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SUp>,依咒轻律,除我尊长教授,无余能使调伏为咒助伴,及令密咒为调伏伴。”】
善知识仲敦巴说:有一类人学戒,就依律毁谤密法;另一类人学密,就依咒轻视戒律。唯有我上师噶当巴的教授,无余能使调伏(戒)成为密咒助伴,又能使密咒成为调伏(戒)助伴。
仲敦巴的尊长是将戒律与密法互相视为助伴而修行的。
午四、一切所作须对照三藏
【觉沃亦云:“我印度中,凡有大事或忽然事,集诸受持三藏法师,问三藏中不曾遮耶?既抉择已,于此安住。我毗迦玛拉希拉诸师,则于其上,更须问云:菩萨行中不曾遮耶?不违彼耶?安欲根本随持律转。”】
阿底峡尊者也说:我们印度,凡是遇到有大事或突发事件时,都召集受持三藏的法师商议,问:三藏中是否遮止此事?抉择之后,就照此而行(即未遮止者可行,遮止者不行)。我们戒香寺的法师们,在以三藏衡量的基础上,还必须问一句:菩萨行中是否遮止?是否违背菩萨行?所以,当时印度,一切事务都随三藏和菩萨行来决定、处理。
“安欲根本”,即能令内心获得决定的所依。不依三藏,内心会难以决定是否应作,而见到佛的制定,心里就能决定下来,因此是安欲根本。
巳八、单独教诫烦恼之对治分四:一、总说对治 二、别别教诫 三、调伏烦恼是主要成就 四、赞叹摧坏烦恼是大英雄
午一、总说对治分六:一、不斗烦恼,戒不能净 二、烦恼虽起,然须精勤截断烦恼相续 三、烦恼虽相续不断,但若观为怨敌则易退除 四、烦恼若退不再恢复 五、须精勤于退除烦恼之方便 六、能摧坏一切烦恼之无上方便
未一、不斗烦恼,戒不能净
【如是戒净,又如内邬苏巴云:“现在于内与烦恼斗,惟此为要。不斗烦恼,戒不能净。”】
如是“持戒清净”,又如内邬苏巴所说:现在向内与烦恼斗,只有此事是紧要的。如果不斗烦恼,持戒就不能清净。
任何违越学处都是由烦恼现行而造成的。因此,要想持戒清净,就必须向内与烦恼斗。如果跟着烦恼走,很容易就失坏净戒。
【“若尔不生伏断烦恼定学慧学,当须毕竟漂流生死。”】
如果不能持戒清净,则不产生制伏烦恼的定学及断除烦恼的慧学,如此终须漂流生死。
【又如前说认识烦恼,思彼过患离彼胜利,以念正知而为防慎,烦恼稍出,即应用矛数数击刺。】
而且,应当如前文所说,认识自己内心的烦恼,思惟烦恼的过患及远离烦恼的利益,以正念正知谨慎防护,烦恼稍一出来,就立即用矛数数击刺。
【此复自心随何烦恼生已无间,视如怨敌与之斗战。若不尔者,初起忍受非理作意,令其资养成无可敌,惟随彼行。】
而且,在自心生起任一烦恼之时,要当即视如怨敌,与之战斗。不然,如果在最初生起时容忍非理作意,使其资养壮大,成为难以克胜,则只有随它而行了。
《佛子行》云:“烦恼串习难对治,执持正知正念剑,贪等烦恼初生时,立即铲除佛子行。”
未二、烦恼虽起,然须精勤截断烦恼相续
【如是励力纵未能遮,亦当速断莫令相续。应如画水,莫如画石。】
如是励力,纵然不能遮止,也应速疾截断,不使其相续。应如画水,莫如画石。
【如《亲友书》云:“当了知自心,如画水土石,烦恼初为上,乐法应如后。”】
如同《亲友书》所说:要了知自心有三种状态:一、如画水般不稳固:如同在水上画花纹,画完便消失无踪;二、如画土般较稳固:如同在土上画花纹,能保持一段时间;三、如画石般极稳固:如同在石上刻字,千年不变。起烦恼,应如画水,不稍留心中;乐善法,应如石上刻字,永无变改。意思是说,欣乐善法,应当持之以恒,永不改变行善的意乐和行为。
【若于法品,与上相违。】
如果是对待善法品类,应当有和对待烦恼相反的心态。起烦恼应如画水,初生即灭。修法应如画石,永存心间。
【《入行论》亦云:“我应记恨此,与此共战争,如是相烦恼,除能坏烦恼。”】
《入行论》也说:为了摧伏烦恼,我应当记恨烦恼,与之战斗。虽然修法不能生嗔,但是排除能摧烦恼的对烦恼的嗔。
【“我宁被烧杀,或被断我头,然于烦恼敌,终不应屈敬。”】
我宁可被焚烧、杀戮,或被砍头,终不应对烦恼敌屈服、畏敬。
