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7)▪P6

  ..續本文上一頁

  居家之人,富者有守護財富的辛苦勞累,貧者有謀生追求的衆苦艱辛,人們對本非安樂之法愚執爲樂,應知這是惡業成熟的果相。

  前輩上師們說:如果耽著本非安樂的在家生活,那就像豬犬喜食糞便,唯是前世惡業成熟的果相。意即,豬犬喜歡吃糞,執穢物爲美食,吃起來不知滿足,這唯一是由前世惡業力成熟,而致使心識錯亂,不由自主地顛倒執著。同樣的道理,世間的五欲六塵,雖有少許小樂,但並非真實之樂,人們卻把這種並非安樂、後患無窮的苦法,愚執爲真實的安樂。之所以産生這一顛倒,實是前世惡業力成熟所致。

  《本生論》記載:世尊有一世做菩薩時,生在一富有家庭,成爲衆生依仰的怙主。那時候,他認識到居家的種種過患,而且父母也相繼去世,因此對家生起了猛利厭離。他把家中的財物和無數珍寶全部施舍之後,就獨自走出家門,來到幽靜的森林中出家修行。

  期間,他父親一位親友來看望他,說:“你現在形如乞丐,過著缺衣少食的生活,很不合理。你還是在家修行吧!”當時,親友說得很懇切。菩薩就對他講述了以下的居家過患。

  【《本生論》雲:“于同牢獄家,永莫思爲樂。”

  《本生論》說:對于如牢獄一般的家,永遠不要認爲有真實安樂。

  【“或富或貧乏,居家爲大病。一因守煩惱,二追求艱辛,或富或貧乏,悉皆無安樂。于此愚歡喜,即惡果成熟。”

  不論富有或貧乏,居家都是大病。富者因守財而煩惱,窮人也因求財而艱辛,因此不論貧富都無安樂。對這樣的居家生活心生歡喜,即是惡業果報成熟之相。

  以下說明出家所爲。

  【是故執持衆多資具,求無喜足,非出家事,若不爾者,居家無別。

  因此,執持衆多享受資具,貪得無厭地一再追求,並非出家所爲。如果不能做到少欲知足、勤修道業,則與在家無異。

  辰叁、了知居家相違正法之後,發願出家

  【又居家者與法相違,故居家中難修正法。

  再者,居家與正法相違故,居處家中難修正法。“與法相違”是在家難修正法的原因。

  【即前論雲:“若作居家業,不能不妄語,于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罰。”

  這也即是《本生論》所說:如果作在家事業,爲謀求自利,就不能不說妄語。因爲職業關系,對犯罪者也不得不施行懲罰。

  這是以身語爲例說明在家謀生會造下許多罪業。

  【“行法失家業,顧家法豈成。”

  “法”,代表出世道業;“家”,代表世間事業。法與家豈能雙全?要成辦一者,就必須抛棄另一者。一心修法,便會失去家業;一心顧家,又豈能修成聖法?

  《宣說大種變經》雲:“依止世間五妙欲,以及貪著于子女,依于應呵居家者,定然不得正覺果。任何居家之有情,能得無上勝菩提,昔無一佛能如是,當來成佛無是處。”頌文說得斬釘截鐵,不容含糊。佛說:內心依止世間五欲,貪著子女,心完全放在這些本應呵責的居家生活上,決定不能證得正覺果位。任何在家有情能獲得無上菩提,過去無一先例,未來也不可能。

  【“法業極寂靜,家事猛暴成。”

  法業是極爲寂靜的,家事則是在粗猛急暴中成辦。

  寂靜與猛暴是相反的狀態。可反觀自心:誦經、說法、思惟、修心等時,是怎樣的狀態?是否內心明靜,貪嗔減弱;追求名利、異性時,又是怎樣的狀態?是否內心狂亂,貪嗔猛增。因此,心系于法,獲得寂靜;心緣家事,漸成粗猛。

  可以從意樂、行爲、結果等多方面進行觀察。法是離欲的體性,出家之後,聽聞法、受行法、思惟法、依止法、供養法,如是修習法業,調伏煩惱,因此極爲寂靜,必證涅槃;在家追求名利財色,恒時不離貪染、妄執,不論成功、失敗,都唯一增長煩惱,因此粗猛迷亂,必定流轉生死。

  再者,出家後心緣于法,遠離損害他人的意樂及行爲,因此寂靜;在家營生,爲求私利,與人競爭,意樂和行爲下劣,豈有寂靜?

  【“故有違法過,自愛誰住家。”

  因此,居家有諸多相違聖法的過患,自愛者誰愛住在煩惱之家?只有愚人甘于陷溺,不思出離。

  【又雲:“驕慢癡蛇窟,壞寂靜喜樂。”

  又說:呆在這充滿驕慢、愚癡等煩惱毒蛇的蛇窟中,只會毀壞寂靜喜樂。

  在家耽著五欲,擁有財富、名聲時,就生起驕慢。又在內心貪著五欲時,只見五欲功德,不見過患,由此增長愚癡。

  【“家多猛苦依,如窟誰能住。”

