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后世纯大罪苦的业,就是与他人斗争。然而在造作此等罪业时,坚强的人尚且能舍弃身命,强忍疼痛,对受伤的疤痕等自我炫耀说:这是在那次战斗时受伤的。因此,在断烦恼而发起精进时,忍耐暂时的小苦,是极合理的,因为以断烦恼能得到现生和来世的极大义利。
【《入行论》云:“无义被敌所毁伤,若尚爱为身庄严,为大义故正精进,小苦于我岂为损?”】
《入行论》说:无意义被敌人毁伤的伤疤,尚且自豪地视为身体的庄严,现在为求得解脱及成佛的大义而发起真实精进,小小的苦对我岂是损害?不但不是损害,还成为利益,因此应当依止。
【若能如是战胜烦恼,乃名勇士。战余怨敌如割死尸,虽不杀害自亦当死。】
如果能如此刻苦而战胜烦恼,才堪称勇士。战胜其他怨敌,就如同宰割死尸一样,即使不杀害他,也会在百年之内死亡。
【《入行论》云:“轻蔑一切苦,摧伏嗔等敌,胜此名勇士,余者如斩尸。”】
《入行论》说:在这场与烦恼搏斗的战争中,任何艰苦我都在所不惜,我将勇敢地摧伏嗔恚等敌人。能战胜烦恼,才是真正的勇士,此外杀死世间怨敌就如同斩死尸一样,并不能称为勇士。
【故又如论云:“住烦恼聚中,千般能安住,如野干围狮,烦恼不能侵。”】
因此,又如此论所说:安住在烦恼群敌中,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镇定安住,犹如狮子被狐狸围攻,毫无惧色一样,烦恼也不能侵害于我。
【道所治品,莫令侵害,而当胜彼。】
以上是说切莫令烦恼侵害,而应当胜伏它。“道的所对治品”是指烦恼。
【已说共中士道次第。】
以上共中士道修心次第,宣说完毕。
壬三、摄义分二:一、总说 二、别说
癸一、总说
修习中士道修心次第,首先应当思惟轮回总苦以及六道每一道的别苦,而对轮回生起猛利厌离;之后,反复思惟解脱正道及解脱的功德,对涅槃生起猛利希求。由此就能生起无伪的出离心。此后,对自己所受的戒律,以极为珍爱的方式严谨守护,尤其要依止诸多对治法与烦恼斗。如果不慎生起过失,也应当及时忏悔净除。
本论旨在奠定好共下士道和共中士道的基础之后,将学人引入上士道。因此在讲述中士道的修心次第时,省略了定慧二学,这些将在上士道宣说止观时广为解释。
在抉择解脱道的体性时,论中讲解了两个方面,即灭除生死的所依身及其正道。前者是具足八暇十满的人身,其中以出家身为殊胜;后者解脱正道则是戒定慧三学,以戒学为基础,以慧学为正对治。
癸二、别说分二:一、圣教根本——别解脱戒 二、道之核心——修习人无我
子一、圣教根本——别解脱戒分二:一、别解脱戒成为圣教根本的理由 二、别解脱戒的体性——出离心
丑一、别解脱戒成为圣教根本的理由
如果隐没了别解脱戒传戒的仪轨,则不会出现新的出家比丘等,最终将导致出家人消失;如果出家人消失,则其所作的闻、思、修将彻底断绝;以闻思修断绝的缘故,不会生起实修功德;以无有实修的缘故,不能现前一切证法。因此,别解脱戒是整个圣教的根本。
丑二、别解脱戒的体性——出离心[35]分二:一、所禁 二、能禁
寅一、所禁
观察自己的心现在在追求什么呢?如果不是寻求出世间的解脱、菩提,而只是耽著世间,追求快乐、舒适、名誉或者衣食、称赞等。此等分别就是此处的所禁。其根本就是耽著世间,而耽著世间的根本又是我执。
再进一步比较,就能找到主要的所断。不妨问自己:与追求快乐、舒适相比,是否更难断除追求名誉?与追求衣服、饮食相比,是否更难断除追求称赞?比如,世俗人在格斗时,明知去有生命危险,敌人就在某处等候他,却仍然会勇敢地奔赴战场,因此,为了求得名声,宁可舍弃快乐和舒适。想一想,为了死后留下一个虚假的美名,连宝贵的生命都可以舍弃,这不是深重的迷乱吗?又比如,修行人衣食受用非常节俭,能刻苦精进地修行,而当别人称赞他“你的修行真好”时,心里就欢喜不已。所以能放下对衣食受用的耽著,却放不下别人的称赞。其实,对维持生命、保养身体来说,衣服、饮食是不可缺少的,对这些都能放下,却反而希求如谷响般毫无实义的称赞,这也是大的迷乱!
