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舍家離惱縛,除惱離魔縛,心解行無染,不久證菩提。”
巳二、發出家心向寂靜處邁一步之功德
《難陀出家經》說:如果叁千大千世界的所有衆生,在一劫中布施兒女,所得功德,尚不及發出家心向寂靜地邁一步爲勝。
巳叁、無意之中結出家緣之利益
《優波羅花比丘尼本生經》記載:佛在世時,優波羅花比丘尼獲得六神通,證得聖果。她去貴人家時,常贊歎出家之法,勸貴夫人說:“姊妹們,你們可以出家。”
貴夫人說:“我們年輕,相貌又好,恐怕持戒很困難。”
比丘尼說:“破戒就破戒,只要出家。”
“破戒會墮地獄的。”
“墮地獄就墮。”
“入地獄要受罪苦,怎麼能墮?”
比丘尼解釋:“我記起前世曾做戲女,穿過種種衣服,說了很多绮語,有時也穿上比丘尼的衣服演戲。以此因緣,在迦葉佛出世時,我出家做了比丘尼。當時,仗自己出身高貴、相貌姣好,生起驕慢而墮入地獄,備受苦楚。報盡苦終,今世遇佛,隨佛出家,證得阿羅漢果。雖然破戒,但依仗出家因緣畢竟能證聖果。”
又有一事:佛住在祇桓精舍時,有一位醉酒的婆羅門來求出家。佛叫阿難給他剃發,穿著法衣。他酒醒後,驚恐萬分:我怎麼出家了!就趕緊逃走。
比丘們問佛:“爲什麼讓醉婆羅門出家?”
佛說:“無量劫來,他都不曾發心出家。今天因爲醉酒,暫時生起微弱之心,以此因緣,他未來將出家得道。”
永明禅師評論說:“乃至醉中剃發、戲裏披衣,一曏時間,當期道果,何況割慈舍愛,具足正因,成菩薩僧,福何邊際?(乃至醉酒時剃發,唱戲時披出家衣,短暫一刻,就種下了將來證果的因緣,何況真心割舍家親眷屬,具足出離正因,而成爲菩薩僧,此種福德豈有邊際?)”(《萬善同歸集》)
以上講述了出家一日、向寂靜處邁一步及無意中結出家緣的功德。既然微小短暫的善因,都能感得如此殊勝的妙果,那麼一心求解脫、求成佛、求利益衆生而長期出家勤修,功德當更不可思議。
巳四、總說出家功德
《寶積經》雲:“菩薩最勝利益,所謂出家。若樂出家者,則能攝取十種功德:一者不著諸欲;二者樂阿蘭若;叁者行佛所行;四者離凡夫行;五者不著妻子,及以財産;六者離惡道因;七者修善趣法;八者宿世善根皆不損減;九者恒爲諸天之所贊羨;十者一切鬼神恭敬守護。”
《宣說大種變經》雲:“大千界衆生,皆發趣菩提,假令盡一劫,男女以奉施。若人發道意,以信而出家,隨佛而修學,其福勝于彼。過去未來世,一切諸如來,無有不舍家,得成無上道。叁世一切佛,稱贊出家法,若樂供養佛,當依佛出家。”
《文殊問經》雲:“佛告文殊師利:一切諸功德,不與出家心等。何以故?住家者無量過患故,出家者無量功德故。住家有障礙,出家者無障礙;住家者行諸惡法,出家者離諸惡法;住家者是塵垢處,出家者除塵垢處;住家者溺欲淤泥,出家者出欲淤泥;住家者隨愚人法,出家者遠愚人法;住家者不得正命,出家者得其正命;住家者是憂悲惱處,出家者是歡喜處;住家者是結縛處,出家者是解脫處;住家者是傷害處,出家者非傷害處;住家者有貪利樂,出家者無貪利樂;住家者是愦鬧處,出家者是寂靜處;住家者是下賤處,出家者是高勝處;住家者爲煩惱所燒,出家者滅煩惱火;住家者常爲他人,出家者常爲自身;住家者以苦爲樂,出家者出離爲樂;住家者增長棘刺,出家者能滅棘刺;住家者成就小法,出家者成就大法;住家者無法用,出家者有法用;住家者爲叁乘毀訾,出家者爲叁乘稱歎;住家者不知足,出家者常知足;住家者魔王愛念,出家者令魔恐怖;住家者多放逸,出家者無放逸;住家者爲人仆使,出家者爲仆使主;住家者是黑暗處,出家者是光明處;住家者增長憍慢,出家者滅憍慢處;住家者少果報,出家者多果報;住家者多谄曲,出家者心質直;住家者常有憂苦,出家者常懷喜樂;住家者是欺诳法,出家者是真實法;住家者多散亂,出家者無散亂;住家者是流轉處,出家者非流轉處;住家者如毒藥,出家者如甘露;住家者失內思惟,出家者得內思惟;住家者無歸依處,出家者有歸依處;住家者多有嗔恚,出家者多行慈悲;住家者有重擔,出家者舍重擔;住家者有罪過,出家者無罪過;住家者流轉生死,出家者有其齊限;住家者以財物爲寶,出家者以功德爲寶;住家者隨流生死,出家者逆流生死;住家者是煩惱大海,出家者是大舟航;住家者爲纏所縛,出家者離于纏縛;住家者爲國王教誡,出家者爲佛法教誡;住家者伴侶易得,出家者伴侶難得;住家者傷害爲勝,出家者攝受爲勝;住家者增長煩惱,出家者出離煩惱;住家者如刺林,出家者出刺林。文殊師利,若我毀訾住家,贊歎出家,言滿虛空,說猶無盡。此謂住家過患,出家功德。”
又于經中記載:
有一天,阿難問佛:“出家有何功德?”
