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7)▪P8

  ..續本文上一頁

  雖然一次發起如是的大悲心,而趣入了利他正行,但因爲有情數量多于恒沙、行爲惡劣粗暴,菩薩學處難以行持、多無邊際,而且要經曆無數劫恒常精進,見到這種情形後,菩薩膽怯、畏懼而退墮到小乘中。

  因此,不是僅僅一次發起大悲心,就能真正荷擔起救度群生的重擔,而應恒時修習,使大悲逐漸增長。

  《大智度論·第十二卷》記載:舍利弗曾在六十劫中行菩薩道,當時有人向他乞討眼睛。

  舍利弗說:“眼睛沒什麼用,要它幹什麼?我的身體和財物,可以給你。”

  來人說:“我不要身財,我只想得到眼睛。如果你是布施度的行者,就應施舍給我。”

  于是,舍利弗便挖出一只眼睛給他。那人用鼻子嗅了一下,嫌眼睛臭,便丟到地上,又用腳去踩。

  舍利弗心想:“這種惡人真難度化!眼睛用不上偏要討,得到後又抛棄、踐踏。這種人我度不了,不如自調身心,早日脫離生死。”

  于是,舍利弗又從菩薩道退到小乘中。

  由這則公案可見,如果大悲沒有增長堅固,在遇到艱難困苦或者衆生的邪行時,極易從大乘道中退轉。

  巳二、以大悲堅固而不厭離利他並易圓滿資糧

  【于自苦樂全不顧慮,于利他事毫無厭舍,故易圓滿一切資糧。

  由于大悲堅固,則能在實踐菩薩道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苦樂完全不顧慮,對一切利他之事毫無厭舍,因此極容易圓滿一切資糧。

  【如《修次初篇》雲:“如是菩薩大悲所動,全不自顧,極欲希求利益他故,而能趣入至極難行,長夜疲勞集聚資糧。”

  如《修次初篇》中說:如是,菩薩由大悲心推動,完全不顧自己,極其渴求利益衆生,由此便能趣入極其難行的菩薩行中,安忍長夜的身心勞苦,精勤集聚資糧。

  【“如《聖發生信力經》說,其大悲者,爲欲成熟一切有情,全無苦生是所不受,全無樂生是所不舍。”

  如《聖發生信力經》說:菩薩由于大悲,爲了成熟一切有情,沒有一種苦不能接受,沒有一種樂不能舍棄。

  【“若趣如是極大難行,不久即能圓滿資糧,決定當得一切智位。”

  如果趣入這樣的極大難行,不久就能圓滿資糧,決定獲得一切智智的佛位。

  【“是故一切佛法根本惟是大悲。”

  因此,一切佛功德法依賴大悲,一切佛法的根本唯獨是大悲。

  《菩薩本行經》中有一則公案:

  過去南贍部洲有個叫不流沙的國家,國王名婆檀甯,夫人叫跋摩捷提。

  當時,市場上米價昂貴,人民饑餓,加上瘟疫流行,國王也身患重病。

  有一戶人家,丈夫出門在外,家中婦女剛生完孩子,身體虛弱饑餓,無以充饑,便想以剛誕生的孩子充饑。當她正取刀想殺嬰兒時,不覺黯然神傷,放聲大哭。

  當時,王後獨自出門祭天,在返回皇宮的途中,路過她家,聽見女人悲切的嚎哭聲,心生憐憫,便駐足靜聽。

  女人舉刀又想殺孩子,但實在不忍吃自己的親生骨肉,便又是一陣痛哭。

  王後走進房間,問她:“你爲什麼哭?你想做什麼?”女人便實話相告。

  王後心生悲愍,說:“別殺自己的孩子,我回宮後就給你送食物。”

  女人回答:“您是貴人,也許會忘記,而我危在旦夕,實在等不及您的食物,不如吃了孩子還可以活命。”

  王後問:“吃其它肉可以嗎?”

  女人回答:“只要能活命,也不管好壞了。”

  王後就取刀割下乳房,發願說:“今天我以乳房施濟苦難,我不願做轉輪王、帝釋天王、魔王、梵王,我願以此功德,成就無上佛道。”說完就把乳房送給女人。

  當她剛要割下另一個乳房時,叁千大千世界頓時劇烈震動。

  天帝觀見王後自割乳房救濟危難,便與無數天人降臨在空中,爲王後舍身而落淚。

  天帝上前問:“你今天施身,極爲難得。你心中願求什麼?”

  王後回答:“我以此功德願求無上菩提,度脫一切苦難。”

  天帝問:“怎麼能證明你是如是發願呢?”

  王後當即立誓:“以我今天施身的功德,若能成佛,我的乳房應恢複如初。”不久果然恢複了。

  天帝贊歎:“不久即將成佛。”

  諸天歡喜,也現形贊歎道:“你今天施身,是否有悔恨,是否痛苦呢?”

