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种性具足。按《大乘庄严经论》,即具有大悲、大信、大忍、大行四种相貌。
第二因“善友摄受”:菩萨得蒙诸佛菩萨、善知识的慈悲摄受。
第三因“悲愍有情”:菩萨对众生常起悲愍。
第四因“不厌患生死难行”:菩萨于长夜种种猛利、无间、无缺的生死大苦,难行能行,心无怯弱、畏惧。
丑三、从四力发心分三:一、真实 二、坚与不坚的差别 三、教诫如今必须精勤殷重发菩提心
【三、从四力发心者。】
寅一、真实
【谓由自功力欲大菩提,是名自力。】
菩萨由自身用功的力量,能对无上菩提深生希求,称为自力。
【由他功力希大菩提,是名他力。】
菩萨由他人功力,能对无上菩提深生爱乐,称为他力。
【昔习大乘,今暂得闻诸佛菩萨称扬赞美而能发心,是名因力。】
菩萨因前世曾修习大乘善法,故今生才一亲见诸佛菩萨或听到诸佛菩萨称扬赞美,便能速发菩提心,这叫因力,即宿世曾串习大乘佛法的力量。仅一见闻尚能如此,何况亲睹诸佛菩萨的神力,听其演说圣法。
【于现法中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谛思惟等长修善法,名加行力。】
菩萨此生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认真思惟等,长期修习各种善法,由加功用行而发起菩提心,称为加行力。
【依此四力而发其心。】
依这四种力发菩提心,即从四力发心。
寅二、坚与不坚的差别
【《菩萨地》说:依上总别八种因缘,若由自力或由因力而发心者,是名坚固;又由依止此诸因缘,或由他力或加行力而发心者,名不坚固。】
“八种因缘”指四因、四缘,合为八种。“总别”:《菩萨地》中有对四因、四缘的总说,也有具体针对某些方面的别说,如对四因中的“善友摄受”分四相别说,对“悲愍有情”分四种因缘别说。
《菩萨地》中说:依靠上述总别四因、四缘,在四力中,由自力或因力所发的菩提心,坚固不会动摇,叫坚固发心;由他力或加行力所发的菩提心,不坚不固,会有动摇,是不坚固发心。
此处“不坚固”,是指遇上被恶知识摄受、怖畏轮回、见众生难度等因缘时,菩提心可能退失,不是指任何依他力、加行力的发心都会退转。当然,大体上说,由他力推动而发心,不及自己用功发起的坚固;仅仅一世努力的发心,也不如宿世有深厚善根的发心。
以上四因、四缘、四力出自《瑜伽师地论·菩萨地》。
寅三、教诫如今必须精勤殷重发菩提心
【如是善知总诸圣教及大乘教,将近隐灭,较诸浊世最为恶浊,现于此世,应当了知,至诚发心极为希少。】
“善知”,即要很好地去了解。了解的内容是:总的圣教,特别是大乘教法,快要接近隐没,这是浊世中最为恶浊的一个时代,要知道,当今时代至诚发菩提心的人极为稀少,可谓“寥若晨星”。
【当依善士听大乘藏,谛思惟等,勤修加行,非惟他劝,非随他转,非为仿效其规式等,当由自力至诚发心,树立根本,以其菩萨一切诸行皆依此故。】
我们应当依止大乘善知识,通过听闻大乘菩萨法藏,来增长自己的大乘善根,然后仔细认真地思惟,安住定解中串习等,如此昼夜不断勤修闻思修的加行,而不只是他人劝请才发心,也不是随声附和、跟随他人简略地发心,也不是简单模仿某种方式或仪式,应当由自己内心的力量至诚发心,树立起大乘道的根本,因为菩萨万行都依赖菩提心的缘故。
子二、修菩提心次第分三:一、修七种因果教授 二、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 三、摄义[25]
【第二,修菩提心次第者,从大觉沃所传来者分二:一、修七种因果教授;二、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 今初】
从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菩提心修法,总共有两种:一、修习七种因果的窍诀;二、出自寂天菩萨《入行论》中自他相换的修法。
七种因果教授,是由佛陀传给弥勒菩萨,再传无著菩萨,后传至金洲大师。自他相换教授,是由佛陀传给文殊菩萨,再传寂天菩萨,最后传至金洲大师。阿底峡尊者在金洲大师前求得此二教授,再传到西藏。
当年在印度,尊者是位大善巧的班智达,对显密教法都圆融精通。为何要不远万里去印尼金洲岛依止金洲大师,求受菩提心的教授呢?
一次,尊者在绕菩提迦耶金刚座的大佛塔时,心想:修什么法才能快速成佛?
这时,小佛像站起来问大佛像:“若欲速疾成佛,应修何法?”