佛說:“如果你百年問我此事,我以無盡智慧,除飲食之外,百年爲你廣說,也說不盡此事的功德。此出家者常生天上人間爲王,常享人天安樂。如果有人在我沙門法中使人出家,成全他人出家因緣,此人將在生死中常受快樂。我滿百年宣說勸人出家的福德,猶不能說盡。”
若能按照以上所說,自心常常憶念出家功德、居家過患,已出家者能堅固道心,未出家者能安立或蘇醒妙善習氣。
《雜譬喻經》中有一則事例說:
以前,有對富豪兄弟,擁有無量資財,父母去世後,二人失去了依靠。兄弟倆志向不同,哥哥喜歡修道,弟弟喜歡經營世間家業。
見哥哥對家業不感興趣,弟弟不高興地說:“父母過世了,我們本應維持好家業,你反而舍棄家業去隨沙門聽經,沙門能給你吃穿享受嗎?現在家境變得貧困,被人恥笑,你這是敗廢家業。唯有繼承家業,才是孝順。”
哥哥說:“五戒十善、供養叁寶、以道化親,才是真正的孝。道與俗相反,道人所好的正是俗人所厭離的,俗人所珍愛的正是道人所舍棄的。智與愚不同,就像明和暗相違一樣。所以智者應該去暗趨明,以修道證得真如。你今天所喜歡的法實際上是苦惱的假相,你爲何不能醒悟這是苦呢?”
弟弟不信哥哥的話,生氣地扭過頭去。哥哥見他這樣,就說:“你貪著家事,以財富爲寶貴,我是歡喜經道,以智慧爲珍寶。我現在要出家皈命福田。我們暫時住在世間,就如飛動的塵埃一般,無常忽然降臨時,只有被罪業牽纏而去,所以我要出離危脆的世間,尋求真正安穩之地。”
于是,哥哥離家做了沙門,晝夜精進坐禅思惟,行爲如法,成就了道果。而弟弟貪執家業,整日忙忙碌碌,不曾爲法用心。死後轉成一頭肥壯的大牛,被商人買去運鹽。往返多次以後,牛已經過度勞累,疲乏無力,再也無法走動,匍伏在地上不起身。商人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才勉強搖著頭起來。
恰好此時哥哥在空中飛行,遠遠看見自己的弟弟,就對它說:“過去你是居住在田宅中,現在你在何處?是在畜牲道中做牛。”
哥哥以神通讓它知道宿命,牛認識後,流淚自責:因爲我不行善法,悭吝嫉妒,不信佛法、輕慢聖衆,又不聽從哥哥的勸告,內心抵觸,自以爲是,所以今天才墮落爲牛,如此辛苦,但後悔又有什麼用?
哥哥知道它心中非常哀傷,就對牛主人訴說這頭牛的來曆,商人隨即將牛奉送給他。哥哥把牛帶回寺廟後,讓它憶念叁寶,牛死後便升到忉利天。
商人們心想:我們追求財富而不布施,又不認識道義,死了恐怕也是這種後果。這樣覺悟後,就一起走出家門,舍棄妻子、珍寶,做了沙門。後來精進不懈,都成就了道果。
此公案顯示出人生兩條道路不同的結果。兄弟二人志向不同,人生的追求不同,即哥哥求法,弟弟求財。弟弟沒有認清苦樂,將非安樂執著成安樂。在他的心目中,認爲爲了追求財富而奔波才是人生的意義,哥哥舍棄家業,追隨沙門聽經學法毫無實義。這種顛倒認識正是惡業成熟的果報。相反,哥哥因爲認識到法具有真正的大義而認爲:能夠行持五戒十善供養叁寶,以佛法教化有情,這是真正的盡孝。
在對功德和過患的認識上,二人差別很大。哥哥知道家和法相違,不能兩全,所以說:“修行人喜歡的,是世間人厭離的;世間人執著的,是修行人所厭離的。”因此,真正的智者在辨明苦樂、真假之後,會斷然去除黑暗、趨往光明。一般人執著身體、財富、豪宅、轎車、衣食,以財富爲樂,但這其實是小利。智者是尋求佛法,以智慧作爲珍寶,因此需要出家。
正因認識上有差別,導致行爲也是差別極大。
哥哥真正看清了出家功德和在家過患,因此出家之後,日夜精進坐禅思惟,身口意都力求相應正法。他以人身行道,攝取真實的功德財富,最終成就了聖果,是真正的智者。所以,在獲得暇滿人身時,應將精力投注于了脫生死。
弟弟既然將家業執爲殊勝,自然會舍棄出世間的道。因顛倒的認識,導致他全身心執著家業,不但沒有以人身攝取心要,反而以人身作爲造罪業的利器。我們可以想象,他從早到晚,是怎麼一心顧著家業,根本沒有時間修習正法,而且,爲了私利,要說很多妄語,做很多損人利己的事,造許多罪業,後果是墮落成旁生。
由此讓我們想到滾巴瓦尊者所說:“現是從畜分出之時。”弟弟利用人身所追求的,只是現世的受用,並沒有超勝畜牲之處。結果也是恰如其因,墮落成一頭牛,身心毫無自在,每天要受役使、負重的痛苦,連稍微喘息的機會也沒有。因此,以悭貪會墮入如此不自在的險處。貪圖眼前一點小樂,卻導致生生世世的無量大苦,五欲確實是利小害大。
由此分析便知,出家和在家是兩種見、兩種發心、兩種行爲、兩種果報,但遺憾的是:明明白…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