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7)▪P6

  ..续本文上一页

  居家之人,富者有守护财富的辛苦劳累,贫者有谋生追求的众苦艰辛,人们对本非安乐之法愚执为乐,应知这是恶业成熟的果相。

  前辈上师们说:如果耽著本非安乐的在家生活,那就像猪犬喜食粪便,唯是前世恶业成熟的果相。意即,猪犬喜欢吃粪,执秽物为美食,吃起来不知满足,这唯一是由前世恶业力成熟,而致使心识错乱,不由自主地颠倒执著。同样的道理,世间的五欲六尘,虽有少许小乐,但并非真实之乐,人们却把这种并非安乐、后患无穷的苦法,愚执为真实的安乐。之所以产生这一颠倒,实是前世恶业力成熟所致。

  《本生论》记载:世尊有一世做菩萨时,生在一富有家庭,成为众生依仰的怙主。那时候,他认识到居家的种种过患,而且父母也相继去世,因此对家生起了猛利厌离。他把家中的财物和无数珍宝全部施舍之后,就独自走出家门,来到幽静的森林中出家修行。

  期间,他父亲一位亲友来看望他,说:“你现在形如乞丐,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很不合理。你还是在家修行吧!”当时,亲友说得很恳切。菩萨就对他讲述了以下的居家过患。

  【《本生论》云:“于同牢狱家,永莫思为乐。”

  《本生论》说:对于如牢狱一般的家,永远不要认为有真实安乐。

  【“或富或贫乏,居家为大病。一因守烦恼,二追求艰辛,或富或贫乏,悉皆无安乐。于此愚欢喜,即恶果成熟。”

  不论富有或贫乏,居家都是大病。富者因守财而烦恼,穷人也因求财而艰辛,因此不论贫富都无安乐。对这样的居家生活心生欢喜,即是恶业果报成熟之相。

  以下说明出家所为。

  【是故执持众多资具,求无喜足,非出家事,若不尔者,居家无别。

  因此,执持众多享受资具,贪得无厌地一再追求,并非出家所为。如果不能做到少欲知足、勤修道业,则与在家无异。

  辰三、了知居家相违正法之后,发愿出家

  【又居家者与法相违,故居家中难修正法。

  再者,居家与正法相违故,居处家中难修正法。“与法相违”是在家难修正法的原因。

  【即前论云:“若作居家业,不能不妄语,于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罚。”

  这也即是《本生论》所说:如果作在家事业,为谋求自利,就不能不说妄语。因为职业关系,对犯罪者也不得不施行惩罚。

  这是以身语为例说明在家谋生会造下许多罪业。

  【“行法失家业,顾家法岂成。”

  “法”,代表出世道业;“家”,代表世间事业。法与家岂能双全?要成办一者,就必须抛弃另一者。一心修法,便会失去家业;一心顾家,又岂能修成圣法?

  《宣说大种变经》云:“依止世间五妙欲,以及贪著于子女,依于应呵居家者,定然不得正觉果。任何居家之有情,能得无上胜菩提,昔无一佛能如是,当来成佛无是处。”颂文说得斩钉截铁,不容含糊。佛说:内心依止世间五欲,贪著子女,心完全放在这些本应呵责的居家生活上,决定不能证得正觉果位。任何在家有情能获得无上菩提,过去无一先例,未来也不可能。

  【“法业极寂静,家事猛暴成。”

  法业是极为寂静的,家事则是在粗猛急暴中成办。

  寂静与猛暴是相反的状态。可反观自心:诵经、说法、思惟、修心等时,是怎样的状态?是否内心明静,贪嗔减弱;追求名利、异性时,又是怎样的状态?是否内心狂乱,贪嗔猛增。因此,心系于法,获得寂静;心缘家事,渐成粗猛。

  可以从意乐、行为、结果等多方面进行观察。法是离欲的体性,出家之后,听闻法、受行法、思惟法、依止法、供养法,如是修习法业,调伏烦恼,因此极为寂静,必证涅槃;在家追求名利财色,恒时不离贪染、妄执,不论成功、失败,都唯一增长烦恼,因此粗猛迷乱,必定流转生死。

  再者,出家后心缘于法,远离损害他人的意乐及行为,因此寂静;在家营生,为求私利,与人竞争,意乐和行为下劣,岂有寂静?

  【“故有违法过,自爱谁住家。”

  因此,居家有诸多相违圣法的过患,自爱者谁爱住在烦恼之家?只有愚人甘于陷溺,不思出离。

  【又云:“骄慢痴蛇窟,坏寂静喜乐。”

  又说:呆在这充满骄慢、愚痴等烦恼毒蛇的蛇窟中,只会毁坏寂静喜乐。

  在家耽著五欲,拥有财富、名声时,就生起骄慢。又在内心贪著五欲时,只见五欲功德,不见过患,由此增长愚痴。

  【“家多猛苦依,如窟谁能住。”

