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7)▪P2

  ..續本文上一頁人類。所以,並非只有人會照顧自己,旁生也會爲自己的生存而努力。

  

  那麼,人與旁生的區別何在?人會考慮全人類乃至無量衆生的利益,旁生則不會。由此可見,人類超勝旁生之處,就是能荷擔起利他的重擔。因此,大丈夫應當一心投入利他事業。

  

  【《弟子書》雲:“易得少草畜亦食,渴逼獲水亦歡飲。”

  

  月官菩薩所造的《弟子書》說:人獲得飲食,不必他人教,自己就會受用,而畜生得到一口草,也知道去吃;人口渴時,會迫不急待地飲水解渴,旁生幹渴時得到水,也會歡喜地飲用。所以,在利己這一點上,分不出人與旁生的勝劣。

  

  【“士夫此爲勤利他,此聖威樂士夫力。”

  

  大丈夫不同于旁生之處,是他能夠日夜精勤利他,這才是大丈夫第一等的威德、安樂與能力。

  

  【“日勢乘馬照世遊,地不擇擔負世間,大士無私性亦然,一味利樂諸世間。”

  

  太陽乘著由七匹馬牽拉的馬車環繞地球,無私地光照萬物;大地沒有取此舍彼的選擇,平等擔負起一切有情、無情,人類、家畜、野獸等都依止大地而繁衍生息。大丈夫無私的本性也是如此,一味地利益安樂世間有情。

  

  大丈夫的智慧與慈悲,如日輪般遣除世間的愚暗,他的精進也像日輪般運轉不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口意業無有疲厭。

  

  他的願力又似大地,擔負起利樂一切有情的重擔。爲了利他,不會推卸責任,不論恩怨親疏,都平等地饒益,這是大士“毫不利己、一心利人”的性格。

  

  癸四、如救頭燃般救護苦難者是爲士夫與智者

  

  爲了救護苦難者,如救頭燃一般,是爲士夫與智者。

  

  【如是見諸衆生衆苦逼惱,爲利他故而發匆[9]忙,是名士夫亦名聰睿[10]

  

  見到衆生被衆多痛苦所折磨,爲了拯救衆生而心急如焚,日夜奔忙,流血流汗也不休息,這種人叫做大丈夫,也叫智者。

  

  【即前書[11]雲:“見世無明煙雲覆,衆生迷墮苦火中,如救頭然意勤忙,是名士夫亦聰睿。”

  

  “世無明煙雲覆”:是說苦因。有情被無明等煩惱的煙雲遮蔽,從前生到後世始終被煩惱擾亂。“煙雲覆”,比喻衆生被無明遮障而不了知輪涅的真相。

  

  “衆生迷墮苦火中”:是說苦果。由于業惑的力量,導致衆生心識迷亂,墮在痛苦的火坑中。如同墮入火坑毫無自在一般,有情也是刹那不斷地被苦苦、壞苦、行苦之火灼燒。

  

  “見”:是觀見衆生的苦果和苦因。見後“如救頭燃意勤忙”,不忍心坐視衆生受苦,爲了救拔衆生的苦難,如頭上燃火一般,萬分焦急,精勤地搶救。

  

  “是名士夫亦聰睿”:如是毫不爲己而精勤利他者,堪稱爲大丈夫,也稱爲聰睿。受此稱謂,當之無愧。

  

  癸五、于獲得勝妙大乘應生稀有想

  

  【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樂本源,能除一切衰惱妙藥,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見聞念觸悉能長益一切衆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無所缺少具足廣大善權方便。

  

  這是贊歎大乘的功德。

  

  “能生自他一切利樂本源”:大乘是利樂之源泉,能夠源源不斷出生一切自他增上生的利益和決定勝的安樂。

  

  “能除一切衰惱妙藥”:大乘是能遣除一切器情衰敗苦惱的妙藥。“衰惱”,包括輪回的煩惱、有漏業、分段生死、六道諸苦,小乘的無明習氣地、無漏業、變異生死等。通過修習大乘,一切粗細的衰惱都能消除。

  

  “一切智士所行大路”:一切有智之士均從這條大道走向菩提。

  

  “見、聞、念、觸悉能長益一切衆生”:凡是對大乘見聞、憶念、接觸或者受持、讀誦、思惟、演說,悉能饒益一切衆生。若能值遇大乘,蘇醒大乘種性,則以強大的大乘善根力,未來生生世世都會修持大乘,饒益無邊有情。或者,任何衆生只要接觸大乘法,就能在相續中播下大乘的善根種子,終有一天會開花結果,對他作無限量、無止境的大饒益。

  

  “由行利他兼成自利”:在行利他之同時,也順帶成辦了自利。《入行論》中說:“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佛往昔行菩薩道,並未爭取自利,只是一味地利他,結果早已成就了自利究竟的法身。

  

