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戒壞故不能逃,爲老病死所摧壞。”】
上述義理連同比喻,如同《叁摩地王經》所說:如果有人被群賊追逼,爲了活命而逃走躲避,如果他的雙腳不能行走,就仍然被盜賊抓住而摧壞身心。同樣道理,愚人毀壞淨戒而欲求脫離生死,但毀壞淨戒如同斷壞雙足,不能逃脫,只有被老病死攫住而遭摧壞。
巳五、現今護戒功德極大之理
【故此經又雲:“爲著居家服,我所說學處,爾時諸苾刍,亦無此學處。”爲近事[25]說五種學處[26]圓滿守護,苾刍亦無。】
因此,《叁摩地王經》又說:“我爲穿在家衣服的居士所說的學處,到了那時候,連比丘們也不具足。”意思是說,時至末法,對居士要求的五戒學處,比丘們也不能圓滿守護。
可見末世守戒的艱難。正由守戒艱難,功德尤爲巨大。
【若于此時精修學處,其果猶大,故應策勵。】
如今正是佛所授記的末法時代,若能在此時精勤修習學處,果報尤爲巨大。因此應策勵自心,善護淨戒。
【即此經雲:“若經俱胝恒沙劫,淨心以諸妙飲食,傘蓋幢幡及燈鬘,承事百億俱胝佛。若于正法極失壞,善逝聖教將滅時,晝夜能行一學處,其福勝前俱胝倍。”】
這也是《叁摩地王經》所說:假使有人經曆俱胝恒河沙劫,意樂清淨,以種種上妙飲食、傘蓋、幢幡、明燈、花鬘等,在百億俱胝佛前,供養承事。又有人在正法極度失壞、佛教接近毀滅之際,能于一晝夜中行持一分學處,則此福德勝于前者千萬倍。
巳六、以“造罪可悔而不防護”極不應理
【又若念雲毀犯可悔,無後不犯防護之心,放逸轉者,說可還出,如食毒藥。】
又如果想:“犯戒不要緊,反正能忏悔。”像這樣沒有今後誓不再犯的防護心,放逸而轉,還說能令罪業還出,則如同服食毒藥一樣。
【如《彌勒獅子吼經》雲:“慈氏,末世末劫後五百歲,有諸在家出家菩薩,出現于世。彼作是雲:“悔除惡業能無余盡。””】
如同《彌勒獅子吼經》所說:慈氏!末世末劫後五百年,有很多在家和出家菩薩出現在世間。他們這樣說:“由忏悔能令惡業無余消盡。”
【“造作衆罪造已當悔,增上毀犯而不防護,我說彼等是作死業。”】
造罪之後應當立即忏悔。如果增上毀犯而不防護,我說彼等是造死業。
【“雲何爲死?謂如人食毒,此亦同彼,命終之後,顛倒墮落。”】
爲什麼說是死業呢?如人服食毒藥自取滅亡,毀戒造罪,命終之後顛倒墮落。
【“又雲:慈氏,于此聖法毗奈耶說爲毒者,謂諸違越所製學處,故說汝等莫自食毒。”】
又說:慈氏!聖法毗奈耶中說爲毒藥的法,是指違越佛製學處的罪毒,因此才說你們切莫自食毒藥。
巳七、修密者也須如是護持淨戒分四:一、在家修密者也須修學多數律儀 二、由不護戒不僅無叁種成就,也不得善趣安樂 叁、當依大德傳統修學“戒與修行互爲助伴的方法” 四、一切所作須對照叁藏
午一、在家修密者也須修學多數律儀
【若具別解脫律儀,應以如是道理守護,密咒[27]亦然。】
若是具有別解脫律儀的行者,應當以上述道理守護,而對修密者也同樣強調應護律儀。
【如《妙臂請問經》雲:“佛我所說別解脫,淨戒調伏盡無余,在家咒師[28]除形相,軌則諸余盡當學。”】
如密續《妙臂請問經》所說:佛陀我所說的別解脫戒調伏一切佛子,在家修密者除去出家法衣等形相、專爲出家衆製定的軌則之外,其余學處都應修學。
【此說雖諸在家咒師,除出家相、羯摩、軌則少分遮罪,尚如調伏所出而行,況出家咒師[29]。】
這是說,在家修密者除去出家形相、四種羯磨及軌則等少分遮罪之外,凡是律藏製定的戒律,都須如法而行,何況出家修密行者,更應如法守戒。
“少分遮罪”:比如觸火、除草、蓄發、穿白色衣等,在家衆造了不犯。
午二、由不護戒不僅無叁種成就,也不得善趣安樂
【又能成就密咒根本,亦是屍羅。】
而且,能成就密法的根本也是屍羅(戒)。
【《妙臂請問經》雲:“咒本初爲戒,次精進忍辱,信佛菩提心,密咒無懈怠。”】
