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A>辰一、觀待調心次第決定數目
【初觀待調心次第數決定者:謂散亂心者令不散亂,是須戒學;心未定者爲令得定,謂叁摩地,或名心學;心未解脫爲令解脫,是謂慧學。】
觀待調心次第決定叁學數目:心散亂令不散亂,須依戒學;心不安定令得安定,稱爲叁摩地學或心學;心未解脫令得解脫,稱爲慧學。
【由此叁學,諸瑜伽師[19]一切所作,皆得究竟。】
由這戒定慧叁學,修行者的一切修法都能獲得究竟。換言之,叁學是完成一切佛法所作的必須之道;不具叁學,則無緣成就任何佛法。
戒定慧叁學是內道獨有的學處,非外教所具,因此又稱增上叁學。
辰二、觀待叁學得果決定數目
【觀待得果數決定者:謂不毀戒果,是爲欲界二種善趣,毀犯之果,是諸惡趣;心學之果,謂得上界二種善趣;慧學之果,即是解脫。】
觀待得果而決定數目:持戒之果是欲界人天二種善趣,毀戒之果爲叁惡趣;心學之果是上界色、無色界二種善趣;慧學之果,即是解脫。
【總其所生,謂增上生及決定勝。初有上下二界善趣,故能生法亦有二種。】
總的所生妙果只有增上生與決定勝兩類,前者又分爲上界及欲界二種善趣。由于所生的妙果總共有叁種,便能決定能生之道有叁種,即決定勝的能生之道——慧學,增上生二種善趣的能生之道——戒學及定學。這是按照大小乘共同的觀點而宣說的。
【此二即是《本地分》說。】
以上觀待調心次第及觀待得果而決定數目的道理,出自《瑜伽師地論·本地分》。
辰叁、觀待所斷決定數目
【又諸先覺,待所斷惑亦許叁種,謂破壞煩惱,伏其現行,盡斷種子,故有叁學。】
再者,噶當派諸先覺觀待所斷煩惱也承許爲叁種:破壞煩惱,是戒的作用;製伏煩惱現行,是定的作用;斷除煩惱種子,是慧的作用。由此決定有戒定慧叁種學處。
卯二、叁學次第決定
【次第決定者,《本地分》中引《梵問經》顯此義雲:“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後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
叁學次第決定:《本地分》中引《梵問經》而顯示此義說:最初,戒律根本極爲堅固;其次,愛樂內心寂靜;此後,相應無我聖見,舍棄執我惡見。
【此中屍羅是爲根本,余二學處從此生故;次依屍羅能得第二心樂靜定;心得定者見如實故,能得第叁成就聖見、遠離惡見。】
叁學中,以屍羅(戒)爲根本,因爲定慧二學都是從屍羅生起;其次,依于屍羅能獲得第二者——內心愛樂寂靜的禅定;此後,由心得定,依于定心如實觀見無我,能獲得第叁——成就聖見、遠離惡見。
“成就聖見”:生起無我正見;“遠離惡見”:遠離人我見與法我見。
卯叁、叁學自性分二:一、教證 二、說教證義
辰一、教證
【叁學自性者,如《梵問經》雲:“應圓滿六支,四樂住成就,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
叁學的自性:如《梵問經》所說:應當圓滿戒學六支,獲得四種樂住成就,智慧恒時清淨了達四谛各自的四種行相。
辰二、說教證義分叁:一、戒學自性 二、定學自性 叁、慧學自性
巳一、戒學自性
【此中戒學,圓滿六支。】
圓滿戒學六支爲:一、具淨屍羅;二、守護別解脫律儀;叁、軌則圓滿;四、所行圓滿;五、于諸小罪見大怖畏;六、受學學處。
【具淨屍羅,守護別解脫律儀,此二顯示解脫出離屍羅清淨。】
由具淨屍羅、守護別解脫律儀二支顯示解脫出離屍羅清淨。
“具淨屍羅”:取受戒律學處之後,身語方面業際無有顛倒失壞,及無過失。《瑜伽師地論》雲:“雲何名爲安住具戒,謂于所受學所有學處,不虧身業,不虧語業,無缺無穿,如是名爲安住具戒。”
“守護別解脫律儀”:在七衆所受別解脫律儀中,此處主要指守護比丘戒。《瑜伽師地論》雲:“雲何名爲善能守護別解脫律儀,謂能守護七衆所受別解脫律儀。即此律儀,衆差別故,成多律儀。今此義中,唯依比丘律儀處說,善能守護別解脫律儀。”
【軌則所行俱圓滿者,此二顯示無所譏毀屍羅清淨。】
由軌則圓滿、所行圓滿二支顯示無所譏毀而屍羅清淨。
“無所譏毀”:不爲世間譏毀、不被善士呵責。
“軌則圓滿”:《瑜伽師地論》雲:“雲何名爲軌則圓滿,謂如有一,或于威儀路,或于所作事,或于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毗奈耶,不越毗奈耶。”
于威儀路成就軌則:于所應行,依此而行,由如是而行,不爲世間譏毀,不爲善士等呵責;于所住、所坐、所臥亦複如是,稱爲于威儀路成就軌則。
