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7)▪P2

  ..续本文上一页人类。所以,并非只有人会照顾自己,旁生也会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

  

  那么,人与旁生的区别何在?人会考虑全人类乃至无量众生的利益,旁生则不会。由此可见,人类超胜旁生之处,就是能荷担起利他的重担。因此,大丈夫应当一心投入利他事业。

  

  【《弟子书》云:“易得少草畜亦食,渴逼获水亦欢饮。”

  

  月官菩萨所造的《弟子书》说:人获得饮食,不必他人教,自己就会受用,而畜生得到一口草,也知道去吃;人口渴时,会迫不急待地饮水解渴,旁生干渴时得到水,也会欢喜地饮用。所以,在利己这一点上,分不出人与旁生的胜劣。

  

  【“士夫此为勤利他,此圣威乐士夫力。”

  

  大丈夫不同于旁生之处,是他能够日夜精勤利他,这才是大丈夫第一等的威德、安乐与能力。

  

  【“日势乘马照世游,地不择担负世间,大士无私性亦然,一味利乐诸世间。”

  

  太阳乘着由七匹马牵拉的马车环绕地球,无私地光照万物;大地没有取此舍彼的选择,平等担负起一切有情、无情,人类、家畜、野兽等都依止大地而繁衍生息。大丈夫无私的本性也是如此,一味地利益安乐世间有情。

  

  大丈夫的智慧与慈悲,如日轮般遣除世间的愚暗,他的精进也像日轮般运转不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口意业无有疲厌。

  

  他的愿力又似大地,担负起利乐一切有情的重担。为了利他,不会推卸责任,不论恩怨亲疏,都平等地饶益,这是大士“毫不利己、一心利人”的性格。

  

  癸四、如救头燃般救护苦难者是为士夫与智者

  

  为了救护苦难者,如救头燃一般,是为士夫与智者。

  

  【如是见诸众生众苦逼恼,为利他故而发匆[9]忙,是名士夫亦名聪睿[10]

  

  见到众生被众多痛苦所折磨,为了拯救众生而心急如焚,日夜奔忙,流血流汗也不休息,这种人叫做大丈夫,也叫智者。

  

  【即前书[11]云:“见世无明烟云覆,众生迷堕苦火中,如救头然意勤忙,是名士夫亦聪睿。”

  

  “世无明烟云覆”:是说苦因。有情被无明等烦恼的烟云遮蔽,从前生到后世始终被烦恼扰乱。“烟云覆”,比喻众生被无明遮障而不了知轮涅的真相。

  

  “众生迷堕苦火中”:是说苦果。由于业惑的力量,导致众生心识迷乱,堕在痛苦的火坑中。如同堕入火坑毫无自在一般,有情也是刹那不断地被苦苦、坏苦、行苦之火灼烧。

  

  “见”:是观见众生的苦果和苦因。见后“如救头燃意勤忙”,不忍心坐视众生受苦,为了救拔众生的苦难,如头上燃火一般,万分焦急,精勤地抢救。

  

  “是名士夫亦聪睿”:如是毫不为己而精勤利他者,堪称为大丈夫,也称为聪睿。受此称谓,当之无愧。

  

  癸五、于获得胜妙大乘应生稀有想

  

  【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乐本源,能除一切衰恼妙药,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见闻念触悉能长益一切众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无所缺少具足广大善权方便。

  

  这是赞叹大乘的功德。

  

  “能生自他一切利乐本源”:大乘是利乐之源泉,能够源源不断出生一切自他增上生的利益和决定胜的安乐。

  

  “能除一切衰恼妙药”:大乘是能遣除一切器情衰败苦恼的妙药。“衰恼”,包括轮回的烦恼、有漏业、分段生死、六道诸苦,小乘的无明习气地、无漏业、变异生死等。通过修习大乘,一切粗细的衰恼都能消除。

  

  “一切智士所行大路”:一切有智之士均从这条大道走向菩提。

  

  “见、闻、念、触悉能长益一切众生”:凡是对大乘见闻、忆念、接触或者受持、读诵、思惟、演说,悉能饶益一切众生。若能值遇大乘,苏醒大乘种性,则以强大的大乘善根力,未来生生世世都会修持大乘,饶益无边有情。或者,任何众生只要接触大乘法,就能在相续中播下大乘的善根种子,终有一天会开花结果,对他作无限量、无止境的大饶益。

  

  “由行利他兼成自利”:在行利他之同时,也顺带成办了自利。《入行论》中说:“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佛往昔行菩萨道,并未争取自利,只是一味地利他,结果早已成就了自利究竟的法身。

  

  “无所缺少具足广大善权方便”:所谓“善权方便”,即能轻松地成就广大义利的善巧方便。

  