  “無所缺少具足廣大善權方便”:所謂“善權方便”,即能輕松地成就廣大義利的善巧方便。

  

  大乘無余具足廣大的善巧方便,譬如:大乘有無分別智,是圓滿十地、波羅蜜多、叁十七菩提分等道法以及十力、四無畏、一切智智等果法的方便;大乘有四攝法,是能成熟一切有情的方便;大乘有陀羅尼、叁摩地二門,是成就事業的方便;大乘有忏悔、隨喜、祈禱、回向,是速獲神通和正等覺的方便;大乘有成辦無住涅槃之道——智慧和大悲,是令利生事業相續不斷的方便。這些方便決非世間道與聲緣道之方便可比,依靠大乘的善巧方便,就能順利成辦自他一切利益。

  

  【有此大乘可趣入者,當思希哉,我今所得誠爲善得,當盡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

  

  有如此殊勝的大乘可以趣入,應當思惟稀有:我如今所獲得的,確實是善得,我要盡最大的努力趣入大乘。

  

  【此如《攝波羅蜜多論》雲:“淨慧引發最勝乘[12],能仁遍智從此出,此是一切世間眼,具足照了如日光。”

  

  如《攝波羅蜜多論》所說:以清淨的聞思修叁慧爲正因,引發最殊勝的大乘。佛的一切智智,是從大乘出生的,即從智慧和大悲所生。佛是一切世間的眼目,爲衆生開示解脫道,猶如日光爲衆生照亮取舍之處。

  

  【由種種門[13]觀大乘德,牽引其意起大恭敬,而當趣入。

  

  通過各方面觀察大乘的功德,引動自己的心,對大乘生起大恭敬而趣入。

  

  壬叁、真實之道分叁: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叁、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由是因緣于大士道次第修心分叁: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叁、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今初

  

  癸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分叁:一、宣說入大乘門及種子等 二、若對此精進則具大義 叁、攝義

  

  子一、宣說入大乘門及種子等分叁:一、以教理安立發菩提心是入大乘道唯一之門 二、具體解釋《華嚴經》教證而別說 叁、大乘人須以菩提心爲教授中心而實修

  

  醜一、以教理安立發菩提心是入大乘道唯一之門

  

  【如是若須趣入大乘,能入之門又複雲何?此中佛說二種大乘,謂波羅蜜多大乘與密咒大乘,除此更無所余大乘。于此二乘隨趣何門,然能入門惟菩提心。

  

  若要趣入大乘,首先必須了知什麼是能進入大乘之門。佛宣說了二種大乘,即波羅蜜多大乘和密咒大乘,此外再沒有其它大乘。對這二種大乘,不論趣向哪一種,其入門唯一都是發菩提心。

  

  以下以教理證明。

  

  【若于相續何時生此,未生余德,亦得安立爲大乘人;何時離此,縱有通達空性等德,然亦墮在聲聞等地,退失大乘。大乘教典多所宣說,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這是從正反兩方面決定,一切大乘之入門依賴發菩提心。

  

  正面:相續中何時發起了菩提心,即使沒有産生其它功德,也能安立是大乘補特伽羅。

  

  反面:何時離開了菩提心,即使具有通達空性等功德,也只是墮在聲聞等地而退失大乘。

  

  對此,大乘教典多有宣說,而且以正理也善能成立。

  

  【故于最初入大乘數[14],亦以惟發此心安立,後出大乘亦以惟離此心安立。故大乘者,隨逐有無此心而爲進退。

  

  所以,最初進入大乘,也唯一是以發起菩提心而定,後來退出大乘,也唯一是以退失菩提心而安立。因此,大乘完全是隨有無菩提心而決定進退的。

  

  以下引顯教的經論證明,能入波羅蜜多大乘之門是發菩提心。

  

  【如《入行論》雲:“發菩提心刹那後,諸囚系縛生死獄,然應稱爲善逝子。”

  

  《入行論》說:當發起菩提心一刹那之後,發心者立即發生了名義上的轉變。雖然他還只是被系縛在生死牢獄中的囚徒,但應稱他爲佛陀之子。

  

  【又雲:“今日生佛族,今爲諸佛子。”此說發心無間,即爲佛子。

  

  論中又說:今天誕生在佛陀的家族中,今天已是諸佛之子。

  

  以上兩段教證都說到,發心無間即成佛子(此處“佛子”非指佛的身子或語子,而是指佛的意子)。

  

  以下《彌勒解脫經》的教證,分爲比喻和意義來解釋。

  

  【《聖彌勒解脫經》雲:“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剛寶石,然能映蔽[15]一切勝妙金莊嚴具,亦不棄舍金剛寶名,亦能遣除一切貧窮。”

  

  佛說:善男子,譬如,破碎的金剛寶石雖不完整,但其性質卻能映蔽一切勝妙的黃金等莊嚴資具,而且不失金剛寶的名稱,以其昂貴的價值也能遣除一…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