  家是众多猛苦的所依,犹如蛇窟(无尽诸苦之源),了知过患者谁能安住呢?安住其中极不应理。

  【应数思惟如是等类在家过患,发愿出家。

  应当数数思惟诸如此类的在家过患,从内心深处发愿出家。

  《郁伽长者经》说:“在家之人,多诸烦恼,父母妻子,恩爱所系。常思财色,贪求无厌,得时守护,多诸忧虑。流转六趣,远离佛法。当作怨家恶知识想,应厌家垢,生出家心。无有在家修习无上菩提之道,皆因出家得无上道。”

  辰四、出家之功德分四:一、一日出家之功德 二、发出家心向寂静处迈一步之功德 三、无意之中结出家缘之利益 四、总说出家功德

  继思惟在家过患之后,再思惟出家功德,从正反两方面思惟,有很明显的转心效果。此处转心的方法是由思惟过患引发厌离心,又由思惟功德引发欣求心,一推一拉地引着心趣入正道。

  巳一、一日出家之功德分二:一、以公案说明 二、引教证说明

  午一、以公案说明

  《出家功德经》记载:有一天,佛和阿难来到毗舍离城乞食。有位王子正与众采女在高楼上游戏。

  佛陀听了听音乐声,对阿难说:“王子再过七日就会死亡。若不出家,则堕地狱。”

  阿难就去劝导王子出家。王子接受了劝告。他在前六天当中尽情地享受。第七天来到佛前请求出家,一日一夜受持净戒。以此因缘,他死后升到四天王天,成为北天王毗沙门的儿子,与采女共享欲乐;五百岁的天寿穷尽后,又转生为忉利天帝释的儿子,寿命一千岁;之后转为夜摩天王子,寿命二千岁;又转生为兜率天王子,寿命四千岁;又转生为化乐天王子,寿命八千岁;又转生为他化自在天王子,寿命一万六千岁。如此七次往返于六欲天。最后转生人间,生于富家,财富应有尽有。到他老年,生起了厌世心,出家修道,成就辟支佛果,度化了无数人天。

  七返六欲天的时间非常漫长,汇集在此期间所享受的一切诸天福报,可以说一日出家的利益是:满二十劫不堕恶道,常生天上受福自然,又可种下证果之因。可见出家功德无量无边,无以譬喻。

  经中说:假使有充满四天下的阿罗汉,有人在百年当中,尽心供养彼等衣食、卧具、汤药,从无缺少,乃至阿罗汉涅槃后,又分别为彼等各自建塔,以花香璎珞等种种供品供养,如此所获的功德尚不及有人为求涅槃一日一夜出家持戒的功德。

  因此,出家之法极为珍贵,切勿为了少许财色,贪著世俗、流浪生死,苦了自己生生世世。

  《杂宝藏经》中有这样一则事例:

  往昔,卢留城有位优陀羡王,通达诸多事理。他的夫人名为有相,端正无比,又具德行,深得国王的爱敬。

  当时国家的法规规定国王不能自己弹琴。有一天,有相陪伴国王在内宫里游戏。她仗着国王的宠爱让国王弹琴,自己伴舞。

  她的手才一挥起,精通相术的国王已经发现她死相现前,活不过七日,就把琴放置一边,长声哀叹。

  有相问国王为何哀叹。国王首先不肯回答,后来在多次请求后,只好如实地告诉她。

  有相听了万分恐惧,对国王说:“我听说以信心出家一日就能升天。我很想出家,求您开许。”

  国王对她爱恋深重,放舍不下,就说:“这样吧,到第六天允许你出家。”

  第六天,国王又对她说:“你答应我,升天后一定回来看我,我就开许你。”

  有相发誓之后,得到许可,出家受戒。当天,她饮用石蜜浆,腹中绞结,第七天早晨就去世了。由持戒善因升到天界。

  天人都知道自己的宿命。有相生天之后,按照前世的承诺回到人间来见国王。当时他的身光照亮了整座王宫。

  国王问:“你是谁?”

  天人说:“我是你的前妻有相。”

  国王高兴地请他入座。

  天人说:“我现在看大王觉得肮脏难以接近,只因先前有誓,才来看望大王。”

  国王听后顿生觉悟,感叹道:“夫人出家一日就升为天人,神志高远,令我自惭下贱,我为何不出家呢?听说天人的一片指甲就等于南赡部洲全部大地的价值,我的国家又何足为贵呢?”于是让位给太子,出家修道,证得阿罗汉果。

  国王的福报本来比夫人大,为什么事隔一日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竟在夫人面前自惭形秽?《大智度论》说得好:“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鹤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深。”(孔雀虽然有五彩斑斓的翎羽严饰其身,却不如鸿鹤能在高高的天空中翱翔;在家白衣虽有富贵之力,却不如出家功德宏深。)有相夫人凭着出家受戒的功德力,已经变成在天高飞的鸿鹤,优陀羡王只有抬头仰望着他。

  午二、引教证说明

  《本缘经》云:“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

  《僧祇律》云:“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离三百六十三万六千岁三涂[9]苦。”

  《大宝积经》云:“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彼则近菩提,摧破魔军众,出家不放逸,白法恒增长,不坏众善根,远离诸烦恼,舍于家业累,顺道圣所赞…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