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7)▪P16

  ..续本文上一页懈怠者,众行之累:居家懈怠,则衣食不供,产业不举;出家懈怠,不能出离生死之苦。一切众事皆由精进而得兴起。(懈怠能令一切行业停止不前:在家懈怠,衣食无法供应,事业不能发达;出家懈怠,不能出离生死之苦。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事业都依精进而兴起。)”

  《遗教经》云:“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常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

  《正法念处经》云:“若求现未乐,应离于懈怠,放逸懈怠人,如狗等无异。”

  《百喻经》中有这样一段:

  往昔某国在节日时,妇女们都以优钵罗花做成花鬘,戴在身上作为装饰。

  有个穷人的妻子对丈夫说:“你要送优钵罗花给我,我就做你妻子,不然就离你而去。”

  这位丈夫以前擅长模仿鸳鸯的叫声,他潜入国王花园的池塘中,学鸳鸯叫,趁机偷取优钵罗花。

  看守听到池塘里有响声,就高声问:“是谁?”

  他失口说:“是鸳鸯!”

  看守立即把这只“大鸳鸯”从池塘里抓出来,带着去见国王。

  一路上,穷人不停地学着鸳鸯叫。看守说:“该叫时不叫,现在再叫有什么用?”

  佛讲完故事之后,教诫说:世间愚人都是如此,在一生中损人害人,造诸恶业,不修好身语意,临死时才说:“我要修善法。”但是狱卒已押着他去见阎罗王,这时想修善法也来不及了。像上面故事中的愚人,在被押去见国王的路上才学鸳鸯叫,有什么用呢!在生之时懈怠不修,死时一定追悔莫及。

  以下《集法句经》一颂有一段缘起:往昔舍卫城有两个商人,一个多财,另一个少财。多财的富商贪爱女人和赌博等,不久丧尽财产,沦为乞丐。少财的商人安住在精进中,前往大海宝洲取宝,后来逐渐富裕起来。胜光王在得知此事之后,禀告佛陀。佛就宣说了以下一偈。

  【《集法句》云:“若行于放逸,即坏凡夫心,如商护财货,智当不放逸。”

  《集法句》说:如果一个人在行为上放逸,就会失坏自己的心。智者应当像商人护持财货一样,心无放逸。

  《萨婆多论》中记有一事:

  往昔,目犍连尊者因弟子有病,而上升到忉利天向耆婆医师问诊。当时正赶上天人们进入欢喜园。目犍连站在路边等候,没有一个天人用正眼瞧他。最后耆婆到了,见到尊者,单手致意,乘着宝车飞驰而过。

  尊者心想:他在人间时本是我的徒弟,现在耽著天界欲乐,都忘本了。于是以神通力定住他的宝车。耆婆不得已才从宝车上下来,顶礼尊者。

  尊者以种种因缘训斥他。耆婆说:“我在人间是您的弟子,因此才举单手向您问讯。您见到其他天人对您这样恭敬吗?”

  尊者又去劝诫帝释天主说:“佛出世是极难值遇的,为什么天人不时常亲近佛请受正法?”

  帝释并没有正面回答。他想让尊者了解天界的状况,就特意派使者去传某天子。反复传了三次,这位天子才不得已来见天主。

  天主对尊者说:“这是天界中最贫困的一个天子,只享有一个天女和一种伎乐,而这已经足以使他染欲情深,割舍不下,何况天主拥有种种宫殿、楼阁,有无数天女陪伴,有百味美食享用,有百千天乐娱乐。天人陶醉在迷人的妙欲中,看着东边就忘了西边,怎么能学进正法?所以,虽然知道佛难遇、正法难闻,但整个心全耽著在欲乐上,不得自在,知道又能如何?”

  以下《本生论》颂文有一段缘起:往昔世尊做菩萨时,生在婆罗门的家族中。在他上学时,老师为了观察学生的心行,故意说:“我很贫穷,你们去偷别人的财物供养我。”其他学生都答应了,只有菩萨对老师说:“不必说为了这样的小事,就连为获得帝释天的财富,我也不愿无惭无愧地去偷盗,我宁可手持瓦钵沿街乞讨也比这好。”

  【《本生论》云:“舍惭为天王,意违于正法,宁瓦钵蔽衣,观敌家盛事。”

  《本生论》说:为获得天王的快乐而舍弃惭愧,心违正法,还不如手持瓦钵、身著破衣,到怨家门口去乞讨。

  《智度论》云:“入道惭愧人,持钵福众生,云何纵欲尘,沉没于五情?(入道具足惭愧的人,手持瓦钵为众生种福,为何还纵心欲尘,沉没于五毒中?)著铠持刀杖,见敌而退走,如是怯弱人,举世所轻贱。比丘为乞士,除发著袈裟,五情马所制,取笑亦如是。(披甲持刀的战士见敌人而退走,这样的怯弱者将被举世轻贱。比丘身为乞士,剃除须发,身着袈裟,如果还被五识的野马牵制,同样将为世人取笑。)又如豪贵人,衣服以严身,而行乞衣食,取笑于众人。比丘除饰好,毁形以摄心,而更求欲乐,取笑亦如是。(贵族以华美的衣服严饰身体,如果沿街乞讨衣食,则决定会被众人取笑。比丘已除去外表的装饰,毁形而收摄自心,如果还去追求世间欲乐,则同样会遭到世人耻笑。)已舍五欲乐,弃之而不顾,如何还欲得,如愚自食吐。(已弃舍五欲之乐而不再顾恋,为什么又生起希求之心?岂不像愚人把已吐出的食物又捡起来吃一样。)”