  大乘无余具足广大的善巧方便,譬如:大乘有无分别智,是圆满十地、波罗蜜多、三十七菩提分等道法以及十力、四无畏、一切智智等果法的方便;大乘有四摄法,是能成熟一切有情的方便;大乘有陀罗尼、三摩地二门,是成就事业的方便;大乘有忏悔、随喜、祈祷、回向,是速获神通和正等觉的方便;大乘有成办无住涅槃之道——智慧和大悲,是令利生事业相续不断的方便。这些方便决非世间道与声缘道之方便可比,依靠大乘的善巧方便,就能顺利成办自他一切利益。

  

  【有此大乘可趣入者,当思希哉,我今所得诚为善得,当尽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

  

  有如此殊胜的大乘可以趣入,应当思惟稀有:我如今所获得的,确实是善得,我要尽最大的努力趣入大乘。

  

  【此如《摄波罗蜜多论》云:“净慧引发最胜乘[12],能仁遍智从此出,此是一切世间眼,具足照了如日光。”

  

  如《摄波罗蜜多论》所说:以清净的闻思修三慧为正因,引发最殊胜的大乘。佛的一切智智,是从大乘出生的,即从智慧和大悲所生。佛是一切世间的眼目,为众生开示解脱道,犹如日光为众生照亮取舍之处。

  

  【由种种门[13]观大乘德,牵引其意起大恭敬,而当趣入。

  

  通过各方面观察大乘的功德,引动自己的心,对大乘生起大恭敬而趣入。

  

  壬三、真实之道分三: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 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 三、既发心已学行道理

  

  【由是因缘于大士道次第修心分三: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三、既发心已学行道理。 今初

  

  癸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分三:一、宣说入大乘门及种子等 二、若对此精进则具大义 三、摄义

  

  子一、宣说入大乘门及种子等分三:一、以教理安立发菩提心是入大乘道唯一之门 二、具体解释《华严经》教证而别说 三、大乘人须以菩提心为教授中心而实修

  

  丑一、以教理安立发菩提心是入大乘道唯一之门

  

  【如是若须趣入大乘,能入之门又复云何?此中佛说二种大乘,谓波罗蜜多大乘与密咒大乘,除此更无所余大乘。于此二乘随趣何门,然能入门惟菩提心。

  

  若要趣入大乘,首先必须了知什么是能进入大乘之门。佛宣说了二种大乘,即波罗蜜多大乘和密咒大乘,此外再没有其它大乘。对这二种大乘,不论趣向哪一种,其入门唯一都是发菩提心。

  

  以下以教理证明。

  

  【若于相续何时生此,未生余德,亦得安立为大乘人;何时离此,纵有通达空性等德,然亦堕在声闻等地,退失大乘。大乘教典多所宣说,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这是从正反两方面决定,一切大乘之入门依赖发菩提心。

  

  正面:相续中何时发起了菩提心,即使没有产生其它功德,也能安立是大乘补特伽罗。

  

  反面:何时离开了菩提心,即使具有通达空性等功德,也只是堕在声闻等地而退失大乘。

  

  对此,大乘教典多有宣说,而且以正理也善能成立。

  

  【故于最初入大乘数[14],亦以惟发此心安立,后出大乘亦以惟离此心安立。故大乘者,随逐有无此心而为进退。

  

  所以,最初进入大乘,也唯一是以发起菩提心而定,后来退出大乘,也唯一是以退失菩提心而安立。因此,大乘完全是随有无菩提心而决定进退的。

  

  以下引显教的经论证明,能入波罗蜜多大乘之门是发菩提心。

  

  【如《入行论》云:“发菩提心刹那后,诸囚系缚生死狱,然应称为善逝子。”

  

  《入行论》说:当发起菩提心一刹那之后,发心者立即发生了名义上的转变。虽然他还只是被系缚在生死牢狱中的囚徒,但应称他为佛陀之子。

  

  【又云:“今日生佛族,今为诸佛子。”此说发心无间,即为佛子。

  

  论中又说:今天诞生在佛陀的家族中,今天已是诸佛之子。

  

  以上两段教证都说到,发心无间即成佛子(此处“佛子”非指佛的身子或语子,而是指佛的意子)。

  

  以下《弥勒解脱经》的教证,分为比喻和意义来解释。

  

  【《圣弥勒解脱经》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刚宝石,然能映蔽[15]一切胜妙金庄严具,亦不弃舍金刚宝名,亦能遣除一切贫穷。”

  

  佛说:善男子,譬如,破碎的金刚宝石虽不完整,但其性质却能映蔽一切胜妙的黄金等庄严资具,而且不失金刚宝的名称,以其昂贵的价值也能遣除一…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