我们平常也许会想:不管佛法还是世间法,我都要在众人之前无惭无愧,做得有光彩。其实这种念头就是为追求名誉和称赞,而开始在身口意上造作。
由上面的比较就知道,在一切所断中,耽著名誉和称赞是最主要的。
要了解到,“我执”和“耽著世间”这两者是成办世间或轮回一切所愿的根本。基于这种意乐,会生起种种邪分别。比如,想:“不论完成修法或世间事业,都要以财富、物质为基础。修法总不能脱离物质基础!如果衣食、住宅等不能圆满,修法也不可能成功。在世间生活,一切快乐、舒适、名誉的根本,唯一是财富,拥有财富就意味着拥有了一切。因此,如果不能获得今生所需的财富,而只拥有少许,那么,从长远来看,恐怕没有经济保障。”诸如此类,是现代人普遍具有的下劣心态。
顺着这样的分别发展,又会妄想:“为了成功致富,最佳方法是什么呢?那些成功人士和我一样是人,看他们的经历,也是经商开公司,经过勤劳奋斗而创造了财富。我如果走这条路,只要勤劳能干,也可以做到。如果做不到,也需要尽力而为。必须了解所有经商的策略,如果不能全面了解,也一定要努力掌握必要的策略。”
或者想:“你看某某,多少人恭敬他,供养那么多,过得多快乐!其实,我也有条件成为他那样,我性格好,又能行持善法、闭关实修,对异性的贪心也不强。就算不能成为上师,得到一个好师父或当家的地位,应该不成问题。”诸如此类,就是贪求财富、利养的下劣心态。
在上述的两种心态中,第一种分别会导致内心完全舍弃善法和实修。整天忙碌于世间法,以处理种种世间琐事而虚度光阴,计算商品的价格、显现种种狡诈的行为,一天二十四小时就这样不断地重复。在经商中,事务繁忙,与热闹的城市联系频繁,还要疏通种种渠道,打点黑白二道。因此,连静下心来品一杯茶的清闲也没有,日日夜夜都在无意义中散乱度过,这真是舍弃自己的人。
可以毫无夸张地说,他连“自己是否快乐,这般生活是否有意义”这样的念头也生不起来。下至好好穿一下衣服,稍微系紧一下皮带,心都不能专注。心想到什么就径直去做。这样的人生,连属于自己的快乐、放松一上午的时间都没有。这真是自己毁坏自己!
后一类耽著世间的修行人,都是在表面上行持善法,实际是自己束缚自己:自己的心已经飞到了别的地方,还显示种种威仪,做那些狡诈的行为;把自己内心的迷乱放在一边不去对治,身体和语言却精进地修持善法;舍弃了智慧本尊,却修一些财神和世间护法;内心没有慈悲,主要做的都是自私自利之事;生起了无数的迷乱分别念之后,在自己门上贴上闭关的标签;自相续中没有丝毫断证功德,心里却在计算“我已经闭了几年几个月的关”;内心没有布施一口饭的舍心,口中却念着“布施我的身体、请你拿走我的血肉”等断教的词句;内心对三宝没有信心,却装模作样地打鼓摇铃,祈求三宝保佑;经书、供品、法器已经成了求财的工具,还说自己在实修念诵和供养;在大众场合,生怕别人揭露自己不是上师、不是比丘,外表上显现狡诈的行为,而在家里,完全是安住在散乱中做一些世间琐事度日;本尊咒语是在路上念,大念珠是在人群当中数,一切善法全成了卖弄。
这样的人过了几年,竟然加入到上师、老师的行列当中。白财、黑财像天降大雨一样堆满了精舍。当美食、恭敬、承事、施主们的信心、寺庙僧人的恭敬等源源不断地现前时,他再也不观察自心了,一定会生起无意义的傲慢。即使佛现在他的眼前,也没有信心和恭敬。他心里有的只是观察道友的过失,对施主这样那样的不满意,对种种受用不满足,在房屋里呆不住,还有就是“我什么都需要”!
这样,他心中的贪嗔像烈火一样燃烧。在他周围充满了种种人情面子、世间八法,都是护持在家人和施主的心。他的行为只会让真正的出家人痛心。
因果的观念逐渐在远离他的内心。唯一只是想:我现在怎么做都可以。因此,三门放逸、随意妄为。渐渐地,魔鬼会来摄受他,他却误以为现见了本尊,实际上,自己已经成为魔的同类,与圣道完全相违。自心与佛法背道而驰,下场就是死后立即堕入孤独地狱。
可见上述两种恶道的根本,就是追求世间的分别心,因此是我们唯一的所禁。一切追求世间的所作都可以归纳在上述恶道之中,此等即是所断之法。
寅二、能禁
下自无间地狱,上至有顶,不论受生在三界何处,周遍是苦的自性、苦的幻轮。就像处在火坑、厕所或者在针尖上,连毛尖许的安乐也没有。所作全是苦的自性,无有芝麻许实义。因此,今生所从事的世间事业毫无用处。
如果能像这样如理作意:在现在得到暇满人身,值遇具相上师而能够自在修持圣法的时候,我一定要修持从轮回苦海中解脱的方便。只有从内心深处猛利地生起了这样的心,才算是真正的别解脱戒。一切四部律藏、二百五十条戒、小乘的论典及三藏之义,都可以归摄在内。可以说,这是一切道的基石,是一切善的根本,是一切乘的基础。因此,当内心生起了舍弃追求世间的无伪出离心时,就是进入了解脱道…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