  家是衆多猛苦的所依,猶如蛇窟(無盡諸苦之源),了知過患者誰能安住呢?安住其中極不應理。

  【應數思惟如是等類在家過患,發願出家。

  應當數數思惟諸如此類的在家過患,從內心深處發願出家。

  《郁伽長者經》說:“在家之人,多諸煩惱,父母妻子,恩愛所系。常思財色,貪求無厭,得時守護,多諸憂慮。流轉六趣,遠離佛法。當作怨家惡知識想,應厭家垢,生出家心。無有在家修習無上菩提之道,皆因出家得無上道。”

  辰四、出家之功德分四:一、一日出家之功德 二、發出家心向寂靜處邁一步之功德 叁、無意之中結出家緣之利益 四、總說出家功德

  繼思惟在家過患之後,再思惟出家功德,從正反兩方面思惟,有很明顯的轉心效果。此處轉心的方法是由思惟過患引發厭離心,又由思惟功德引發欣求心,一推一拉地引著心趣入正道。

  巳一、一日出家之功德分二:一、以公案說明 二、引教證說明

  午一、以公案說明

  《出家功德經》記載:有一天,佛和阿難來到毗舍離城乞食。有位王子正與衆采女在高樓上遊戲。

  佛陀聽了聽音樂聲,對阿難說:“王子再過七日就會死亡。若不出家,則墮地獄。”

  阿難就去勸導王子出家。王子接受了勸告。他在前六天當中盡情地享受。第七天來到佛前請求出家,一日一夜受持淨戒。以此因緣,他死後升到四天王天,成爲北天王毗沙門的兒子,與采女共享欲樂;五百歲的天壽窮盡後,又轉生爲忉利天帝釋的兒子,壽命一千歲;之後轉爲夜摩天王子,壽命二千歲;又轉生爲兜率天王子,壽命四千歲;又轉生爲化樂天王子,壽命八千歲;又轉生爲他化自在天王子,壽命一萬六千歲。如此七次往返于六欲天。最後轉生人間,生于富家,財富應有盡有。到他老年,生起了厭世心,出家修道,成就辟支佛果,度化了無數人天。

  七返六欲天的時間非常漫長,彙集在此期間所享受的一切諸天福報,可以說一日出家的利益是:滿二十劫不墮惡道,常生天上受福自然,又可種下證果之因。可見出家功德無量無邊,無以譬喻。

  經中說:假使有充滿四天下的阿羅漢,有人在百年當中,盡心供養彼等衣食、臥具、湯藥,從無缺少,乃至阿羅漢涅槃後,又分別爲彼等各自建塔,以花香璎珞等種種供品供養,如此所獲的功德尚不及有人爲求涅槃一日一夜出家持戒的功德。

  因此,出家之法極爲珍貴,切勿爲了少許財色,貪著世俗、流浪生死,苦了自己生生世世。

  《雜寶藏經》中有這樣一則事例:

  往昔,盧留城有位優陀羨王,通達諸多事理。他的夫人名爲有相,端正無比,又具德行,深得國王的愛敬。

  當時國家的法規規定國王不能自己彈琴。有一天,有相陪伴國王在內宮裏遊戲。她仗著國王的寵愛讓國王彈琴,自己伴舞。

  她的手才一揮起,精通相術的國王已經發現她死相現前,活不過七日,就把琴放置一邊,長聲哀歎。

  有相問國王爲何哀歎。國王首先不肯回答,後來在多次請求後,只好如實地告訴她。

  有相聽了萬分恐懼,對國王說:“我聽說以信心出家一日就能升天。我很想出家,求您開許。”

  國王對她愛戀深重,放舍不下,就說:“這樣吧,到第六天允許你出家。”

  第六天,國王又對她說:“你答應我,升天後一定回來看我,我就開許你。”

  有相發誓之後,得到許可,出家受戒。當天,她飲用石蜜漿,腹中絞結,第七天早晨就去世了。由持戒善因升到天界。

  天人都知道自己的宿命。有相生天之後,按照前世的承諾回到人間來見國王。當時他的身光照亮了整座王宮。

  國王問:“你是誰?”

  天人說:“我是你的前妻有相。”

  國王高興地請他入座。

  天人說:“我現在看大王覺得肮髒難以接近,只因先前有誓,才來看望大王。”

  國王聽後頓生覺悟,感歎道:“夫人出家一日就升爲天人,神志高遠,令我自慚下賤,我爲何不出家呢?聽說天人的一片指甲就等于南贍部洲全部大地的價值,我的國家又何足爲貴呢?”于是讓位給太子,出家修道,證得阿羅漢果。

  國王的福報本來比夫人大,爲什麼事隔一日就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竟在夫人面前自慚形穢?《大智度論》說得好:“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鶴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深。”(孔雀雖然有五彩斑斓的翎羽嚴飾其身,卻不如鴻鶴能在高高的天空中翺翔;在家白衣雖有富貴之力,卻不如出家功德宏深。)有相夫人憑著出家受戒的功德力,已經變成在天高飛的鴻鶴,優陀羨王只有擡頭仰望著他。

  午二、引教證說明

  《本緣經》雲:“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墮叁惡道。”

  《僧祇律》雲:“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離叁百六十叁萬六千歲叁塗[9]苦。”

  《大寶積經》雲:“設滿恒沙界,珍寶供養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彼則近菩提,摧破魔軍衆,出家不放逸,白法恒增長,不壞衆善根,遠離諸煩惱,舍于家業累,順道聖所贊…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