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7)▪P10

  ..續本文上一頁鎖,手足被杻械,

  

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或者囚禁在獄中,手腳披枷戴鎖,以念誦觀世音菩薩之力,枷鎖自然解開而獲得解脫。

  

衆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衆生被厄難、無量痛苦逼身之時,以觀世音菩薩的妙智力,能救世間苦難。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

  觀世音菩薩具足神通妙力,廣大修持智慧與方便,在十方無量國土中,無處不現身。

  

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對叁惡趣種種生老病死之苦,觀世音菩薩都以大悲力逐漸息滅。

  因此,正由大悲的威神力,才使諸佛直至衆生界盡之間,相續不斷地救護衆生。

  如《大乘莊嚴經論釋》中所說:“大悲乃是究竟果地十力、四無畏等無量功德之源的自性,故具慧者誰不于有情興起大悲。”

  巳六、攝義

  大乘佛道的根本是大悲心。對于以大悲深入大乘道的入道程序,《大乘莊嚴經論》中說:譬如沒有樹根,就不會出生其它莖、枝、葉、花、果。

  同樣,若沒有如根的大悲,便不能爲利他而忍受各種難行;不能爲利他安忍衆苦,便不會思惟利益衆生的各種方便;遠離利益衆生的思惟,便不會發起投生[30]的殊勝大願;不以大願在叁有中獲得利益有情的殊勝身,便不能真正成熟無邊有情。

  因此,沒有大悲之根,就沒有爲利他而安忍衆苦的莖、思惟利生方便的枝、發願受生的葉、隨願轉生的花及成熟有情的果。

  《聖者嘎亞日經》說:“菩薩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有情爲所緣,最後成熟有情,猶如妙樹成熟殊勝果實,這是大悲大妙樹王。”

  總之,若懂得大乘一切道果都是由大悲心所生、所支配,就會知道大悲心在大乘道中,從始至終有何等重要。所以,大乘道的根本即是大悲。

  辰五、特別教誡應以大悲與菩提心的教授爲中心分二:一、應愛惜以無量教理所成立的勝道扼要 二、對此須由積資淨障及閱經論獲得定解

  巳一、應愛惜以無量教理所成立的勝道扼要

  【若于如是勝道扼要無邊教理之所成立,獲得定解,于菩提心根本大悲所有法類,何故不執爲勝教授?

  如果對此以無邊教理所成立的殊勝聖道扼要獲得定解,則對與菩提心之根本的大悲相關的所有法類,爲何不執爲殊勝的教授呢?理應執爲殊勝教授。

  “如是勝道扼要”:“勝道”,是超越聲緣道的大乘道,其扼要即是大悲。有了大悲,最初即能引生菩提心,可入大乘之門;中間串習大悲,難舍能舍,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便能在大乘道上輾轉升進,不退小乘;最後以大悲可饒益一切有情。因此,大悲是大乘道的扼要。

  “無邊教理之所成立”:“大悲是大乘道的扼要”是以無數教證、理證所成立,是諸佛如來一再印定、千真萬確的事實。

  【故如響那窮敦巴說:“于覺沃所雖請教授,終惟教雲:舍世間心,修菩提心。”善知識敦巴譏笑告曰:“此是掘出覺沃所有教授中心。”知法扼要。

  因此,須如以下對話所顯示的那樣,來了知佛法的扼要。

  有一, 次,響那窮敦巴說:“雖然向阿底峽尊者請求教授,但尊者始終只是教誡:“舍棄世間心,修菩提心。””

  善知識仲敦巴笑著告訴他:“這可是掘出了大覺沃所有教授的核心啊!”

  巳二、對此須由積資淨障及閱經論獲得定解

  【獲決定解,惟此最難,故應數數集聚淨治,閱《華嚴》等諸大經論,求堅定解。

  須獲定解之處,唯獨這一點(大悲與菩提心是大乘的核心)最爲困難,所以應當數數積累資糧、淨治罪障,並且閱讀《華嚴經》等諸大經論來尋求定解。

  《華嚴經·入法界品》中,以二百叁十種比喻,極其廣泛地贊歎了菩提心的功德。“等”字,包括《集學論》、《入行論》、《大乘莊嚴經論》、《現觀莊嚴論》等。

  【如吉祥敬母雲:“尊心寶即是,正等菩提種,惟尊知堅實,余凡莫能曉。”

  如吉祥敬母所說:世尊!您的心寶即是菩提心,這是正等覺菩提的種子,唯有世尊您才了知的精華,其他人則難以對此獲得定解。

  卯二、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分二:一、從知母至慈是悲心之因之理 二、增上意樂與菩提心是悲心之果之理

  【第二,諸余因果是此因果之理。

  “諸余因果”,是指除“悲”以外的知母等六支,“此”是指悲心。

  辰一、從知母至慈是悲心之因之理分叁:一、以悅意相可使欲令有情離苦之心猛利生起 二、親之究竟是慈母故,修習知母、念恩、報恩引生悅意慈,由此生起大慈大悲之理 叁、觀有情爲親人竅訣之出處

