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世純大罪苦的業,就是與他人鬥爭。然而在造作此等罪業時,堅強的人尚且能舍棄身命,強忍疼痛,對受傷的疤痕等自我炫耀說:這是在那次戰鬥時受傷的。因此,在斷煩惱而發起精進時,忍耐暫時的小苦,是極合理的,因爲以斷煩惱能得到現生和來世的極大義利。
【《入行論》雲:“無義被敵所毀傷,若尚愛爲身莊嚴,爲大義故正精進,小苦于我豈爲損?”】
《入行論》說:無意義被敵人毀傷的傷疤,尚且自豪地視爲身體的莊嚴,現在爲求得解脫及成佛的大義而發起真實精進,小小的苦對我豈是損害?不但不是損害,還成爲利益,因此應當依止。
【若能如是戰勝煩惱,乃名勇士。戰余怨敵如割死屍,雖不殺害自亦當死。】
如果能如此刻苦而戰勝煩惱,才堪稱勇士。戰勝其他怨敵,就如同宰割死屍一樣,即使不殺害他,也會在百年之內死亡。
【《入行論》雲:“輕蔑一切苦,摧伏嗔等敵,勝此名勇士,余者如斬屍。”】
《入行論》說:在這場與煩惱搏鬥的戰爭中,任何艱苦我都在所不惜,我將勇敢地摧伏嗔恚等敵人。能戰勝煩惱,才是真正的勇士,此外殺死世間怨敵就如同斬死屍一樣,並不能稱爲勇士。
【故又如論雲:“住煩惱聚中,千般能安住,如野幹圍獅,煩惱不能侵。”】
因此,又如此論所說:安住在煩惱群敵中,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鎮定安住,猶如獅子被狐狸圍攻,毫無懼色一樣,煩惱也不能侵害于我。
【道所治品,莫令侵害,而當勝彼。】
以上是說切莫令煩惱侵害,而應當勝伏它。“道的所對治品”是指煩惱。
【已說共中士道次第。】
以上共中士道修心次第,宣說完畢。
壬叁、攝義分二:一、總說 二、別說
癸一、總說
修習中士道修心次第,首先應當思惟輪回總苦以及六道每一道的別苦,而對輪回生起猛利厭離;之後,反複思惟解脫正道及解脫的功德,對涅槃生起猛利希求。由此就能生起無僞的出離心。此後,對自己所受的戒律,以極爲珍愛的方式嚴謹守護,尤其要依止諸多對治法與煩惱鬥。如果不慎生起過失,也應當及時忏悔淨除。
本論旨在奠定好共下士道和共中士道的基礎之後,將學人引入上士道。因此在講述中士道的修心次第時,省略了定慧二學,這些將在上士道宣說止觀時廣爲解釋。
在抉擇解脫道的體性時,論中講解了兩個方面,即滅除生死的所依身及其正道。前者是具足八暇十滿的人身,其中以出家身爲殊勝;後者解脫正道則是戒定慧叁學,以戒學爲基礎,以慧學爲正對治。
癸二、別說分二:一、聖教根本——別解脫戒 二、道之核心——修習人無我
子一、聖教根本——別解脫戒分二:一、別解脫戒成爲聖教根本的理由 二、別解脫戒的體性——出離心
醜一、別解脫戒成爲聖教根本的理由
如果隱沒了別解脫戒傳戒的儀軌,則不會出現新的出家比丘等,最終將導致出家人消失;如果出家人消失,則其所作的聞、思、修將徹底斷絕;以聞思修斷絕的緣故,不會生起實修功德;以無有實修的緣故,不能現前一切證法。因此,別解脫戒是整個聖教的根本。
醜二、別解脫戒的體性——出離心[35]分二:一、所禁 二、能禁
寅一、所禁
觀察自己的心現在在追求什麼呢?如果不是尋求出世間的解脫、菩提,而只是耽著世間,追求快樂、舒適、名譽或者衣食、稱贊等。此等分別就是此處的所禁。其根本就是耽著世間,而耽著世間的根本又是我執。
再進一步比較,就能找到主要的所斷。不妨問自己:與追求快樂、舒適相比,是否更難斷除追求名譽?與追求衣服、飲食相比,是否更難斷除追求稱贊?比如,世俗人在格鬥時,明知去有生命危險,敵人就在某處等候他,卻仍然會勇敢地奔赴戰場,因此,爲了求得名聲,甯可舍棄快樂和舒適。想一想,爲了死後留下一個虛假的美名,連寶貴的生命都可以舍棄,這不是深重的迷亂嗎?又比如,修行人衣食受用非常節儉,能刻苦精進地修行,而當別人稱贊他“你的修行真好”時,心裏就歡喜不已。所以能放下對衣食受用的耽著,卻放不下別人的稱贊。其實,對維持生命、保養身體來說,衣服、飲食是不可缺少的,對這些都能放下,卻反而希求如谷響般毫無實義的稱贊,這也是大的迷亂!
