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7)▪P8

  ..续本文上一页

  虽然一次发起如是的大悲心,而趣入了利他正行,但因为有情数量多于恒沙、行为恶劣粗暴,菩萨学处难以行持、多无边际,而且要经历无数劫恒常精进,见到这种情形后,菩萨胆怯、畏惧而退堕到小乘中。

  因此,不是仅仅一次发起大悲心,就能真正荷担起救度群生的重担,而应恒时修习,使大悲逐渐增长。

  《大智度论·第十二卷》记载:舍利弗曾在六十劫中行菩萨道,当时有人向他乞讨眼睛。

  舍利弗说:“眼睛没什么用,要它干什么?我的身体和财物,可以给你。”

  来人说:“我不要身财,我只想得到眼睛。如果你是布施度的行者,就应施舍给我。”

  于是,舍利弗便挖出一只眼睛给他。那人用鼻子嗅了一下,嫌眼睛臭,便丢到地上,又用脚去踩。

  舍利弗心想:“这种恶人真难度化!眼睛用不上偏要讨,得到后又抛弃、践踏。这种人我度不了,不如自调身心,早日脱离生死。”

  于是,舍利弗又从菩萨道退到小乘中。

  由这则公案可见,如果大悲没有增长坚固,在遇到艰难困苦或者众生的邪行时,极易从大乘道中退转。

  巳二、以大悲坚固而不厌离利他并易圆满资粮

  【于自苦乐全不顾虑,于利他事毫无厌舍,故易圆满一切资粮。

  由于大悲坚固,则能在实践菩萨道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苦乐完全不顾虑,对一切利他之事毫无厌舍,因此极容易圆满一切资粮。

  【如《修次初篇》云:“如是菩萨大悲所动,全不自顾,极欲希求利益他故,而能趣入至极难行,长夜疲劳集聚资粮。”

  如《修次初篇》中说:如是,菩萨由大悲心推动,完全不顾自己,极其渴求利益众生,由此便能趣入极其难行的菩萨行中,安忍长夜的身心劳苦,精勤集聚资粮。

  【“如《圣发生信力经》说,其大悲者,为欲成熟一切有情,全无苦生是所不受,全无乐生是所不舍。”

  如《圣发生信力经》说:菩萨由于大悲,为了成熟一切有情,没有一种苦不能接受,没有一种乐不能舍弃。

  【“若趣如是极大难行,不久即能圆满资粮,决定当得一切智位。”

  如果趣入这样的极大难行,不久就能圆满资粮,决定获得一切智智的佛位。

  【“是故一切佛法根本惟是大悲。”

  因此,一切佛功德法依赖大悲,一切佛法的根本唯独是大悲。

  《菩萨本行经》中有一则公案:

  过去南赡部洲有个叫不流沙的国家,国王名婆檀宁,夫人叫跋摩捷提。

  当时,市场上米价昂贵,人民饥饿,加上瘟疫流行,国王也身患重病。

  有一户人家,丈夫出门在外,家中妇女刚生完孩子,身体虚弱饥饿,无以充饥,便想以刚诞生的孩子充饥。当她正取刀想杀婴儿时,不觉黯然神伤,放声大哭。

  当时,王后独自出门祭天,在返回皇宫的途中,路过她家,听见女人悲切的嚎哭声,心生怜悯,便驻足静听。

  女人举刀又想杀孩子,但实在不忍吃自己的亲生骨肉,便又是一阵痛哭。

  王后走进房间,问她:“你为什么哭?你想做什么?”女人便实话相告。

  王后心生悲愍,说:“别杀自己的孩子,我回宫后就给你送食物。”

  女人回答:“您是贵人,也许会忘记,而我危在旦夕,实在等不及您的食物,不如吃了孩子还可以活命。”

  王后问:“吃其它肉可以吗?”

  女人回答:“只要能活命,也不管好坏了。”

  王后就取刀割下乳房,发愿说:“今天我以乳房施济苦难,我不愿做转轮王、帝释天王、魔王、梵王,我愿以此功德,成就无上佛道。”说完就把乳房送给女人。

  当她刚要割下另一个乳房时,三千大千世界顿时剧烈震动。

  天帝观见王后自割乳房救济危难,便与无数天人降临在空中,为王后舍身而落泪。

  天帝上前问:“你今天施身,极为难得。你心中愿求什么?”

  王后回答:“我以此功德愿求无上菩提,度脱一切苦难。”

  天帝问:“怎么能证明你是如是发愿呢?”

  王后当即立誓:“以我今天施身的功德,若能成佛,我的乳房应恢复如初。”不久果然恢复了。

  天帝赞叹:“不久即将成佛。”

  诸天欢喜,也现形赞叹道:“你今天施身,是否有悔恨,是否痛苦呢?”

