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7)▪P5

  ..續本文上一頁>

  “北方孩童”是講,傳說西藏北方海拔高、氣候冷,不能生長青稞,糌粑要從遠地馱運而來,因此當地的糌粑稀少而昂貴,一般家庭買不起,只有天天吃蔓菁這類低劣食物。

  【孩童饑餓,欲食炒面,向母索之,母無炒面,給以生蔓菁,雲我不要此。

  有個北方孩童餓了嘴饞,想吃糌粑,向母親索要。母親沒有糌粑,給他生蔓菁,小孩說:我不要!

  【次給以幹蔓菁,亦雲不要,次給以新煮者,又雲不要,更給以熟冷者,亦雲此亦不要,心不喜曰:“此都是蔓菁雲。”

  之後,母親又給他更好吃的幹蔓菁,也說不要;然後換爲切成塊、剛煮熟的蔓菁,又說不要;又給他煮熟冷卻之後的蔓菁,仍然不要。而且,不高興地說:“都是蔓菁,不是糌粑。我不要!”小孩心明眼亮,假就是假,騙不過他。

  【如是我等見聞憶念世間安樂,一切皆應作是念雲:此是世間,此亦世間,此皆是苦,非可治療,發嘔吐心。

  像這樣,我們看到、聽到或憶念世間安樂時,一切應如是作意:這是世間,這也是世間,這都是苦。這樣發起嘔吐之心。

  這是描述厭舍叁有、毫無希求的心態。

  醜二、怖畏今後仍須輪回而應精勤摧滅

  【如是思惟,昔從無始漂流生死,厭患出離,及思今後仍當漂流,令實發生畏懼之心,非惟空言。

  應當從過去和未來兩端思惟:往昔從無始以來,隨惑業力漂流生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無論哪一生,都在苦惱中度過,對此純苦無樂的輪回,應當極生厭患,尋求出離;又思惟今後仍將長劫漂流生死,要使自己真實生起畏懼之心,而不只是口頭虛言。

  【如《親友書》雲:“生死如是故當知,生于天人及地獄,鬼旁生處皆非妙,生是非一苦害器。”

  如《親友書》所說:生死的體性本來即是如此,因此要知道,無論受生在天上、人間,或者地獄、餓鬼、旁生諸趣,都非善妙,“生”是盛滿衆多苦惱、損害的容器。

  “皆非妙”:就果而言,不論受生在六道何處,都唯一隨惑業力而轉,全無自在,因此是行苦自性;就因而言,受生時有無量煩惱種子與苦種子隨逐不舍,因此注定在遇緣時湧現種種苦苦和壞苦。所以,受生六道實在是大不妙的事。

  【生生死中乃是一切損害根本,故當斷除。

  受生于生死中是出生一切損害的根本,因此應當勵力斷除受生。

  說起厭離及斷除“生”,不禁使人感慨:世人都歡呼新生命的誕“生”,用種種活動贊美“生”、慶祝“生”,開口就說:“祝你生日快樂!”其實這是祝福輪回,何其顛倒。“生”本來是盛滿諸苦的容器,出生一切損害的根本。因此,每當想起“生”時,應當憂愁痛哭才對,因爲“生”迎來的是新的漫長苦難。

  醜叁、唯有出離心尚不足,必須摧壞輪回之因——煩惱

  按照緣起律衡量,要想滅除果,就必須滅除其因。因此,僅僅心中希求斷輪回尚不足夠,還必須經由修行摧壞輪回之因——煩惱。

  【此複要待滅除二因,謂煩惱業。此二之中,若無煩惱,縱有多業亦不受生;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率爾[6]能集。故應摧壞煩惱。

  斷輪回又需要觀待滅除輪回二因——煩惱及業。在二者中,如果沒有煩惱,縱然有極多宿業,也不會受生;而有煩惱,縱然毫無宿業,也會立即集起新業。因此,應勵力摧壞煩惱。

  可見,解脫道的重點是摧煩惱。

  醜四、珍愛摧壞煩惱的無謬圓滿之道

  【壞煩惱者,賴修圓滿無謬之道。

  摧壞煩惱又依賴于修習無謬、圓滿的正道。

  “無謬”,指道的體性正確無誤,揀除不能對治煩惱的相似道和邪道;“圓滿”,指道的數量與次第圓滿。“數量圓滿”指支分具足,完整無缺;“次第圓滿”指從最初一步開始,漸次由前前引生後後,毫不紊亂。

  子二、真實抉擇道的體性分二:一、以何等身滅除生死 二、修何等道而爲滅除

  【此中分二:一、以何等身滅除生死;二、修何等道而爲滅除。

  抉擇道的體性包括抉擇身與道兩方面,首先抉擇堪能滅除生死的所依之身,也就是堪能息滅煩惱的身。

  醜一、以何等身滅除生死分二:一、現在獲得暇滿身時須精進斷生死 二、所依以出家爲妙之理

  此段主題是說:滅除生死必須依靠具足八暇十滿的妙身,而暇滿妙身中又以出家身最好。

  【今初

  寅一、現在獲得暇滿身時須精進斷生死

  【如《親友書》雲:“執邪倒見及旁生,餓鬼地獄無佛教,及生邊地蔑戾車[7],性爲騃啞長壽天。隨于一中受生已,名爲八無暇過失。離此諸過得閑暇,故當勵力斷生死。”