我們平常也許會想:不管佛法還是世間法,我都要在衆人之前無慚無愧,做得有光彩。其實這種念頭就是爲追求名譽和稱贊,而開始在身口意上造作。
由上面的比較就知道,在一切所斷中,耽著名譽和稱贊是最主要的。
要了解到,“我執”和“耽著世間”這兩者是成辦世間或輪回一切所願的根本。基于這種意樂,會生起種種邪分別。比如,想:“不論完成修法或世間事業,都要以財富、物質爲基礎。修法總不能脫離物質基礎!如果衣食、住宅等不能圓滿,修法也不可能成功。在世間生活,一切快樂、舒適、名譽的根本,唯一是財富,擁有財富就意味著擁有了一切。因此,如果不能獲得今生所需的財富,而只擁有少許,那麼,從長遠來看,恐怕沒有經濟保障。”諸如此類,是現代人普遍具有的下劣心態。
順著這樣的分別發展,又會妄想:“爲了成功致富,最佳方法是什麼呢?那些成功人士和我一樣是人,看他們的經曆,也是經商開公司,經過勤勞奮鬥而創造了財富。我如果走這條路,只要勤勞能幹,也可以做到。如果做不到,也需要盡力而爲。必須了解所有經商的策略,如果不能全面了解,也一定要努力掌握必要的策略。”
或者想:“你看某某,多少人恭敬他,供養那麼多,過得多快樂!其實,我也有條件成爲他那樣,我性格好,又能行持善法、閉關實修,對異性的貪心也不強。就算不能成爲上師,得到一個好師父或當家的地位,應該不成問題。”諸如此類,就是貪求財富、利養的下劣心態。
在上述的兩種心態中,第一種分別會導致內心完全舍棄善法和實修。整天忙碌于世間法,以處理種種世間瑣事而虛度光陰,計算商品的價格、顯現種種狡詐的行爲,一天二十四小時就這樣不斷地重複。在經商中,事務繁忙,與熱鬧的城市聯系頻繁,還要疏通種種渠道,打點黑白二道。因此,連靜下心來品一杯茶的清閑也沒有,日日夜夜都在無意義中散亂度過,這真是舍棄自己的人。
可以毫無誇張地說,他連“自己是否快樂,這般生活是否有意義”這樣的念頭也生不起來。下至好好穿一下衣服,稍微系緊一下皮帶,心都不能專注。心想到什麼就徑直去做。這樣的人生,連屬于自己的快樂、放松一上午的時間都沒有。這真是自己毀壞自己!
後一類耽著世間的修行人,都是在表面上行持善法,實際是自己束縛自己:自己的心已經飛到了別的地方,還顯示種種威儀,做那些狡詐的行爲;把自己內心的迷亂放在一邊不去對治,身體和語言卻精進地修持善法;舍棄了智慧本尊,卻修一些財神和世間護法;內心沒有慈悲,主要做的都是自私自利之事;生起了無數的迷亂分別念之後,在自己門上貼上閉關的標簽;自相續中沒有絲毫斷證功德,心裏卻在計算“我已經閉了幾年幾個月的關”;內心沒有布施一口飯的舍心,口中卻念著“布施我的身體、請你拿走我的血肉”等斷教的詞句;內心對叁寶沒有信心,卻裝模作樣地打鼓搖鈴,祈求叁寶保佑;經書、供品、法器已經成了求財的工具,還說自己在實修念誦和供養;在大衆場合,生怕別人揭露自己不是上師、不是比丘,外表上顯現狡詐的行爲,而在家裏,完全是安住在散亂中做一些世間瑣事度日;本尊咒語是在路上念,大念珠是在人群當中數,一切善法全成了賣弄。
這樣的人過了幾年,竟然加入到上師、老師的行列當中。白財、黑財像天降大雨一樣堆滿了精舍。當美食、恭敬、承事、施主們的信心、寺廟僧人的恭敬等源源不斷地現前時,他再也不觀察自心了,一定會生起無意義的傲慢。即使佛現在他的眼前,也沒有信心和恭敬。他心裏有的只是觀察道友的過失,對施主這樣那樣的不滿意,對種種受用不滿足,在房屋裏呆不住,還有就是“我什麼都需要”!
這樣,他心中的貪嗔像烈火一樣燃燒。在他周圍充滿了種種人情面子、世間八法,都是護持在家人和施主的心。他的行爲只會讓真正的出家人痛心。
因果的觀念逐漸在遠離他的內心。唯一只是想:我現在怎麼做都可以。因此,叁門放逸、隨意妄爲。漸漸地,魔鬼會來攝受他,他卻誤以爲現見了本尊,實際上,自己已經成爲魔的同類,與聖道完全相違。自心與佛法背道而馳,下場就是死後立即墮入孤獨地獄。
可見上述兩種惡道的根本,就是追求世間的分別心,因此是我們唯一的所禁。一切追求世間的所作都可以歸納在上述惡道之中,此等即是所斷之法。
寅二、能禁
下自無間地獄,上至有頂,不論受生在叁界何處,周遍是苦的自性、苦的幻輪。就像處在火坑、廁所或者在針尖上,連毛尖許的安樂也沒有。所作全是苦的自性,無有芝麻許實義。因此,今生所從事的世間事業毫無用處。
如果能像這樣如理作意:在現在得到暇滿人身,值遇具相上師而能夠自在修持聖法的時候,我一定要修持從輪回苦海中解脫的方便。只有從內心深處猛利地生起了這樣的心,才算是真正的別解脫戒。一切四部律藏、二百五十條戒、小乘的論典及叁藏之義,都可以歸攝在內。可以說,這是一切道的基石,是一切善的根本,是一切乘的基礎。因此,當內心生起了舍棄追求世間的無僞出離心時,就是進入了解脫道…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