  【《亲友书》云:“大王应知念身住,善逝说为惟一道。故当励力勤守念,失念则坏一切法。”

  《亲友书》说:大王!你应知,佛说于身住身念是求解脱者的唯一之道。因此,要励力勤护正念,若失正念,则失坏一切善法。

  佛说:“诸比丘,能清净一切众生、能超离不悦意痛苦、能辨别如理之法、能现前涅槃的唯一途径,即此身正念也。”

  此处只是以身为代表,完整地说,应当是不忘身口意如何行持的正念。因此要加上“于口住口念”、“于意住意念”。

  以下用一则事例说明应当如何勤护正念:

  往昔有一位比丘,每天都去城郊的尸陀林,路经一个农夫的田地。

  有一次,农夫生气地骂他:“你是什么修行人,在我田地里东走西窜,留下这么多的脚印。”

  比丘解释说:“我要打官司找一个证人,所以才穿过你的田地。”

  这个农夫宿世的因缘已经成熟,到了得度的时候。他悄悄地跟着比丘想去看个究竟。只见空旷的尸林中尸体狼籍,到处都是鸟兽吃剩的尸骸,有吃干净的,有没吃干净的,有些是像灰鸽子那样的颜色。许许多多的虫子聚集在尸体上钻进钻出,尸体发出的腐臭味让人难以接近。

  比丘说:“地上这些鸟兽就是我的证人。”

  农夫问:“它们怎么会是证人?”

  比丘答:“我的病是内心有很多烦恼。我观看了这些骨骸的恶露不净相后,就返回房屋观察自己,从头到脚与它无异,但我这颗心仍然散逸在尘境中,追逐虚妄的欲尘。我就告诫心:“心哪,你要知道,不应当这样起恶念,让我堕地狱、堕饿鬼。”我是一个凡夫,并没有解脱烦恼,我这贼子之心并不听从我,所以我才每天去尸林为它讲解恶露不净的相,并且和它商量:“心哪,你这样粗暴、散乱,错谬而不安定。今后你要改正,不要再造恶缘。””

  农夫听完,感动得以手挥泪,哽咽无言。当时两个人在尸林中观想,都证得了初果。(《法句喻经》)

  【《入行论》云:“虽诸具多闻,正信乐精进,由无正知过,而令有犯染。”

  《入行论》中说:虽然人们具有多闻、正信、精进等的功德,但以无正知的过患,仍然心被罪堕所染。

  这是因为:没有正知,不能觉察身口意的状况,一失觉照,烦恼就兴风作浪,染污内心。

  【不能如是断诸烦恼及随烦恼,然当不顺烦恼,不执彼品,视如怨敌,是为现在必不容少。故应励力摄对治品,破除烦恼,清净自内所受尸罗。

  如果还不能做到像这样断除烦恼和随烦恼,至少也应当不随顺烦恼,不爱执烦恼品类,应当视如怨敌,这是现阶段必不可少的。因此,应励力摄持对治品破除烦恼,使自己内受的戒律保持清净。

  午三、调伏烦恼是主要成就

  【大觉沃弟子吉祥阿兰若师谓内邬苏巴云:“智然[34],后有人问汝弟子众,以何而为教授中心,则定答为已发神通或见本尊,然实应说于业因果渐渐决定,于所受戒清净护持。”

  阿底峡尊者的弟子阿兰若师对内邬苏巴说:益希巴!以后有人问你的弟子以何者为教授中心时,他们一定回答:已经显发神通或现见本尊。其实,应当说:对于业因果渐渐具有深忍信,对于所受戒律清净护持。

  【故修之成就,当知亦是无明等惑渐趣轻微。

  因此,要知道,修的成就也是无明等烦恼日渐轻微。其它如护持气脉明点、能飞行空中、能在石头上留下手印或脚印、能遥视等,旁生和外道也具有,并不算内道真实的成就。

  阿底峡尊者说:“殊胜的悉地是烦恼减少,殊胜的成就是少欲知足。”

  衮巴瓦说:“闻的标准相是行为寂静调柔,修的标准相是烦恼减少。”

  哥的仁波切说:“断除在家事业故,可谓出家;恒时调伏自心,可谓修行者;于断烦恼者,可安立成就者。此三者要牢记心间。”

  法王如意宝在《直断要诀释》中说:“如果毫无信心、悲心等正道的验相,则无碍穿越山崖,在空中如鸟一样飞,在水里似鱼一样游,大的变小,小的变大,看他人一眼就能将他的病治好,在山崖、虚空中取出佛像等伏藏品,将一般的魔降伏后收为眷属,这些都是魔所作违缘的验相,因此不能认为是正道。应当以慈悲之心降伏魔众,以智慧之眼照见并趣向解脱之道。”

  午四、赞叹摧坏烦恼是勇士

  【能感现后二世纯大罪苦,谓与他斗争,然于尔时一切众苦,舍命强忍,其伤疤等返自显示,谓此即彼时所伤。若断烦恼发精进时,忍耐苦行,极为应理。

  能招感现生及…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