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7)▪P12

  ..续本文上一页有“知惭”、“有愧”、“心怀恐惧等”。

  “知惭有愧”有依自和依法两方面。“依自”方面,是指内心自责:“我是菩萨,不应当做此行为。”如是羞耻作恶,是“知惭”。或想:“我是修行人,这样做会遭来世人讥毁。”恐惧他人讥毁,是“有愧”。

  “依法”,是指以菩萨藏衡量自心:“我的这种行为与菩萨藏相违,不是明知故犯吗?”如是羞耻作恶,是“知惭”。或者想:“我这种行为会被他人指责不符合戒律。”如是恐惧他人讥毁而生羞耻,是“有愧”。

  又由怖畏恶行的异熟果,心怀恐惧等。“等”中包括惧怕由造罪业失坏善法功德、令不善法增长等。

  【当如是学。

  应按如上而学(指具足“正知正念”、“知惭有愧”、“常怀恐惧”等),以对治放逸。

  【不敬对治者,谓于大师师所制立,同梵行所,应修恭敬。

  不敬对治:对于大师佛陀、佛所制立的戒律以及同梵行道友,应当修习恭敬。

  精勤地修习上述恭敬,便能断除不敬、轻舍之心。

  【烦恼炽盛对治者,应观自心何烦恼盛,励修对治。

  烦恼炽盛的对治:应当审观自心何种烦恼炽盛,而励力修习相应的对治。

  比如,贪欲炽盛,应当励力修习不净观;愚痴炽盛,应当励力修习因缘观。

  巳二、即使轻微的佛制学处也不能放松

  【若不如是策励修学,思:违越此许其罪轻微。于诸佛制放纵而转,当获纯苦。

  如果不能依照上述对治策励修学,反而想:违越此等学处,罪过轻微,由此对佛制定的学处,三门放纵而转,则纯粹是自招罪苦。

  【如《分别阿笈摩》云:“若于大师大悲教,起轻微心少违犯,由是而获苦增上。”

  如同《毗奈耶经》所说:如果对大师大悲救度众生的教法起轻视心稍作违犯,则将因此增长罪苦。

  【“折篱失坏庵没林。”

  “庵没林”,即芒果林。“篱”是用以保护芒果林的篱笆墙。这句是说,比丘戒中,根本戒如芒果林,支分戒如外围的篱笆。如果外护的篱笆遭到破坏,篱笆里的芒果林也就有失坏的危险。比喻不守护好支分戒,就有失坏根本戒的危险。

  【“现或有于王重禁,违越而未受治罚,非理若违能仁教,如医钵龙堕旁生。”

  现见有人违犯国王很重的律令,还能侥幸逃过,不受治罚。但如果非理违犯佛制学处,则一定如医钵龙堕为旁生般,堕入恶趣。

  “医钵龙的因缘”:往昔迦叶佛时代,有位比丘去其他地方应供。路途中,他的法衣被树枝挂住。由于他轻视堕罪,以嗔心折断树枝,死后堕为龙身,头上长着一棵大医钵树,树根深深地扎在头中,风动树摇,血脓流注,感受难忍之苦。后来,它变化身形去见释迦佛,受到佛的严厉呵责,始终不给它授记何时解脱,只让它等弥勒佛出世之后再去请示。

  这则案例令人触目惊心,由一念轻毁如来学处的罪过,竟招来极为漫长的苦报。

  《宝蕴经》云:“若出家之人,轻视学处,不敬法衣,蓄发留须,涂敷脂粉等,命终之后堕入孤独地狱,彼虽入地狱仍不失僧形,于三衣及钵垫等中烈火炽燃,烧身受苦。”

  《宝雨经》云:“菩萨见违犯中,如微量尘,深生怖畏,下至小罪,心怀大惧。况多违犯,而生随喜。何以故?由如来说,比丘当知,多服毒药能令人死,少服毒药亦令人死。比丘当知若多犯罪,即生恶趣,若少犯罪,亦生恶趣。菩萨如是正思惟时,惊怖违犯。”

  【故应励力,莫为罪染。

  因此,应当励力守护学处,最初就不使罪业染污自心。

  巳三、若以罪业染污,须立即忏悔

  【假设已染,莫不思虑而便弃舍,当如佛说还出罪犯,励力悔除。

  如果已染上罪业,切莫什么也不想就放过去,应当按佛所说还出罪业的方法,励力忏悔净除。

  【《梵问经》云:“于彼学寻求,及勤修彼行,终不应弃舍,命难亦无亏。常住正行中,随毗奈耶转。”

  《梵问经》说:应当积极地寻求戒学,精勤地修习戒学,始终不应舍弃净戒如意宝,纵遇命难,也不亏损戒体。常住在正行中,随戒而转,以戒为师,切莫随自己的想法而转。

  【《成就真实尸罗经》云:“诸苾刍,宁可离命而死,非可毁坏尸罗。何以故?离命而死,惟令此生寿量穷尽。毁坏尸罗,乃至百俱胝[22]生,常离种姓,永失安乐,当受堕落。”

  《成就真实戒经》中说:诸比丘,宁可断命而死,也不可毁戒而活。为什么呢?因为舍命而死,只是使此生一世的寿量穷尽,而由持戒的功德力,能生在善趣或净土常享安乐。然而,毁坏净戒,乃至在百个千万生中,不得人天种姓,永失善趣及解脱安乐,当受堕落之苦。