  王後答:“我施此身,唯求佛道,若我無悔恨痛苦,就轉女身爲男身。”誓畢,立即轉爲男子。

  諸天贊歎:“不久即將成佛。”

  這時,全國各種疾病都應時消除,五谷豐登,糧食便宜,人民安樂。

  後來國王駕崩,王後拜爲新國王。人民熾盛,國家繁榮富強。

  當時的王後,就是釋迦佛的前身。因爲不惜身命,現已成佛。

  《正法念處經》中說:“孔雀菩薩爲諸天說:如有悲心,此人已離涅槃不遠,名爲大莊嚴。對五道衆生,若起悲心,便能破煩惱。”

  歸納:

  大悲中時重要,因爲如果不恒時串習大悲,遇逆境時易退墮小乘。相反,若中間串習大悲堅固,難行能行,則能迅速圓滿成佛資糧。

  辰叁、大悲後時重要

  【後重要者,諸佛獲得果位之時,不如小乘而住寂滅,盡虛空住義利衆生,亦是由于大悲威力,此若無者,同聲聞故。

  諸佛獲得果位時,不似小乘安住在寂滅中,而是乃至虛空界盡之間,恒時不斷利益有情,這也是由于大悲的威力所致,若無大悲,必定與聲聞一般,墮在寂滅邊。因此,大悲後時重要。

  【如《修次第中篇》雲:“由大悲心所攝持故,諸佛世尊雖得圓滿一切自利,盡有情界究竟邊際而善安住。”】

  就像《修次中篇》所說:正因爲大悲心的攝持,諸佛雖已圓滿一切自利,卻仍然在有情界盡之間,安住于利樂有情。

  【又雲:“佛薄伽梵無住大涅槃,因即大悲。”

  “無住大涅槃”,即生死、寂滅二邊都不住的涅槃。小乘涅槃墮于寂邊,佛涅槃較其殊勝,故贊爲“大”。佛無住大涅槃之因,即是大悲。

  歸納:

  大悲後時重要,“遠離寂邊而常作有情利樂”是由大悲之力故。

  辰四、總示大悲叁時重要分六:一、以比喻顯示 二、以教證顯示 叁、以公案顯示 四、諸佛因地皆以大悲爲根而行菩薩道 五、諸佛以大悲願力成爲衆生長時受用之處 六、攝義

  巳一、以比喻顯示

  【譬如稼禾初以種子,中以雨澤,後以成熟而爲最要。佛之稼禾,初中後叁,悲爲最要。

  如同莊稼在初中後叁時,有叁法最爲重要,即最初以種子爲要,中間以雨水爲要,最後以成熟爲要。同樣,成就佛果莊稼,在初中後叁時,都以大悲最爲重要。

  【吉祥月稱雲:“以許悲爲佛勝苗,初如種子增如水,長時受用如成熟,是故我先贊大悲。”

  以下逐段解釋《入中論》此頌涵義。

  “以許悲爲佛勝苗,初如種子”:對豐盛廣大的佛果來說,大悲心最初猶如種子,是出生菩提心之要因。

  “增如水”:中間以大悲水灌溉令菩提增長,猶如以水滋潤。若不時常以大悲水灌溉,則不能修習廣大的福慧二種成佛資糧,決定會現證小乘聲緣涅槃。

  “長時受用如成熟”:最後以大悲成爲衆生常時受用之處,猶如果實的成熟。即:如果成佛後遠離大悲,必定不能盡未來際作爲有情受用之處,也不能令聲聞、緣覺、菩薩叁種聖衆輾轉增上;若在果位有大悲相續不斷,則以上一切都能成辦。

  “是故我先贊大悲”:因爲大悲初中後叁時重要,故月稱菩薩首先禮贊大悲心。

  【由見此義,《正攝法經》雲:“世尊,菩薩不須學習多法。世尊,菩薩若能善受、善達一法,一切佛法皆在其手。一法雲何?所謂大悲。世尊,由大悲故,一切佛法皆能自來菩薩手中。”

  由于觀見大悲在佛果的初中後叁時最爲重要,《正攝法經》中便說:世尊,菩薩不需學習很多法。世尊,若菩薩能好好受持、做到一法,則一切佛法都會在他手中。這一法是什麼?就是大悲。世尊,由于大悲,一切佛法都會自來菩薩手中。

  【“世尊,譬如轉輪聖王輪寶所至,一切軍衆皆至其處。世尊,如是菩薩大悲所至,一切佛法鹹至其所。”

  世尊,譬如轉輪王的輪寶所到之處,一切軍隊都來到輪寶之上。同樣,菩薩的大悲在何處,一切佛法也都聚集在此處。

  【“世尊,譬如命根若在,余根亦在。世尊,如是大悲若在,菩提余法亦當生起。”

  世尊,譬如命根在,其它眼、耳等根也在。同樣,大悲若在,其余菩提分法[28]也會生起。

  巳二、以教證顯示

  《無熱者請問經》中也說:“若菩薩具備一法,就能護持一切佛法。一法爲何?即不舍衆生之善心。”

  《大智度論》中引《網明菩薩經》說:“菩薩處衆生中,行叁十二種悲,漸漸增廣,轉成大悲。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羅蜜之母,諸佛之祖母。菩薩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故,得作佛。”

  《大日經》說:“大悲爲根,菩提爲因,方便爲究竟。”

  《普賢行願品》說:“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又說:“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又具大悲,便能成就最勝供養如來。《行願品》說:“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因緣品》說:“每日千供施,連續百年者,不及憫衆生,十六分之一。”

  阿底峽尊者說:“若對遠方的客人、久…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