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之一,是不忍衆生長劫漂流生死,受無盡苦難。《往生論注》雲:“佛本所以起此莊嚴清淨功德者,見叁界,是虛僞相,是輪轉相,是無窮相。如尺蠖循環,如蠶繭自縛。哀哉衆生,顛倒不淨。欲置衆生于不虛僞處,于不輪轉處,于不無窮處,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是故起此清淨莊嚴功德也。”意即,佛所以建立淨土莊嚴清淨功德,是源于大慈悲心。佛見叁界是以惑業力妄現的虛僞相,是隨惑業力上下而轉的輪轉相,是以惑業力結生相續的無窮相。衆生如屈伸蟲,不斷循環;如春蠶,作繭自縛。由于觀見衆生顛倒不淨,就發願把衆生安置在不虛僞處、不輪轉處、不無窮處,能獲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由此依願起行,累劫勤修,建立起西方淨土清淨莊嚴功德。
我們了知此事後,應當深深感戴佛爲我等苦惱衆生建立極樂淨土的大悲弘願,由此,一心皈投彌陀願海,盡此一報身,解脫曠劫生死。
醜二、由思惟集谛,激發往生願力
末法時代,外環境染緣熾盛,處處是引誘人生貪嗔癡的境界;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常爲惡友牽纏,受其汙染;自身煩惱惡習深重,遇境便起非理作意,貪嗔湧沸。遇可意境就生貪欲;遇不可意境便起嗔恚;一般情形也不離愚癡。觀察這些方面就知道,末世凡夫日日夜夜都系縛在大大小小的煩惱中,由這些煩惱造集無數有漏業,足以在六道中受生無數次。或者,按照十二緣起觀察,我等凡夫過去已經爲無數條生死緣起鏈完成了前叁個緣起支(無明、行、因位識),乃至沒有息滅煩惱之間,就會以煩惱滋潤業習,由此將隨所造之業受生無數生死。由此可知,解脫生死必須依賴斷煩惱,而斷煩惱談何容易,自身福淺障深,壽命短暫,道力微劣,因此在短短一生中斷盡煩惱,殊非易事。而不斷煩惱,就勢必隨業受生叁界,輪轉不已。
如果能修持淨土這一易行道,人人都有希望帶業往生,一生便橫超生死;而且往生之後,只進不退,畢竟成佛。《法華經》雲:“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于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衆,圍繞住處。生蓮花中,寶座之上。不複爲貪欲所惱,亦複不爲嗔恚愚癡所惱,亦複不爲驕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以這段佛語爲證,往生之後,必定不爲貪、嗔、癡、慢、嫉五毒惱亂,能證無生法忍,超出生死。換言之,一生西方,花開見佛,面見阿彌陀佛,與不退菩薩爲伴侶,時時聽聞妙法;受用自然,不必爲生活操勞;又沒有壽短之苦,在諸佛護念之下,遠離魔事。因此,極樂國中純是清淨境緣,時時增益道心,永不現行煩惱。這樣壽命無量、精進不退、順緣具足,必定速疾成佛。
由上述比較認識了娑婆、極樂二土苦樂差別之後,就應當舍離娑婆,求生淨土。
《念佛直指》中說:農民爲了一年免受饑寒之苦,尚且甘願日夜勞作,常年心不疲厭。何況求生淨土,一念精勤便能超越曆劫生死之苦,何止一年饑寒;便能獲得九品極樂安泰,何止一年溫飽。……譬如,此是黃金,彼是石塊,連叁尺小兒也會棄石塊取黃金,原因就是認得貴賤。同樣道理,認識到娑婆是極苦,西方是極樂,娑婆是生死沈溺,西方是自在解脫,就必定舍棄此惡濁世界,求生清淨佛國。……平常見到糞便,就捂住鼻子而走;見到好衣,就開顔歡笑,想盡快獲得。對于暫時幻化的好壞境界,尚且心不能忍,何況對長劫極樂與極苦的二種去處,爲什麼不生起欣厭呢?應生欣厭。
中士道•解脫正道
癸五、抉擇能趣解脫道性者分二:一、連結 二、真實抉擇道的體性
【第四抉擇能趣解脫道性者。】
第四、抉擇堪能趣入解脫的正道的體性。
子一、連結分四:一、于輪回苦須生厭離之理 二、怖畏今後仍須輪回而應精勤摧滅 叁、唯有出離心尚不足,必須摧壞輪回之因——煩惱 四、珍愛摧壞煩惱的無謬圓滿之道
醜一、于輪回苦須生厭離之理
【如室利勝逝友雲:“沈溺叁有流,苦海無邊底,喜掉無厭畏,何物在我心?”】
印度班智達室利勝逝友在《寄月王書》中說:沈溺在無邊、無底的叁有苦流中,卻仍然歡喜、放逸,無厭、無懼,是何物在我的心中作祟?
“無邊”,指苦漫長、廣大:時間上,往前追溯見不到苦的初始,往後觀察見不到苦的邊際;種類上,叁苦、八苦、六道諸苦,無量無邊。“無底”,是形容苦的深度,從微不足道的頭痛苦一直到無間地獄極其難忍的劇苦。身處在如此無邊、無底的大苦海中,不時襲來衆苦的波濤,內心卻毫不在乎,無有畏懼,恒時在造集苦因中歡喜、放逸,是何物蒙蔽了我的內心?