未三、烦恼虽相续不断,但若观为怨敌则易退除
【善知识朴穷瓦亦云:“我虽忽被烦恼压伏,后我从下而为切齿。”】
善知识朴穷瓦也说:我忽然被烦恼压伏,但我在下面咬牙切齿。这表示他不屈服烦恼的态度。
【博朵瓦闻之曰:“若能如是,当下即退。”】
博朵瓦听到后说:若能如此而行,烦恼当下即退。
未四、烦恼若退不再恢复
【世庸怨敌,一次摈逐,遂居他方,待得力时仍来报怨。烦恼不同,烦恼于身,若能一次拔出根本,无往他方,亦无报复,然由我等不能精勤破坏烦恼之所致耳。】
世间普通怨敌,一次被驱逐出境,便盘踞在他方,等力量充足时,仍然回来报复。烦恼敌则不同,如果能一次拔除其根,它不会前往他处,也不会伺机报复。然而我等仍被烦恼控制,这是因为不能精勤破坏烦恼所致。
【《入行论》云:“摈庸敌出国,摄受住他方,养力仍返报,烦恼敌不尔。”】
《入行论》说:普通敌人被驱逐出境之后,会盘踞在其他地方养精蓄锐,等力量充足时,仍然杀回来报复。烦恼敌则不然,一经断除便永不复返。
【“烦恼为惑慧眼断,遣离我意能何往,岂能住余返报我,惟我志弱无精进。”】
烦恼一经被慧眼断除,从我心中遣离,它能去何处呢?它岂能安住他方对我还击,只因我意志薄弱,缺乏精进,才未取得一劳永逸的胜利。
未五、须精勤于退除烦恼之方便
【女绒巴云:“烦恼起时不应懈怠,当下应以对治遮除。若不能遮,应即起立设曼陀罗及诸供具,供养祈祷尊长本尊,次缘烦恼,忿怒念诵,即能折伏。”】
女绒巴说:当烦恼生起时,不应懈怠,当下就要以对治遮除。如果不能遮除,就应当立即起立设曼陀罗和供养具,供养祈祷上师本尊。之后,缘烦恼诵忿怒本尊心咒,即能折伏。
【朗日塘巴亦云:“彼又云移动住处,劲举项颈,亦能折伏,可见彼与烦恼斗争。”】
朗日塘巴也说:女绒巴还说:移动一下位置,换一个姿势,用力伸展颈脖,也能折伏烦恼。可见他当时与烦恼斗争的情形。
未六、能摧坏一切烦恼之无上方便
【此复应如阿兰若师云:“昼夜惟应观察自心,岂有余事?”】
而且,应如有人问阿兰若师:“您修习何法?”时,阿兰若师所答:“昼夜唯应观察自心,此外岂有余事?”
《自我教言》[32]中说:“总之时时刻刻中,自观自己极为要,出世世法亦归此。”
【依此而行,乃能生起。】
依照这样行持,才能摧坏烦恼。
【又传说大觉沃一日随见几次,尔时定问“生善心否”。】
又传说,一天不论见阿底峡尊者几次,尊者一定问:“生善心了吗?”(善心与烦恼相违,善心未生起,就处在烦恼中。)
午二、别别教诫分六:一、教诫依止愚痴对治 二、教诫依止嗔恚对治 三、教诫依止贪爱对治 四、教诫依止执著世间八法之对治 五、教诫依止慢疑对治 六、教诫依止随烦恼对治
针对贪嗔痴慢疑五根本烦恼及诸随烦恼,教诫各各所应依止的对治。
【此诸烦恼如何断者。】
如何断除此等根本烦恼及随烦恼的方法。
未一、教诫依止愚痴对治
【谓痴罪重极难远离,为余一切烦恼所依。】
首先,痴烦恼罪业重,极难远离,它是其余一切烦恼的所依。
意即,贪、嗔等所有烦恼,都是依于执我、执无因果、执轮回乐等的愚痴而引生的。
【彼之对治,多修缘起,善巧生死流转还灭。若能修此,则五见[33]等一切恶见悉不得生。】
痴的对治是多修缘起,善巧了达生死流转和还灭的道理。如果能修缘起,则五见等一切恶见都无从生起。
三种痴心的对治:
一、业果愚无明的对治是通达黑白二种业果缘起之理;
二、真实义愚无明的对治是通达十二有支流转、还灭之理;
三、我执无明的对治是通达缘起性空之理(内外诸法唯由缘起生,全无实有自性之我,观修此义即能遣除我见)。
未二、教诫依止嗔恚对治
【嗔与现后二世大苦,断诸善根,是大怨敌。】
嗔恚将给自他的现生来世带来巨大苦患,摧毁多劫勤积的善根,因此是大怨敌。
这是说嗔恚过患,现前使人内心烦躁不静,坐卧不安,难生喜乐,损坏名声,亲友远离,貌不庄严,今生来世人不喜见。又使人失坏辨别是理非理的智慧,引发种种恶行,速堕恶趣。又嗔恚能坏多劫善根,如经中所说:“…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