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性具足。按《大乘莊嚴經論》,即具有大悲、大信、大忍、大行四種相貌。
第二因“善友攝受”:菩薩得蒙諸佛菩薩、善知識的慈悲攝受。
第叁因“悲愍有情”:菩薩對衆生常起悲愍。
第四因“不厭患生死難行”:菩薩于長夜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的生死大苦,難行能行,心無怯弱、畏懼。
醜叁、從四力發心分叁:一、真實 二、堅與不堅的差別 叁、教誡如今必須精勤殷重發菩提心
【叁、從四力發心者。】
寅一、真實
【謂由自功力欲大菩提,是名自力。】
菩薩由自身用功的力量,能對無上菩提深生希求,稱爲自力。
【由他功力希大菩提,是名他力。】
菩薩由他人功力,能對無上菩提深生愛樂,稱爲他力。
【昔習大乘,今暫得聞諸佛菩薩稱揚贊美而能發心,是名因力。】
菩薩因前世曾修習大乘善法,故今生才一親見諸佛菩薩或聽到諸佛菩薩稱揚贊美,便能速發菩提心,這叫因力,即宿世曾串習大乘佛法的力量。僅一見聞尚能如此,何況親睹諸佛菩薩的神力,聽其演說聖法。
【于現法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谛思惟等長修善法,名加行力。】
菩薩此生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認真思惟等,長期修習各種善法,由加功用行而發起菩提心,稱爲加行力。
【依此四力而發其心。】
依這四種力發菩提心,即從四力發心。
寅二、堅與不堅的差別
【《菩薩地》說:依上總別八種因緣,若由自力或由因力而發心者,是名堅固;又由依止此諸因緣,或由他力或加行力而發心者,名不堅固。】
“八種因緣”指四因、四緣,合爲八種。“總別”:《菩薩地》中有對四因、四緣的總說,也有具體針對某些方面的別說,如對四因中的“善友攝受”分四相別說,對“悲愍有情”分四種因緣別說。
《菩薩地》中說:依靠上述總別四因、四緣,在四力中,由自力或因力所發的菩提心,堅固不會動搖,叫堅固發心;由他力或加行力所發的菩提心,不堅不固,會有動搖,是不堅固發心。
此處“不堅固”,是指遇上被惡知識攝受、怖畏輪回、見衆生難度等因緣時,菩提心可能退失,不是指任何依他力、加行力的發心都會退轉。當然,大體上說,由他力推動而發心,不及自己用功發起的堅固;僅僅一世努力的發心,也不如宿世有深厚善根的發心。
以上四因、四緣、四力出自《瑜伽師地論·菩薩地》。
寅叁、教誡如今必須精勤殷重發菩提心
【如是善知總諸聖教及大乘教,將近隱滅,較諸濁世最爲惡濁,現于此世,應當了知,至誠發心極爲希少。】
“善知”,即要很好地去了解。了解的內容是:總的聖教,特別是大乘教法,快要接近隱沒,這是濁世中最爲惡濁的一個時代,要知道,當今時代至誠發菩提心的人極爲稀少,可謂“寥若晨星”。
【當依善士聽大乘藏,谛思惟等,勤修加行,非惟他勸,非隨他轉,非爲仿效其規式等,當由自力至誠發心,樹立根本,以其菩薩一切諸行皆依此故。】
我們應當依止大乘善知識,通過聽聞大乘菩薩法藏,來增長自己的大乘善根,然後仔細認真地思惟,安住定解中串習等,如此晝夜不斷勤修聞思修的加行,而不只是他人勸請才發心,也不是隨聲附和、跟隨他人簡略地發心,也不是簡單模仿某種方式或儀式,應當由自己內心的力量至誠發心,樹立起大乘道的根本,因爲菩薩萬行都依賴菩提心的緣故。
子二、修菩提心次第分叁:一、修七種因果教授 二、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 叁、攝義[25]
【第二,修菩提心次第者,從大覺沃所傳來者分二:一、修七種因果教授;二、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 今初】
從阿底峽尊者傳下來的菩提心修法,總共有兩種:一、修習七種因果的竅訣;二、出自寂天菩薩《入行論》中自他相換的修法。
七種因果教授,是由佛陀傳給彌勒菩薩,再傳無著菩薩,後傳至金洲大師。自他相換教授,是由佛陀傳給文殊菩薩,再傳寂天菩薩,最後傳至金洲大師。阿底峽尊者在金洲大師前求得此二教授,再傳到西藏。
當年在印度,尊者是位大善巧的班智達,對顯密教法都圓融精通。爲何要不遠萬裏去印尼金洲島依止金洲大師,求受菩提心的教授呢?
一次,尊者在繞菩提迦耶金剛座的大佛塔時,心想:修什麼法才能快速成佛?
這時,小佛像站起來問大佛像:“若欲速疾成佛,應修何法?”