【“貧難求護壞,離及病老衰。”】
“貧”:物質與內心貧乏,缺乏安樂;“難求”:求不得苦;“護”:獲得後擔心失壞的守護之苦;“壞”:毀壞時不堪接受破滅的憂苦;“離”:愛別離的憂苦;“病老衰”:疾病、老朽及世間諸圓滿衰敗之苦。
【“入恒熾然火,覺樂甯非狂?”】
呆在這烈火恒時熾燃的火宅中,還感覺是安樂,豈不是顛狂?
此中,“所入”是純苦無樂的境地,只有飽受從“貧乏”到“衰敗”之間的無量諸苦;“恒”:表示苦惱刹那不斷;“熾燃”:形容苦熾盛;“火”:比喻苦爲自性,全無清涼;“覺樂”,指視苦性取蘊爲樂,如瘋子般喜歡呆在火中,不明苦谛的人都是這樣顛倒。
【又雲:“噫世具眼盲,雖現前常見,後仍不略思,汝心豈金剛?”】
又說:噫!舉世都是睜眼的盲人,現前雖常見苦、集(苦、集遍在有漏身中),卻仍不略做思惟,難道你的心是金剛嗎?
平時生點小病,都會想方設法治療,現在遭遇到生死大苦,爲什麼不思惟解脫之法呢?
“噫”,是見舉世不思苦集而發出悲歎;“世具眼盲”,是指雖具雙眼,卻不認識取蘊苦性、苦因之集、苦與苦因的寂滅及能得寂滅的正道。
【當自策勵,修習生死所有過患。】
因此,應善自鞭策,勵力觀修生死所具的過患。再不能散亂了,否則仍將如瘋人般執苦爲樂,如金剛般無動于衷。
以下以七童女因緣顯示修苦所應達到的結果,策勵學人朝此方向努力。七童女是支支王的女兒,她們深厭輪回,向父王祈求出家。以下是她們自述對世間的觀感:
【如《七童女因緣論》雲:“見住世動搖[3],如水中月影,觀欲如嗔蛇,盤身舉頭影。”】
如《七童女因緣論》所說:我等觀見情器世間念念動搖,如同水中月影爲風鼓蕩,刹那不住。又觀見五欲如同嗔怒的毒蛇正盤身舉頭的身影。
【“見此諸衆生,苦火遍燒然,大王我等樂,出離往屍林。”】
見叁有一切衆生恒時被苦火周遍燃燒,父王啊!我等欣求出離世間,往赴屍林,修解脫道。
以下顯示“水月”、“蛇影”、“大火”叁喻的意義:
【依正世間,刹那不住,滅壞無常,猶如水月爲風所動。】
器情世間刹那不住,滅壞無常,就像水月被風吹動,波動不已。
比如,水月對其自身波動的大小、方向、形狀,能否自主呢?當風往西吹時,水月能向東波動嗎?當風猛烈吹動時,水月能微微蕩漾嗎?顯然都不能。水月毫無自在,完全隨風而轉。
“水月”,比喻器情世間;“風”,比喻業及煩惱;“水月不停波動”,比喻世間諸法隨惑業力而轉,刹那不住,是爲行苦。
《入中論自釋》雲:“一切衆生無明大水,被非理作意邪分別風鼓動不息,隨自業轉如同月影,刹那刹那受無常苦及自性空。”
【諸欲塵者利小害大,等同毒蛇身所現影。】
世間種種欲塵利小害大,因此等同毒蛇所現的身影。
“欲塵”,指世間能引生貪欲的色、聲、香、味、觸;“利小”,指受用五欲時有少許樂受;“害大”,指從長遠觀察,損害極大,如刀口舔蜜,終有割舌之患。意即,由受用五欲爲緣,必將增長貪愛;又由增長貪愛集生死因,必將長夜馳騁生死,經無量劫,感受難忍諸苦。因此,色等欲塵就像毒蛇所現的身影。
試想,如果一個人見到昂首吐舌的蛇影,他的心頓時就會提到嗓子眼上。爲什麼會如此恐懼呢?因爲他知道下一刻將發生悲慘的事情。雖然在目睹毒蛇身影的當下,並沒有遭到毒蛇傷害,但隨之而來的卻是被毒蛇咬噬而死,因此便極生恐懼。同樣的道理,雖然眼下受用五欲時,沒有苦受,但因爲生起了貪欲,因此就必將流轉生死。
七童女修苦有很深的感受,因此見到令人心醉的種種欲樂時,就像見到一條條昂首吐舌、正撲來吞噬自己的蛇影一樣。
【又見五趣熾然叁苦大火燒惱。】
又見五趣器情恒時被熾燃叁苦大火焚燒惱亂。
【由見是故,厭舍叁有,生如北方孩童之心,欣樂欲得出離解脫。】
由于察見叁有的真相——毫無自在隨惑業流轉的行苦,受用妙欲利小害大,叁苦之火遍布燒惱,因此深深地厭舍叁有,生起如北方孩童般的心,欲求出離解脫。(七童女觀察到生死流轉的過患,再也不能平心靜氣地安住了,因此迫切地向父王祈求出家。)
此處,“由見是故”是因,“厭舍叁有”是果。
【北方孩童者,傳說北方炒面[4]稀貴,于日日中惟食蔓菁[5]《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