛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名曰发心。】
“初二发心”,指从四缘发心的前两种,即见闻佛陀神变而发心,以及由听闻法师讲解佛陀功德而发心。
在这两者当中,没有见到说以慈悲引发菩提心,而在其它经论中也多说:见佛的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求成佛的心,称之为“发心”。这是其一。
【又说誓愿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发心。】
另一方面,经论中也说到,立誓将一切有情安立于佛位,叫做发心。这是其二。
【故此二中,虽一一分亦应预入[24]发心之数。】
“此二”,即缘菩提功德发起欲得之心,以及缘众生苦难而发心。
因此,即使只是这两者中的一分,也应算是发菩提心。
那么,圆具体相的发心如何呢?以下对此解释。
寅六、认定真实
【圆满一切德相发心者。】
“圆满一切德相发心”:一切体相都具足的发心。
以下从两方面认定菩提心之德相。
【仅见利他必须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犹非满足,即于自利亦见成佛必不可少而引欲得。】
如果只是因为观见完成利他必须成佛,而引起希求佛果之心,这还不够,应当是:在自利方面也见到成佛必不可少,而引起欲得佛果之心。
也就是,见到不论利他还是自利都必须成佛才能究竟,由此引起欲得菩提之心。这个上求菩提之欲,是发心的德相之一。
【又此亦非弃舍利他,亦须为求利益他故。】
而且,这也不是舍弃利他,也必须是为了希求利他。这个下化众生之欲,是发心德相之二。
【《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此说双求菩提与利他故。】
《现观庄严论》中说:“发心为了利他、欲求无上正等正觉。”其中说到希求菩提与希求利他两种心,所以真实发心应具两种欲。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乘庄严经论释·胜乘甘露喜筵》中说:“菩提心的体相是缘二种义的思心所,即愿我成就无上菩提果位,缘无上菩提而思惟,并缘一切众生思惟,普作利乐,如是具备无上菩提与众生二种义的心与心所相应,即是所谓的发无上菩提心。总之,是为了一切众生自求无上菩提之思,并以发誓而承诺。”
丑二、从四因发心
【二、从四因发心者,谓种姓圆满,善友摄受,悲愍有情,而不厌患生死难行,依此四因而发其心。】
第一因“种性圆满”:菩萨的…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