大佛像说:“应修菩提心。”
尊者听后生起了定解,原来成就佛道最重要的是菩提心。
于是,尊者到处询问何处有真正教授菩提心的传承者,当他打听到真正的持有者是金洲大师之后,就历尽千辛万苦去求法。
他到了印尼金洲后,就向金洲大师求受菩提心的教授。
金洲大师问:“你修学菩提心能贯彻始终吗?”
尊者答:“我能。”
金洲大师又问:“你能用十年时间来修学吗?”
尊者坚定地回答:“可以!”
于是,尊者依止大师修学菩提心的精髓,历经十二年。尊者所修的发菩提心法,即以下两种教授。
丑一、修七种因果教授分二:一、于其渐次令发定解 二、如次正修
【七因果者,谓正等觉菩提心生,此心又从增上意乐,意乐从悲,大悲从慈,慈从报恩,报从念恩,忆念恩者从知母生,是为七种。】
“七因果”,具体是:正等觉佛果从菩提心生,菩提心从增上意乐生,增上意乐从大悲生,大悲从大慈生,大慈从报恩生,报恩从念恩生,念恩从知母生,总共有七对因果。
【此中分二:一、于其渐次令发定解;二、如次正修。】
寅一、于其渐次令发定解分二:一、开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 二、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初中分二:一、开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二、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卯一、开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分五[26]:一、大悲初时重要 二、大悲中时重要 三、大悲后时重要 四、总示大悲三时重要 五、特别教诫应以大悲与菩提心的教授为中心
【初中有三。】
即大悲初时重要、中时重要、后时重要。
辰一、大悲初时重要分四:一、荷担尽度众生的重担依赖大悲 二、佛子行之前导为大悲 三、大悲是能发起菩萨行之处 四、大悲是能趣入菩萨行的依处
【初重要者。】
巳一、荷担尽度众生的重担依赖大悲
【若由大悲发动心意,为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决定誓;若悲下劣,不能如是。故荷尽度众生重担,赖此悲故,不荷此担便不能入大乘数故。】
由大悲的力量,就能推动自心,为了从生死海中拔济一切有情,而发起决定的誓愿;若悲心下劣,就不能如是发愿。因此,荷担度尽众生的重担完全依赖大悲,不荷担度生重担,毕竟不能入于大乘。因此,大乘最初以大悲最为重要。
大乘最初以大悲最重要,因为:不能荷担尽度众生的重担,则不能入大乘数,而荷担度生的重担又完全依赖大悲,若悲心下劣则不能立誓荷担。
巳二、佛子行之前导为大悲
如命根前导为呼吸,佛子行之前导是大悲。
【悲初重要,如《无尽慧经》云:“大德舍利弗,又诸菩萨大悲无尽,所以者何?是前导故。”】
大悲初时重要,如《无尽慧经》中所说:大德舍利弗!诸菩萨的大悲没有断绝之时。为什么呢?因为大悲是佛子行的前导之故。
【“大德舍利弗,如息出入是人命根之所前导,如是诸菩萨所有大悲,亦是成办大乘前导。”】
大德舍利弗,犹如呼吸是人命根的前导。同样,菩萨大悲也是成办大乘的前导。
由于大悲的牵引,才引发大乘的六度万行,故说大悲是成办大乘的前导。
巳三、大悲是能发起菩萨行之处
【《伽耶经》[27]云:“曼殊室利,诸菩萨行,云何发起?何为依处?”】
《伽耶经》中,天子提问说:文殊菩萨,如何发起菩萨万行,什么是菩萨行的依处?
【“曼殊室利告曰:天子,诸菩萨行,大悲发起,有情为依。”】
文殊菩萨回答:天子,菩萨万行是由大悲而发起,以有情为依处。
心不缘有情,便不会有菩萨行。比如,离开有情这个所缘境,如何发菩提心、行持布施等六度呢?所以说,菩萨行是以有情为依处。
巳四、大悲是能趣入菩萨行的依处
【若不修学至极广大二种资粮,终不能满如是誓愿,观见是已,转趣难行广大资粮,故为转入诸行所依。】
如果不修学最极广大的福慧二资粮,终究不能圆满度尽众生的誓愿,观见此点后,菩萨转而投入积集难行、广大的资粮,故大悲是令身心转入菩萨万行的所依。
辰二、大悲中时重要分二:一、若不数数修习大悲则堕小乘 二、以大悲坚固而不厌离利他并易圆满资粮
【中重要者。】
巳一、若不数数修习大悲则堕小乘
【如是一次发如是心趣入正行,然因有情数量众多、行为恶暴,学处难行、多无边际,经劫无量,见已怯畏退堕小乘。非惟一次发起大悲,应恒修习,渐令增长。】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