于所作事成就軌則:“所作事”,即衣服、大小便、用水、漱口的楊枝、入城乞食、受用事、缽盂、安置、洗腳、敷設臥具等事。對于此等所作之事,按照所應作者,如是而作,由如是而作,不爲世間譏毀,不爲善士等呵責,稱爲于所作事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違越世間;隨順毗奈耶,不違越毗奈耶。
于諸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比如,對正法受持讀誦;對尊長修和敬業,參見承事;對病人起慈悲心,認真服侍;對如法宣白加行;對正法請問聽受,心無懈怠懶惰;對具慧同梵行者,盡己之力修習恭敬承事;對他人善行,常常精勤贊歎、鼓勵;常常樂意爲人宣說正法;入于靜室,結跏趺坐,系念思惟,諸如此類及其余無量所修善法,稱爲善品加行。對于此等加行,按照所應作者,如是而作,由如是而作,不爲世間譏毀,不爲善士等呵責,稱爲于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違越世間;隨順毗奈耶,不違越毗奈耶。
具足上述行相軌則差別,稱爲軌則圓滿。
“所行圓滿”:能夠遠離比丘五種非所行處[20],而且對無罪行處了知時間而行,稱爲所行圓滿。
【于諸小罪見大怖畏者,顯無穿缺屍羅清淨。】
由“于諸小罪見大怖畏”一支顯示無穿缺屍羅清淨。
“于微小罪見大怖畏”:現行毀犯學處,稱爲“罪”;毀犯之後,稍用功力便能還淨,稱爲“微小”。如何于彼見大怖畏呢?即應, 觀想:我不應以此毀犯因緣,而不得預流果、上學果、阿羅漢;我不應由此而接近、前往惡趣,或者由此而爲自呵責,爲大師、諸天、具慧同梵行者以法呵責;我不應由此而惡名流布。總之,對于由毀犯因緣能生現世及未來種種苦果,見大怖畏。由此,對小學處及隨小學處,縱遇命難,也不故意違犯。如果某時某處忘失正念而有違犯,也立即如法發露而還淨,稱爲“于微小罪見大怖畏”。
“顯示無穿缺的屍羅清淨”,即微小罪也無染汙。
【受學學處者,顯無顛倒屍羅清淨。】
由“受學學處”一支顯示無顛倒屍羅清淨。
“受學學處”:在最初受取具足戒時,從戒師處聽聞了少分學處體性,又從親教軌範師處聽到其余別解脫經。自己立誓修學所有二百五十叁條比丘學處。又隨從其他常作討論、交往、關系好的人,聽聞學處。又在半月誦戒常念別解脫經時,聽聞所學學處,自己誓欲修學一切。由受學一切學處,稱爲“獲得別解脫律儀”。
此後,學處方面已善巧者,能不違犯;如有違犯,隨即如法忏悔;如果有學處還沒有善巧,還沒有了解,由于先前誓願受持的緣故,能夠在現在求受善巧,有欲樂尋求了解,向親教師或軌範師請問前面所說的學處。在已得善巧和了解後,遵循所傳授的教誨不增不減地受學,能無顛倒地受學尊重和似尊所說學處的文字及意義,稱爲“受學學處”。
巳二、定學自性
【四心住者,謂四靜慮。此于現法安樂住故,名樂成就,是爲心學。】
“四心住”,即四靜慮或四禅。這是現前安樂而住的緣故,稱爲樂成就,是爲心學。
《瑜伽師地論》雲:“(靜慮)或名樂住,謂于此中,受極樂故。所以者何,依諸靜慮,領受喜樂、安樂、舍樂、身心樂故。又得定者,于諸靜慮數數入出,領受現法安樂住故。由此定中現前領受現法樂住,從是起已,作如是言,我已領受如是樂住。”
巳叁、慧學自性
【四謂四谛。各四行者,謂苦中無常苦空無我,集中因集生緣,滅中滅靜妙離,道中道如行出。達此十六有十六相,是爲慧學。】
上面所引《梵問經》雲:“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四”,指苦集滅道四谛;“各四行”,即每一谛各有四種行相,苦有無常、苦、空、無我四相,集有因、集、生、緣四相,滅有滅、靜、妙、離四相,道有道、如、行、出四相。了達四谛有這十六種行相,即是慧學。
“慧學”即修所成慧。對于無常等十六行相有了達深淺的緣故,分爲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諸位,修至無學道時,慧學即是如所有智與盡所有智。
卯四、將于下文宣說定慧二學
【若導尋常中士道者,此應廣釋于叁學中引導之理,然非如是,故修止觀心慧二學,于上士時茲當廣釋,今不繁述。】
如果是宣說引導尋常中士的正道,此處應詳細解釋在戒、定、慧叁學中引導的道理。然而,在此共中士道的修心次第中,僅僅著重講述導入上士道的方面,因此修習止觀的心…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