  【此具因[23]说,故当舍命而善守护。

  这并非方便说法,而是以确定的根据宣说的,因此理应舍命而护净戒。

  此处所说的根据,从结果衡量,舍命只牺牲一世,而毁戒要在十亿生中备受苦楚,受苦程度远远超过断命根。可见,戒重于命,为护净戒应舍生命。

  《苏摩王经》记载:往昔世尊转生为大力毒龙,眼睛看着众生或者吐气触到众生,对方就会立即死去。

  有一次,毒龙发心受一日斋戒。它喜欢寂静,就来到森林之中。当时感到疲乏,很快睡着了。

  毒龙熟睡时,总是把身体缩小成一条蛇那样。毒龙身上的花纹五彩斑斓。不幸,被猎人发现了。

  猎人激动地说:“稀有的蛇皮!如果献给国王做衣服,一定会得到重赏。”他用木杖按住龙头,操刀剥皮。

  毒龙疼痛,醒了过来,它想:“我让此国天翻地覆也易如反掌,何况小小的猎人。但我今天守持斋戒,应当信受佛语,以戒为重,不应顾全自己的身体。”因此,他闭上眼睛、屏住呼吸,安然忍受,并对猎人生起了怜悯之心。

  很快皮被剥完了,龙的身体血肉淋漓,裸露在地,招来许多虫子爬在身上不断咬食。

  当时,天气炎热,毒龙疼痛难忍,想钻进水中求一条生路,又怕伤到虫子犯戒,最终还是强忍着不动。它想:“今天我以身肉布施小虫,滋养其身,来世我做佛时,一定以法饶益其法身。”愿毕,毒龙死去,生在忉利天。

  《贤愚经》中还有一则因缘:

  往昔安陀国有一位沙弥,在某天接近过午时,遵照师父的吩咐,到施主家去催斋饭。

  施主全家出门,只留下一个女儿看家。她看见沙弥时心生喜爱,欲火炽燃,就在沙弥面前做出种种娇媚姿态,强迫沙弥与她行淫。

  沙弥无法脱身,心想:“我以什么罪业竟然遭遇此等恶缘?今天我宁可舍命,也不毁坏三世诸佛所制的戒律。往昔比丘到淫女家中,宁可投入火坑死去,也不肯犯淫戒。又有比丘被强盗劫走,用草绑住身体,在风吹日晒、被虫啮咬之时,也不肯断草而去。又有比丘虽然看见鹅吞下珠宝,但在被主人痛打万分痛苦时,也不肯说出,这都是为了守戒的缘故。又有航船损坏时,下座比丘把逃生的木板让给上座比丘,自己被淹死在海中,也是为了守戒。难道只有他们是佛的弟子、能持净戒,而我不是佛的弟子、不能守持净戒吗?难道佛只是他们的导师,而不是我的导师吗?我已经遇到善知识,为什么还做恶法?我宁舍生命,也不能破戒,玷污佛法僧、父母师长。”

  转念又想:“这个女人淫心强。我如果逃走,她一定会到门外拉我、诽谤我。被街上的人看见了,有辱出家人的形象。看来,我要在此处舍弃生命。”

  在女人去关门时,沙弥拿起剃刀,双手合掌,向着拘尸那城佛涅槃的圣地发愿:“今天,我不舍佛法僧,不舍和尚阿阇黎,不舍珍贵戒律。为了持戒,我宁舍身命。但愿来世随生何处,都能出家学道,修持梵行,断惑成道。”愿毕,割颈而死。

  《贤愚经》云:“持戒之人,护持禁戒,宁舍身命不毁犯。何以故?戒为入道初基,尽漏之妙趣,涅槃安乐之平途。若持戒,计其功德,无量无边。”

  大恩上师说:“在文化大革命那样困难的时期,守戒修行时刻都会遇到命难,我们这些老比丘经过艰难险阻,最终能守护清净的戒体,现在你们持戒修行的环境这样好,为什么不珍惜宝贵的戒体呢?”

  【若不能尔,则应审思,我剃须发披坏色衣,空无所义。

  如果还做不到这样,就应当仔细思量:如果不守净戒,我剃除须发、披坏色衣,没有任何实义。

  【如《三摩地王经》云:“于佛圣教出家已,仍极现行诸恶业,于财谷起坚实想,贪诸乘具及象车,诸不殷重持学处,此等何故而薙头?”

  如《三摩地王经》所说:在佛的圣教中出家之后,仍然肆意现起种种恶业,对财产、食物生起坚固实有之想,贪著乘具、象、车等,不能殷重守持学处。这些人为什么剃发出家呢?

  巳四、如是不护戒,则不能解脱轮回

  【若欲逃出有为生死,趣解脱城,坏戒足者,非仅不能实行,反当流转生死,众苦逼恼。

  如果欲求逃出有为生死,往趣解脱城,那么对坏戒足者而言,不但不能实际前行,反而将流转生死,被三苦、八苦等无量众苦逼恼。

  【并及譬喻如《三摩地王经》云:“若人为诸盗贼逼,欲活命故而逃避,如其人足不能行,仍为贼执而摧坏。如是愚人毁净戒,而欲脱离诸有为[24],由…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