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初门。因此,要真实生起这种出离心。
如果还没有生起,就应当数数观察总的轮回苦,以及自他所作一切都是无常、苦的自性,需要依靠这样的方便以精进力而在心中生起出离心。
因此,别解脱戒的体性是无伪的出离心。缺少这一根本,别解脱中的八关斋戒乃至比丘戒便无法获得,最多只是善愿戒和怖畏戒而已。因此,下至受一天斋戒,也应当以真正的出离心摄持而受。
此外,“菩萨戒中愿、行二种菩提心学处以及自他交换”这一切都要落在“体会众生有生死大苦”这一要点上。如果没有生起思惟苦谛的体会,发菩提心也只是空谈而已。因为菩提心是以大悲为因,而大悲又来自于了知众生苦。因此,如果不能了知众生苦,就必定不能发起菩提心。这样,大乘的修行也就没有所依基础了。
总之,以出离心为体性的别解脱戒,是一切圣教的根本或基础。
子二、道之核心——修习人无我
如《入中论》所说:“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轮回诸苦来自于有漏业,而有漏业是由烦恼驱使而造作的,烦恼又源自我执,因此,我执是轮回诸苦的根源,是惑业集的根本。反过来,要解脱结生相续,就必须在因上断烦恼,而根断烦恼的对治就是通达人无我的智慧。因此,解脱道的核心是修习人无我。
所谓“人无我”,是指常、一、自在的我毫无成立,也就是在微尘和刹那的蕴聚相续上,除了不观察而假立“我”之外,再没有其它实有自性的我。可见常、一、自在的我,只是第六意识妄计的戏论,而对“我”的执著也只是虚妄分别,因此依靠修人无我一定能断除(《辨中边论》、《入中论》、《入行论·智慧品》等大论中都说到了抉择无我的正理,而在《净心法要》中则有实修引导,应当配合这些法要,修习无我正见。)。
如果能安住在无我正见中串习,就能破除颠倒执著“我”和“我所”的心,由此自然制伏乃至根断由我执引起的贪、嗔、慢等百八烦恼。如此息灭轮回苦因——烦恼,及烦恼感召的五取蕴,便是获得了灭谛解脱。
总之,上述修习解脱道的法义可归纳为《摄颂》中的两颂:
业惑增上成流转,结生相续系缚坚,
离此当得无漏乐,勤希解脱求加持。
为脱有苦依三学,出家身德佛所称,
生生愿持解脱戒,如护眼珠求加持。
[1] 异相:不同方式。
[2]《摄行炬论》:圣天菩萨所著密宗论典。
[3]“动摇”,即刹那坏灭。
[4] 炒面:糌粑。
[5] 蔓菁:形状像萝卜,是白色、圆形的食物。康区这一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还以之为食,以后生活条件好了,蔓菁就成为牦牛的食物。
[6] 率尔:立即。
[7] 蔑戾车:野蛮人。
[8] 留难:障碍。
[9] 三涂:三恶趣。
[10] 目视轭木许:走路时,眼睛不能看得太远。
[11] 瓦钵器:用瓦做成的、很简单的钵。
[12]头陀:译为抖擞、淘汰、浣洗等,即抖擞衣服、饮食、住处三种贪着的修法。
[13] 鹦鹉绿:像绿鹦鹉那样的绿色。
[14] 药草:此处“药草”是一种藏语诗学的写法,就是指很好的草,而不是指中药。药和毒的区分,能利益众生的是药,损害众生的是毒。
[15] 诸命世间:具生命的有情世间。
[16] 动不动:“动”指有情世间,“不动”指器世间。
[17] 伽喀巴:伽喀是坟墓之义,这位修行者没有家,住在坟墓当中观无常,故得名为伽喀巴。
[18] 文父:本师释迦牟尼佛。
[19] 瑜伽师:修行人。
[20] 五种非所行处:五种不应去的地方,一、杀生处,二、妓院,三、酒肆,四、王宫,五、屠户。
[21] 四种对治:无知对治、放逸对治、不敬对治、烦恼炽盛对治。
[22] 俱胝:千万。
[23] 因:根据。
[24] 有为:生死。
[25] 近事:居士。
[26] 五种学处:五戒。
[27] 密咒:总指一切密法。
[28] 在家咒师:在家修密行者。
[29] 出家咒师:出家修密行者。
[30] 七宝:金轮宝、摩尼宝、玉女宝、大臣宝、白象宝、骏马宝、将军宝。
[31] 咒:密法。
[32] 《自我教言》华智仁波切所著。
[33] 五见: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和邪见。
[34] 智然:内邬苏巴的名字,藏语是益希巴。
[35] 这一科的内容来自华智仁波切的教言。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7)》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