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锁,手足被杻械,
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或者囚禁在狱中,手脚披枷戴锁,以念诵观世音菩萨之力,枷锁自然解开而获得解脱。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众生被厄难、无量痛苦逼身之时,以观世音菩萨的妙智力,能救世间苦难。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
十方诸国土,无剎不现身。
观世音菩萨具足神通妙力,广大修持智慧与方便,在十方无量国土中,无处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对三恶趣种种生老病死之苦,观世音菩萨都以大悲力逐渐息灭。
因此,正由大悲的威神力,才使诸佛直至众生界尽之间,相续不断地救护众生。
如《大乘庄严经论释》中所说:“大悲乃是究竟果地十力、四无畏等无量功德之源的自性,故具慧者谁不于有情兴起大悲。”
巳六、摄义
大乘佛道的根本是大悲心。对于以大悲深入大乘道的入道程序,《大乘庄严经论》中说:譬如没有树根,就不会出生其它茎、枝、叶、花、果。
同样,若没有如根的大悲,便不能为利他而忍受各种难行;不能为利他安忍众苦,便不会思惟利益众生的各种方便;远离利益众生的思惟,便不会发起投生[30]的殊胜大愿;不以大愿在三有中获得利益有情的殊胜身,便不能真正成熟无边有情。
因此,没有大悲之根,就没有为利他而安忍众苦的茎、思惟利生方便的枝、发愿受生的叶、随愿转生的花及成熟有情的果。
《圣者嘎亚日经》说:“菩萨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有情为所缘,最后成熟有情,犹如妙树成熟殊胜果实,这是大悲大妙树王。”
总之,若懂得大乘一切道果都是由大悲心所生、所支配,就会知道大悲心在大乘道中,从始至终有何等重要。所以,大乘道的根本即是大悲。
辰五、特别教诫应以大悲与菩提心的教授为中心分二:一、应爱惜以无量教理所成立的胜道扼要 二、对此须由积资净障及阅经论获得定解
巳一、应爱惜以无量教理所成立的胜道扼要
【若于如是胜道扼要无边教理之所成立,获得定解,于菩提心根本大悲所有法类,何故不执为胜教授?】
如果对此以无边教理所成立的殊胜圣道扼要获得定解,则对与菩提心之根本的大悲相关的所有法类,为何不执为殊胜的教授呢?理应执为殊胜教授。
“如是胜道扼要”:“胜道”,是超越声缘道的大乘道,其扼要即是大悲。有了大悲,最初即能引生菩提心,可入大乘之门;中间串习大悲,难舍能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便能在大乘道上辗转升进,不退小乘;最后以大悲可饶益一切有情。因此,大悲是大乘道的扼要。
“无边教理之所成立”:“大悲是大乘道的扼要”是以无数教证、理证所成立,是诸佛如来一再印定、千真万确的事实。
【故如响那穷敦巴说:“于觉沃所虽请教授,终惟教云:舍世间心,修菩提心。”善知识敦巴讥笑告曰:“此是掘出觉沃所有教授中心。”知法扼要。】
因此,须如以下对话所显示的那样,来了知佛法的扼要。
有一, 次,响那穷敦巴说:“虽然向阿底峡尊者请求教授,但尊者始终只是教诫:“舍弃世间心,修菩提心。””
善知识仲敦巴笑着告诉他:“这可是掘出了大觉沃所有教授的核心啊!”