  王后答:“我施此身,唯求佛道,若我无悔恨痛苦,就转女身为男身。”誓毕,立即转为男子。

  诸天赞叹:“不久即将成佛。”

  这时,全国各种疾病都应时消除,五谷丰登,粮食便宜,人民安乐。

  后来国王驾崩,王后拜为新国王。人民炽盛,国家繁荣富强。

  当时的王后,就是释迦佛的前身。因为不惜身命,现已成佛。

  《正法念处经》中说:“孔雀菩萨为诸天说:如有悲心,此人已离涅槃不远,名为大庄严。对五道众生,若起悲心,便能破烦恼。”

  归纳:

  大悲中时重要,因为如果不恒时串习大悲,遇逆境时易退堕小乘。相反,若中间串习大悲坚固,难行能行,则能迅速圆满成佛资粮。

  辰三、大悲后时重要

  【后重要者,诸佛获得果位之时,不如小乘而住寂灭,尽虚空住义利众生,亦是由于大悲威力,此若无者,同声闻故。

  诸佛获得果位时,不似小乘安住在寂灭中,而是乃至虚空界尽之间,恒时不断利益有情,这也是由于大悲的威力所致,若无大悲,必定与声闻一般,堕在寂灭边。因此,大悲后时重要。

  【如《修次第中篇》云:“由大悲心所摄持故,诸佛世尊虽得圆满一切自利,尽有情界究竟边际而善安住。”】

  就像《修次中篇》所说:正因为大悲心的摄持,诸佛虽已圆满一切自利,却仍然在有情界尽之间,安住于利乐有情。

  【又云:“佛薄伽梵无住大涅槃,因即大悲。”

  “无住大涅槃”,即生死、寂灭二边都不住的涅槃。小乘涅槃堕于寂边,佛涅槃较其殊胜,故赞为“大”。佛无住大涅槃之因,即是大悲。

  归纳:

  大悲后时重要,“远离寂边而常作有情利乐”是由大悲之力故。

  辰四、总示大悲三时重要分六:一、以比喻显示 二、以教证显示 三、以公案显示 四、诸佛因地皆以大悲为根而行菩萨道 五、诸佛以大悲愿力成为众生长时受用之处 六、摄义

  巳一、以比喻显示

  【譬如稼禾初以种子,中以雨泽,后以成熟而为最要。佛之稼禾,初中后三,悲为最要。

  如同庄稼在初中后三时,有三法最为重要,即最初以种子为要,中间以雨水为要,最后以成熟为要。同样,成就佛果庄稼,在初中后三时,都以大悲最为重要。

  【吉祥月称云:“以许悲为佛胜苗,初如种子增如水,长时受用如成熟,是故我先赞大悲。”

  以下逐段解释《入中论》此颂涵义。

  “以许悲为佛胜苗,初如种子”:对丰盛广大的佛果来说,大悲心最初犹如种子,是出生菩提心之要因。

  “增如水”:中间以大悲水灌溉令菩提增长,犹如以水滋润。若不时常以大悲水灌溉,则不能修习广大的福慧二种成佛资粮,决定会现证小乘声缘涅槃。

  “长时受用如成熟”:最后以大悲成为众生常时受用之处,犹如果实的成熟。即:如果成佛后远离大悲,必定不能尽未来际作为有情受用之处,也不能令声闻、缘觉、菩萨三种圣众辗转增上;若在果位有大悲相续不断,则以上一切都能成办。

  “是故我先赞大悲”:因为大悲初中后三时重要,故月称菩萨首先礼赞大悲心。

  【由见此义,《正摄法经》云:“世尊,菩萨不须学习多法。世尊,菩萨若能善受、善达一法,一切佛法皆在其手。一法云何?所谓大悲。世尊,由大悲故,一切佛法皆能自来菩萨手中。”

  由于观见大悲在佛果的初中后三时最为重要,《正摄法经》中便说:世尊,菩萨不需学习很多法。世尊,若菩萨能好好受持、做到一法,则一切佛法都会在他手中。这一法是什么?就是大悲。世尊,由于大悲,一切佛法都会自来菩萨手中。

  【“世尊,譬如转轮圣王轮宝所至,一切军众皆至其处。世尊,如是菩萨大悲所至,一切佛法咸至其所。”

  世尊,譬如转轮王的轮宝所到之处,一切军队都来到轮宝之上。同样,菩萨的大悲在何处,一切佛法也都聚集在此处。

  【“世尊,譬如命根若在,余根亦在。世尊,如是大悲若在,菩提余法亦当生起。”

  世尊,譬如命根在,其它眼、耳等根也在。同样,大悲若在,其余菩提分法[28]也会生起。

  巳二、以教证显示

  《无热者请问经》中也说:“若菩萨具备一法,就能护持一切佛法。一法为何?即不舍众生之善心。”

  《大智度论》中引《网明菩萨经》说:“菩萨处众生中,行三十二种悲,渐渐增广,转成大悲。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罗蜜之母,诸佛之祖母。菩萨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故,得作佛。”

  《大日经》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

  《普贤行愿品》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又说:“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又具大悲,便能成就最胜供养如来。《行愿品》说:“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因缘品》说:“每日千供施,连续百年者,不及悯众生,十六分之一。”

  阿底峡尊者说:“若对远方的客人、久…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