  如《親友書》所說:執著顛倒邪見,受生于旁生、餓鬼、地獄任一苦趣,處在無佛出世的黑暗時代,生于邊地成爲蔑戾車,生性呆啞,生于長壽天,只要受生在上述任何一處,就稱爲八無暇過失。現今遠離了此等過失而獲得有暇妙身,因此應當勵力斷除生死。

  【是須于現得暇滿時斷除生死,生無暇中無斷時故,如前已說。

  這是說,必須在如今獲得暇滿的時候,斷除生死,因爲來世若生在無暇中,則沒有斷生死的機會,如前文講述暇滿時所說。

  意思是說,如果生在邊地、六根不具或者無佛教住世的時代,就無從了知應取和應舍。也就是,不能了知生死是苦性,極應厭離;惑業是苦因,極應斷除;解脫是安樂,極應希求;聖道是樂因,極應勤修。再者,如果得人身時,內心執著顛倒邪見,即使有機會聽聞四谛聖法,也不生起信解。又,如果墮在叁惡趣,則極難生起修法之心,縱然能生起少許,也由劇苦逼迫,不能趣入修行。所以對斷除生死,惡趣身全無能力。又受生天界,欲天散亂嚴重,無想天不現行心和心所,都不能生起求解脫心。

  只有獲得暇滿人身,才具有智慧和福德因緣,能依止聖教法辨別世出世間的因果差別,由此能取舍生死和涅槃,並具有心力發起出離心。

  由此便知道,只有在獲得暇滿人身時,才有機會修持解脫道。因此要珍惜這一極爲殊勝難得的暇滿,晝夜修持解脫道。不然,把寶貴的人身浪費在毫無意義的世間瑣事上,就像用金器盛裝糞便一樣,極爲愚癡。

  【大瑜伽師雲:“現是從畜分出之時。”

  大瑜伽師滾巴瓦說:現今獲得人身,正是要與旁生分出差別的時候。意即,在得人身時,要有超勝畜類之處。

  只用人身追求現世享受,則等同旁生;以人身攝取增上生和決定勝的義利,才有超勝旁生之處。就像上文講述暇滿時所說:“爲欲引發畢竟樂故,若未清淨修習正法,僅爲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勤苦者,旁生亦有,故雖生善趣,等同旁生。”

  辨明這一點後,就知道暇滿妙身要用在成辦後世及解脫的大義上,否則就與旁生無異。

  【博朵瓦雲:“昔流爾久未能自還,今亦不能自然還滅,故須斷除。斷除時者,亦是現得暇滿之時。”

  博朵瓦說:往昔流轉如此長久,也沒有能自然還滅,今天也不可能自然還滅,因此必須主動地斷除。而斷除的時機又是現今獲得暇滿之時。

  寅二、所依以出家爲妙之理分五:一、總說 二、須思惟出家功德及在家過患 叁、當如是發願 四、成爲佛法所緣 五、顯密教中贊歎出家

  卯一、總說

  【此複居家,于修正法有多留難[8],及有衆多罪惡過失,出家違此,斷生死身出家爲勝,是故智者應欣出家。

  “此複”有進一層的語氣,是說斷生死的所依是暇滿身,而暇滿身中又以出家身爲殊勝。

  而且,居家對于修正法多有障難及有衆多罪惡、過失,出家則相反,障礙和罪過都大量減少,斷除生死的所依身以出家身爲殊勝,因此智者應當欣樂出家。

  卯二、須思惟在家過患及出家功德分四:一、如是思惟之利益 二、在家之過患 叁、了知居家相違正法之後,發願出家 四、出家之功德

  辰一、如是思惟之利益

  【若數思惟在家過患、出家功德,先已出家令意堅固,未出家者安立、醒覺妙善習氣。

  如果數數思惟在家過患及出家功德,已出家者能令出家心更加堅固,未出家者也能在心中安立、覺醒妙善習氣。

  此中說到思惟在家過患及出家功德的利益,對出家衆而言,是“令意堅固”,“意”包括出離世間之心、珍愛出家身之心、尊重出家戒之心、勤修叁學之心等等。對在家衆而言,以往未熏妙善習氣的,能由此安立;以往已有妙善習氣的,能藉此蘇醒。“妙善習氣”是指求出輪回、希求解脫的習氣,也就是離俗求道的習氣。因此,數數思惟在家過患和出家功德,能直接引發及堅固出家善根。

  【此中道理當略宣說。

  有關在家過患和出家功德方面的道理,以下略作宣說。

  辰二、在家之過患

  【其居家者,富則守護劬勞爲苦,貧則追求衆苦艱辛,于無安樂愚執爲樂,應當了知是惡業果。】…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