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7)▪P16

  ..續本文上一頁懈怠者,衆行之累:居家懈怠,則衣食不供,産業不舉;出家懈怠,不能出離生死之苦。一切衆事皆由精進而得興起。(懈怠能令一切行業停止不前:在家懈怠,衣食無法供應,事業不能發達;出家懈怠,不能出離生死之苦。一切世間和出世間的事業都依精進而興起。)”

  《遺教經》雲:“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常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

  《正法念處經》雲:“若求現未樂,應離于懈怠,放逸懈怠人,如狗等無異。”

  《百喻經》中有這樣一段:

  往昔某國在節日時,婦女們都以優缽羅花做成花鬘,戴在身上作爲裝飾。

  有個窮人的妻子對丈夫說:“你要送優缽羅花給我,我就做你妻子,不然就離你而去。”

  這位丈夫以前擅長模仿鴛鴦的叫聲,他潛入國王花園的池塘中,學鴛鴦叫,趁機偷取優缽羅花。

  看守聽到池塘裏有響聲,就高聲問:“是誰?”

  他失口說:“是鴛鴦!”

  看守立即把這只“大鴛鴦”從池塘裏抓出來,帶著去見國王。

  一路上,窮人不停地學著鴛鴦叫。看守說:“該叫時不叫,現在再叫有什麼用?”

  佛講完故事之後,教誡說:世間愚人都是如此,在一生中損人害人,造諸惡業,不修好身語意,臨死時才說:“我要修善法。”但是獄卒已押著他去見閻羅王,這時想修善法也來不及了。像上面故事中的愚人,在被押去見國王的路上才學鴛鴦叫,有什麼用呢!在生之時懈怠不修,死時一定追悔莫及。

  以下《集法句經》一頌有一段緣起:往昔舍衛城有兩個商人,一個多財,另一個少財。多財的富商貪愛女人和賭博等,不久喪盡財産,淪爲乞丐。少財的商人安住在精進中,前往大海寶洲取寶,後來逐漸富裕起來。勝光王在得知此事之後,禀告佛陀。佛就宣說了以下一偈。

  【《集法句》雲:“若行于放逸,即壞凡夫心,如商護財貨,智當不放逸。”

  《集法句》說:如果一個人在行爲上放逸,就會失壞自己的心。智者應當像商人護持財貨一樣,心無放逸。

  《薩婆多論》中記有一事:

  往昔,目犍連尊者因弟子有病,而上升到忉利天向耆婆醫師問診。當時正趕上天人們進入歡喜園。目犍連站在路邊等候,沒有一個天人用正眼瞧他。最後耆婆到了,見到尊者,單手致意,乘著寶車飛馳而過。

  尊者心想:他在人間時本是我的徒弟,現在耽著天界欲樂,都忘本了。于是以神通力定住他的寶車。耆婆不得已才從寶車上下來,頂禮尊者。

  尊者以種種因緣訓斥他。耆婆說:“我在人間是您的弟子,因此才舉單手向您問訊。您見到其他天人對您這樣恭敬嗎?”

  尊者又去勸誡帝釋天主說:“佛出世是極難值遇的,爲什麼天人不時常親近佛請受正法?”

  帝釋並沒有正面回答。他想讓尊者了解天界的狀況,就特意派使者去傳某天子。反複傳了叁次,這位天子才不得已來見天主。

  天主對尊者說:“這是天界中最貧困的一個天子,只享有一個天女和一種伎樂,而這已經足以使他染欲情深,割舍不下,何況天主擁有種種宮殿、樓閣,有無數天女陪伴,有百味美食享用,有百千天樂娛樂。天人陶醉在迷人的妙欲中,看著東邊就忘了西邊,怎麼能學進正法?所以,雖然知道佛難遇、正法難聞,但整個心全耽著在欲樂上,不得自在,知道又能如何?”

  以下《本生論》頌文有一段緣起:往昔世尊做菩薩時,生在婆羅門的家族中。在他上學時,老師爲了觀察學生的心行,故意說:“我很貧窮,你們去偷別人的財物供養我。”其他學生都答應了,只有菩薩對老師說:“不必說爲了這樣的小事,就連爲獲得帝釋天的財富,我也不願無慚無愧地去偷盜,我甯可手持瓦缽沿街乞討也比這好。”

  【《本生論》雲:“舍慚爲天王,意違于正法,甯瓦缽蔽衣,觀敵家盛事。”

  《本生論》說:爲獲得天王的快樂而舍棄慚愧,心違正法,還不如手持瓦缽、身著破衣,到怨家門口去乞討。

  《智度論》雲:“入道慚愧人,持缽福衆生,雲何縱欲塵,沈沒于五情?(入道具足慚愧的人,手持瓦缽爲衆生種福,爲何還縱心欲塵,沈沒于五毒中?)著铠持刀杖,見敵而退走,如是怯弱人,舉世所輕賤。比丘爲乞士,除發著袈裟,五情馬所製,取笑亦如是。(披甲持刀的戰士見敵人而退走,這樣的怯弱者將被舉世輕賤。比丘身爲乞士,剃除須發,身著袈裟,如果還被五識的野馬牽製,同樣將爲世人取笑。)又如豪貴人,衣服以嚴身,而行乞衣食,取笑于衆人。比丘除飾好,毀形以攝心,而更求欲樂,取笑亦如是。(貴族以華美的衣服嚴飾身體,如果沿街乞討衣食,則決定會被衆人取笑。比丘已除去外表的裝飾,毀形而收攝自心,如果還去追求世間欲樂,則同樣會遭到世人恥笑。)已舍五欲樂,棄之而不顧,如何還欲得,如愚自食吐。(已棄舍五欲之樂而不再顧戀,爲什麼又生起希求之心?豈不像愚人把已吐出的食物又撿起來吃一樣。)”