巳二、对此须由积资净障及阅经论获得定解
【获决定解,惟此最难,故应数数集聚净治,阅《华严》等诸大经论,求坚定解。】
须获定解之处,唯独这一点(大悲与菩提心是大乘的核心)最为困难,所以应当数数积累资粮、净治罪障,并且阅读《华严经》等诸大经论来寻求定解。
《华严经·入法界品》中,以二百三十种比喻,极其广泛地赞叹了菩提心的功德。“等”字,包括《集学论》、《入行论》、《大乘庄严经论》、《现观庄严论》等。
【如吉祥敬母云:“尊心宝即是,正等菩提种,惟尊知坚实,余凡莫能晓。”】
如吉祥敬母所说:世尊!您的心宝即是菩提心,这是正等觉菩提的种子,唯有世尊您才了知的精华,其他人则难以对此获得定解。
卯二、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分二:一、从知母至慈是悲心之因之理 二、增上意乐与菩提心是悲心之果之理
【第二,诸余因果是此因果之理。】
“诸余因果”,是指除“悲”以外的知母等六支,“此”是指悲心。
辰一、从知母至慈是悲心之因之理分三:一、以悦意相可使欲令有情离苦之心猛利生起 二、亲之究竟是慈母故,修习知母、念恩、报恩引生悦意慈,由此生起大慈大悲之理 三、观有情为亲人窍诀之出处
【初从知母乃至于慈为因之理者。】
巳一、以悦意相可使欲令有情离苦之心猛利生起
【总欲离苦,数数思惟其有情苦即能生起,然令此心易生猛利及坚固者,则彼有情先须悦意、爱惜之相。】
总的来说,欲令有情离苦的善心,只要反复思惟有情的痛苦,就能生起。但是,要让这种心容易生起并且猛利、坚固,则首先必须将有情观为悦意、可爱之相。
以下显示“观有情是极可爱相”与我们心态的密切关系。
【如亲有苦不能安忍,怨敌有苦心生欢喜,亲怨中庸[31]若有痛苦多生舍置。】
譬如:当亲人有痛苦时,自己内心不能安忍;怨敌有痛苦时,便心生欢喜,幸灾乐祸;不亲不怨的一般人有痛苦时,大多生起舍置之心。
这说明,心执取不同的相,就会引起不同的心态,即:对境受苦时,若执取亲友相,则生不忍心;执取怨敌相,则生欢喜心;执取非亲非怨相,便生舍置心。这是第一条规律。
第一种情况:
【其中初者,因有可爱,此复随其几许亲爱,便生尔许不忍其苦。中下品爱,下品不忍;若极亲爱,虽于微苦,亦能生起广大不忍。】
不能安忍亲人有苦,原因是有可爱相,而且,随着取他有多亲爱,就会生起相应的不忍他受苦之心。若是中下品的亲爱,则引生下品的不忍;若至极亲爱,则对方虽受小苦,也会生起广大的不忍。比如:孩子稍受小伤,为母亲者就会心疼不已;而旁人爱心微弱,只是稍有不忍。
第二种情况:
【见敌有苦,非但不生欲拔之心,反愿更大愿不离苦,是不悦意相之所致。】
见怨敌有痛苦,不仅不产生欲拔其苦的善心,反而希望他痛苦加重、不离痛苦,这是由于不悦意相所导致的结果。
【此亦由其不悦大小,于苦欢喜而成大小。】
而且,由于不悦意的大小,对怨敌受苦的欢喜程度也相应有大小。换言之,有多大的不悦意,见怨敌受苦的欢喜就有多大。
第三种情况:
【亲怨中庸所有痛苦,既无不忍,亦无欢喜,是由俱无悦非悦意相之所致。】
对一般人的痛苦,既无不忍也无欢喜,这是因为对他没有执取悦意和不悦意相的缘故。
以上是第二条规律:心执取可爱之相有多强,不忍他苦的心就有多强;心执取不悦意相有多强,欢喜他受苦的心就有多强。
如何才能速疾、猛利、坚固地生起为有情拔苦的心呢?应当顺应心的缘起规律,将有情观为亲人,而且要以最直接的方式,让心所取的可爱相达到极点。
以下宣说具体成就最可爱相的方法。
巳二、亲之究竟是慈母故,修习知母、念恩、报恩引生悦意慈,由此生起大慈大悲之理
因为亲人的究竟是慈母,所以对有情修习知母、念恩、报恩,可以成就极可爱相,由此引生大慈大悲。
【如是应知,修诸有情为亲属者,是为令起悦意之相。】
应知,观修有情为亲人,目的是为了让心里生起悦意之相。
【亲之究竟是为慈母,故修知母、忆念母恩及报恩三,是为引发悦意可爱,爱执有情犹如一子。此悦意慈是前三果,由此即能引发悲心。】
一个人的至亲就是慈母,因此,修习知母、念恩、报恩这三者,是为了对有情引发悦意可爱相,爱执一切有情犹如一子。这“悦意慈”是前三者的结果,由悦意慈就能引发悲心。
【欲与乐慈及拔苦悲,因果无定。】
“与乐慈”是想给予有情安乐的心,“拔苦悲”是想拔除有情痛苦的心,二者不决定谁是因谁是果。换言之,可以由慈生悲,也可以由悲生慈。比如:对某人生起悲愍心,见他缺乏安乐,也会生起想给他安乐的慈心;以慈爱心见他受苦,自然会生起想为他除苦的悲心。
须知,“与乐慈”和“悦意慈”侧面不同,悦意慈是悲心的因,而与乐慈和悲心因果不定。
【故知母等三种所缘,即是与乐慈及拔苦悲二者根本,故于此中当勤修学。】
所以,知母、念恩、报恩这三种所缘,是与乐慈和拔苦悲的根本或所依。因此,对这三者应当精勤修学。
以上以理决定了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是引生悲心的殊胜方便。
巳三、观有情为亲人窍诀之出处
【又发心因,修诸有情皆为亲者,是月称论师及大德月[32]、莲花戒论师等之所宣…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