  【初從知母乃至于慈爲因之理者。

  巳一、以悅意相可使欲令有情離苦之心猛利生起

  【總欲離苦,數數思惟其有情苦即能生起,然令此心易生猛利及堅固者,則彼有情先須悅意、愛惜之相。

  總的來說,欲令有情離苦的善心,只要反複思惟有情的痛苦,就能生起。但是,要讓這種心容易生起並且猛利、堅固,則首先必須將有情觀爲悅意、可愛之相。

  以下顯示“觀有情是極可愛相”與我們心態的密切關系。

  【如親有苦不能安忍,怨敵有苦心生歡喜,親怨中庸[31]若有痛苦多生舍置。

  譬如:當親人有痛苦時,自己內心不能安忍;怨敵有痛苦時,便心生歡喜,幸災樂禍;不親不怨的一般人有痛苦時,大多生起舍置之心。

  這說明,心執取不同的相,就會引起不同的心態,即:對境受苦時,若執取親友相,則生不忍心;執取怨敵相,則生歡喜心;執取非親非怨相,便生舍置心。這是第一條規律。

  第一種情況:

  【其中初者,因有可愛,此複隨其幾許親愛,便生爾許不忍其苦。中下品愛,下品不忍;若極親愛,雖于微苦,亦能生起廣大不忍。

  不能安忍親人有苦,原因是有可愛相,而且,隨著取他有多親愛,就會生起相應的不忍他受苦之心。若是中下品的親愛,則引生下品的不忍;若至極親愛,則對方雖受小苦,也會生起廣大的不忍。比如:孩子稍受小傷,爲母親者就會心疼不已;而旁人愛心微弱,只是稍有不忍。

  第二種情況:

  【見敵有苦,非但不生欲拔之心,反願更大願不離苦,是不悅意相之所致。】

  見怨敵有痛苦,不僅不産生欲拔其苦的善心,反而希望他痛苦加重、不離痛苦,這是由于不悅意相所導致的結果。

  【此亦由其不悅大小,于苦歡喜而成大小。

  而且,由于不悅意的大小,對怨敵受苦的歡喜程度也相應有大小。換言之,有多大的不悅意,見怨敵受苦的歡喜就有多大。

  第叁種情況:

  【親怨中庸所有痛苦,既無不忍,亦無歡喜,是由俱無悅非悅意相之所致。

  對一般人的痛苦,既無不忍也無歡喜,這是因爲對他沒有執取悅意和不悅意相的緣故。

  以上是第二條規律:心執取可愛之相有多強,不忍他苦的心就有多強;心執取不悅意相有多強,歡喜他受苦的心就有多強。

  如何才能速疾、猛利、堅固地生起爲有情拔苦的心呢?應當順應心的緣起規律,將有情觀爲親人,而且要以最直接的方式,讓心所取的可愛相達到極點。

  以下宣說具體成就最可愛相的方法。

  巳二、親之究竟是慈母故,修習知母、念恩、報恩引生悅意慈,由此生起大慈大悲之理

  因爲親人的究竟是慈母,所以對有情修習知母、念恩、報恩,可以成就極可愛相,由此引生大慈大悲。

  【如是應知,修諸有情爲親屬者,是爲令起悅意之相。

  應知,觀修有情爲親人,目的是爲了讓心裏生起悅意之相。

  【親之究竟是爲慈母,故修知母、憶念母恩及報恩叁,是爲引發悅意可愛,愛執有情猶如一子。此悅意慈是前叁果,由此即能引發悲心。】

  一個人的至親就是慈母,因此,修習知母、念恩、報恩這叁者,是爲了對有情引發悅意可愛相,愛執一切有情猶如一子。這“悅意慈”是前叁者的結果,由悅意慈就能引發悲心。

  【欲與樂慈及拔苦悲,因果無定。

  “與樂慈”是想給予有情安樂的心,“拔苦悲”是想拔除有情痛苦的心,二者不決定誰是因誰是果。換言之,可以由慈生悲,也可以由悲生慈。比如:對某人生起悲愍心,見他缺乏安樂,也會生起想給他安樂的慈心;以慈愛心見他受苦,自然會生起想爲他除苦的悲心。

  須知,“與樂慈”和“悅意慈”側面不同,悅意慈是悲心的因,而與樂慈和悲心因果不定。

  【故知母等叁種所緣,即是與樂慈及拔苦悲二者根本,故于此中當勤修學。】

  所以,知母、念恩、報恩這叁種所緣,是與樂慈和拔苦悲的根本或所依。因此,對這叁者應當精勤修學。

  以上以理決定了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是引生悲心的殊勝方便。

  巳叁、觀有情爲親人竅訣之出處

  【又發心因,修諸有情皆爲親者,是月稱論師及大德月[32]、蓮花戒論師等之所宣…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