  【《親友書》雲:“大王應知念身住,善逝說爲惟一道。故當勵力勤守念,失念則壞一切法。”

  《親友書》說:大王!你應知,佛說于身住身念是求解脫者的唯一之道。因此,要勵力勤護正念,若失正念,則失壞一切善法。

  佛說:“諸比丘,能清淨一切衆生、能超離不悅意痛苦、能辨別如理之法、能現前涅槃的唯一途徑,即此身正念也。”

  此處只是以身爲代表,完整地說,應當是不忘身口意如何行持的正念。因此要加上“于口住口念”、“于意住意念”。

  以下用一則事例說明應當如何勤護正念:

  往昔有一位比丘,每天都去城郊的屍陀林,路經一個農夫的田地。

  有一次,農夫生氣地罵他:“你是什麼修行人,在我田地裏東走西竄,留下這麼多的腳印。”

  比丘解釋說:“我要打官司找一個證人,所以才穿過你的田地。”

  這個農夫宿世的因緣已經成熟,到了得度的時候。他悄悄地跟著比丘想去看個究竟。只見空曠的屍林中屍體狼籍,到處都是鳥獸吃剩的屍骸,有吃幹淨的,有沒吃幹淨的,有些是像灰鴿子那樣的顔色。許許多多的蟲子聚集在屍體上鑽進鑽出,屍體發出的腐臭味讓人難以接近。

  比丘說:“地上這些鳥獸就是我的證人。”

  農夫問:“它們怎麼會是證人?”

  比丘答:“我的病是內心有很多煩惱。我觀看了這些骨骸的惡露不淨相後,就返回房屋觀察自己,從頭到腳與它無異,但我這顆心仍然散逸在塵境中,追逐虛妄的欲塵。我就告誡心:“心哪,你要知道,不應當這樣起惡念,讓我墮地獄、墮餓鬼。”我是一個凡夫,並沒有解脫煩惱,我這賊子之心並不聽從我,所以我才每天去屍林爲它講解惡露不淨的相,並且和它商量:“心哪,你這樣粗暴、散亂,錯謬而不安定。今後你要改正,不要再造惡緣。””

  農夫聽完,感動得以手揮淚,哽咽無言。當時兩個人在屍林中觀想,都證得了初果。(《法句喻經》)

  【《入行論》雲:“雖諸具多聞,正信樂精進,由無正知過,而令有犯染。”

  《入行論》中說:雖然人們具有多聞、正信、精進等的功德,但以無正知的過患,仍然心被罪墮所染。

  這是因爲:沒有正知,不能覺察身口意的狀況,一失覺照,煩惱就興風作浪,染汙內心。

  【不能如是斷諸煩惱及隨煩惱,然當不順煩惱,不執彼品,視如怨敵,是爲現在必不容少。故應勵力攝對治品,破除煩惱,清淨自內所受屍羅。

  如果還不能做到像這樣斷除煩惱和隨煩惱,至少也應當不隨順煩惱,不愛執煩惱品類,應當視如怨敵,這是現階段必不可少的。因此,應勵力攝持對治品破除煩惱,使自己內受的戒律保持清淨。

  午叁、調伏煩惱是主要成就

  【大覺沃弟子吉祥阿蘭若師謂內邬蘇巴雲:“智然[34],後有人問汝弟子衆,以何而爲教授中心,則定答爲已發神通或見本尊,然實應說于業因果漸漸決定,于所受戒清淨護持。”

  阿底峽尊者的弟子阿蘭若師對內邬蘇巴說:益希巴!以後有人問你的弟子以何者爲教授中心時,他們一定回答:已經顯發神通或現見本尊。其實,應當說:對于業因果漸漸具有深忍信,對于所受戒律清淨護持。

  【故修之成就,當知亦是無明等惑漸趣輕微。

  因此,要知道,修的成就也是無明等煩惱日漸輕微。其它如護持氣脈明點、能飛行空中、能在石頭上留下手印或腳印、能遙視等,旁生和外道也具有,並不算內道真實的成就。

  阿底峽尊者說:“殊勝的悉地是煩惱減少,殊勝的成就是少欲知足。”

  衮巴瓦說:“聞的標准相是行爲寂靜調柔,修的標准相是煩惱減少。”

  哥的仁波切說:“斷除在家事業故,可謂出家;恒時調伏自心,可謂修行者;于斷煩惱者,可安立成就者。此叁者要牢記心間。”

  法王如意寶在《直斷要訣釋》中說:“如果毫無信心、悲心等正道的驗相,則無礙穿越山崖,在空中如鳥一樣飛,在水裏似魚一樣遊,大的變小,小的變大,看他人一眼就能將他的病治好,在山崖、虛空中取出佛像等伏藏品,將一般的魔降伏後收爲眷屬,這些都是魔所作違緣的驗相,因此不能認爲是正道。應當以慈悲之心降伏魔衆,以智慧之眼照見並趣向解脫之道。”

  午四、贊歎摧壞煩惱是勇士

  【能感現後二世純大罪苦,謂與他鬥爭,然于爾時一切衆苦,舍命強忍,其傷疤等返自顯示,謂此即彼時所傷。若斷煩惱發精進時,忍耐苦行,極爲應理。

  能招感現生及…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