《妙臂請問經》中,說到成就密咒的根本有七支(七個部分):一、戒;二、精進;叁、忍辱;四、對佛具信心;五、菩提心;六、密咒;七、無懈怠。
【“如王具七寶[30],無厭調衆生,如是咒成就,七支能調罪。”】
就像輪王具足七寶,便能無厭足地調伏衆生,修密者具足戒等七支,就能調伏一切罪業。
換言之,輪王要想調伏廣大衆生,必須具足七寶;密咒師要想調伏內心罪業,必須具足戒等七支。
《文殊根本續》中講述了衆多持咒功德,前提是不毀淨戒。若毀淨戒,則不得成就。以下即宣說此義。
【《曼殊室利根本續》雲:“念誦若毀戒,此無勝成就,中悉地亦無,又無下成就。”】
《文殊根本續》中說:如果毀壞淨戒,念誦不但得不到殊勝成就,也無中等成就,連最下等成就也不會得到。
【“能仁未曾說,毀戒咒能成,非趣涅槃城,境域及方所。”】
佛未曾說毀戒能成就密咒,毀壞淨戒,不能趣向涅槃城的境內與邊緣。
這是說如果毀壞淨戒,不但得不到涅槃,連接近涅槃也不可能。
【“于此愚惡人,何有咒能成?此毀戒有情,何能生善趣?且不得天趣,又無勝安樂,何況佛所說,諸咒豈能成?”】
對此等愚惡者來說,豈有密咒的成就?此毀戒有情,何能轉生善趣?天趣尚且不得,無有殊勝安樂,何況佛所說的密法,豈能成就?
密法的叁種成就,有兩種說法:
一、薩迦班智達在《叁戒論》中說:真正的大乘成就者,須現見萬法實相真如的本性。下等成就是見道,中等成就是八地,上等成就是成佛。
二、《燈明論》中說:下等是能成就息增懷誅四業,中等是能成就八種共同悉地,上等是獲得佛果。“八種世間悉地”,即《帷幕帳續》所說:“眼藥成就與神行,寶劍成就及土行,丸藥成就與飛遊,隱身以及金丹術,此等共同之成就,依令師喜速獲得。”具體而言:依靠特別的眼藥能夠見到地下寶藏;神行即是依靠神變能在空中行走、停留;依寶劍成就,任何外敵不能毀壞,並能遣除一切違緣;土行指可以在地中無礙行走;丸藥成就,就是吃此丸藥後壽命會延長很久;飛遊也稱爲夜叉仆,得到這種成就,所有的夜叉和非人會做他的仆人,另外也有解釋成以神變飛行到別的地方,有白天醒覺的飛遊和夢中飛遊兩種;隱身是以神變令他人見不到自己的身體;金丹術就是精華取精,依靠這種丹丸甚至可以在十多年中無需吃飯、喝水。這是八種共同悉地。
午叁、當依大德傳統修學“戒與修行互爲助伴的方法”
【康垅巴亦雲:“若年饑荒,一切事情皆至糧麥,如是一切皆繞于戒,當勤學此。”】
康垅巴也說:如同饑荒之年,事情全部集中在最緊要的糧食上,如是一切修行都圍繞于戒,應當精勤學戒。
饑荒之年,沒有糧食,就會斷壞命根;修學聖道,沒有淨戒,就會失壞功德之本。因此,一切修行都要圍繞如命根般的戒律,以戒爲本,精勤守護。
【“又戒清淨,不思業果必不得成,故思業果是真教授。”】
而且,要持戒清淨,不思惟業果必定無法做到。因此,思惟業果是真實的教授。
這是說,受持淨戒時,應勵力思惟黑白業果,這是持戒清淨的必要條件,也是學戒最大的善巧。
【霞惹瓦亦雲:“總有禍福皆依于法,其中若依毗奈耶說,無須改易,內心清淨,堪忍觀察,心意安泰,邊際善妙。”】
霞惹瓦也說:總之,不論遭遇何種禍、福,都應當依于聖法,其中如果依止毗奈耶所說,則具有以下的利益:一、無須改易,即最初依戒行持,中間不必改變;二、內心清淨,即安住在淨戒中,不爲罪染,內心清淨;叁、堪忍觀察,即經得起觀察,行爲可靠,令人信任;四、心意安泰,即內心無有犯戒熱惱,心意安定泰然;五、邊際善妙,即結果善妙,依律而行,現前生于善趣,終究成就佛果。
以戒相無熱惱的緣故,安住在淨戒中,不會被罪業之火焚燒,而使內心悔恨憂惱,因此內心清淨、安泰。《聽聞經》雲:“具戒隨其寤寐間,一切時中悉安樂。(具足淨戒的人,晝安樂,夜安樂,一切時中恒安樂。)”《成就真實戒經》也說:“具戒之人諸歡喜,具戒之人清涼水,具戒之人世間贊,人天聖位以戒得。”
【善知識敦巴雲:“有一類人依律毀咒[31]<…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