大佛像說:“應修菩提心。”
尊者聽後生起了定解,原來成就佛道最重要的是菩提心。
于是,尊者到處詢問何處有真正教授菩提心的傳承者,當他打聽到真正的持有者是金洲大師之後,就曆盡千辛萬苦去求法。
他到了印尼金洲後,就向金洲大師求受菩提心的教授。
金洲大師問:“你修學菩提心能貫徹始終嗎?”
尊者答:“我能。”
金洲大師又問:“你能用十年時間來修學嗎?”
尊者堅定地回答:“可以!”
于是,尊者依止大師修學菩提心的精髓,曆經十二年。尊者所修的發菩提心法,即以下兩種教授。
醜一、修七種因果教授分二:一、于其漸次令發定解 二、如次正修
【七因果者,謂正等覺菩提心生,此心又從增上意樂,意樂從悲,大悲從慈,慈從報恩,報從念恩,憶念恩者從知母生,是爲七種。】
“七因果”,具體是:正等覺佛果從菩提心生,菩提心從增上意樂生,增上意樂從大悲生,大悲從大慈生,大慈從報恩生,報恩從念恩生,念恩從知母生,總共有七對因果。
【此中分二:一、于其漸次令發定解;二、如次正修。】
寅一、于其漸次令發定解分二:一、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 二、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初中分二:一、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二、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卯一、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分五[26]:一、大悲初時重要 二、大悲中時重要 叁、大悲後時重要 四、總示大悲叁時重要 五、特別教誡應以大悲與菩提心的教授爲中心
【初中有叁。】
即大悲初時重要、中時重要、後時重要。
辰一、大悲初時重要分四:一、荷擔盡度衆生的重擔依賴大悲 二、佛子行之前導爲大悲 叁、大悲是能發起菩薩行之處 四、大悲是能趣入菩薩行的依處
【初重要者。】
巳一、荷擔盡度衆生的重擔依賴大悲
【若由大悲發動心意,爲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決定誓;若悲下劣,不能如是。故荷盡度衆生重擔,賴此悲故,不荷此擔便不能入大乘數故。】
由大悲的力量,就能推動自心,爲了從生死海中拔濟一切有情,而發起決定的誓願;若悲心下劣,就不能如是發願。因此,荷擔度盡衆生的重擔完全依賴大悲,不荷擔度生重擔,畢竟不能入于大乘。因此,大乘最初以大悲最爲重要。
大乘最初以大悲最重要,因爲:不能荷擔盡度衆生的重擔,則不能入大乘數,而荷擔度生的重擔又完全依賴大悲,若悲心下劣則不能立誓荷擔。
巳二、佛子行之前導爲大悲
如命根前導爲呼吸,佛子行之前導是大悲。
【悲初重要,如《無盡慧經》雲:“大德舍利弗,又諸菩薩大悲無盡,所以者何?是前導故。”】
大悲初時重要,如《無盡慧經》中所說:大德舍利弗!諸菩薩的大悲沒有斷絕之時。爲什麼呢?因爲大悲是佛子行的前導之故。
【“大德舍利弗,如息出入是人命根之所前導,如是諸菩薩所有大悲,亦是成辦大乘前導。”】
大德舍利弗,猶如呼吸是人命根的前導。同樣,菩薩大悲也是成辦大乘的前導。
由于大悲的牽引,才引發大乘的六度萬行,故說大悲是成辦大乘的前導。
巳叁、大悲是能發起菩薩行之處
【《伽耶經》[27]雲:“曼殊室利,諸菩薩行,雲何發起?何爲依處?”】
《伽耶經》中,天子提問說:文殊菩薩,如何發起菩薩萬行,什麼是菩薩行的依處?
【“曼殊室利告曰:天子,諸菩薩行,大悲發起,有情爲依。”】
文殊菩薩回答:天子,菩薩萬行是由大悲而發起,以有情爲依處。
心不緣有情,便不會有菩薩行。比如,離開有情這個所緣境,如何發菩提心、行持布施等六度呢?所以說,菩薩行是以有情爲依處。
巳四、大悲是能趣入菩薩行的依處
【若不修學至極廣大二種資糧,終不能滿如是誓願,觀見是已,轉趣難行廣大資糧,故爲轉入諸行所依。】
如果不修學最極廣大的福慧二資糧,終究不能圓滿度盡衆生的誓願,觀見此點後,菩薩轉而投入積集難行、廣大的資糧,故大悲是令身心轉入菩薩萬行的所依。
辰二、大悲中時重要分二:一、若不數數修習大悲則墮小乘 二、以大悲堅固而不厭離利他並易圓滿資糧
【中重要者。】
巳一、若不數數修習大悲則墮小乘
【如是一次發如是心趣入正行,然因有情數量衆多、行爲惡暴,學處難行、多無邊際,經劫無量,見已怯畏退墮小乘。非惟一次發起大悲,應恒修習,漸令增長。】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