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7)▪P4

  ..续本文上一页因之一,是不忍众生长劫漂流生死,受无尽苦难。《往生论注》云:“佛本所以起此庄严清净功德者,见三界,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如尺蠖循环,如蚕茧自缚。哀哉众生,颠倒不净。欲置众生于不虚伪处,于不轮转处,于不无穷处,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是故起此清净庄严功德也。”意即,佛所以建立净土庄严清净功德,是源于大慈悲心。佛见三界是以惑业力妄现的虚伪相,是随惑业力上下而转的轮转相,是以惑业力结生相续的无穷相。众生如屈伸虫,不断循环;如春蚕,作茧自缚。由于观见众生颠倒不净,就发愿把众生安置在不虚伪处、不轮转处、不无穷处,能获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由此依愿起行,累劫勤修,建立起西方净土清净庄严功德。

  我们了知此事后,应当深深感戴佛为我等苦恼众生建立极乐净土的大悲弘愿,由此,一心皈投弥陀愿海,尽此一报身,解脱旷劫生死。

  丑二、由思惟集谛,激发往生愿力

  末法时代,外环境染缘炽盛,处处是引诱人生贪嗔痴的境界;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常为恶友牵缠,受其污染;自身烦恼恶习深重,遇境便起非理作意,贪嗔涌沸。遇可意境就生贪欲;遇不可意境便起嗔恚;一般情形也不离愚痴。观察这些方面就知道,末世凡夫日日夜夜都系缚在大大小小的烦恼中,由这些烦恼造集无数有漏业,足以在六道中受生无数次。或者,按照十二缘起观察,我等凡夫过去已经为无数条生死缘起链完成了前三个缘起支(无明、行、因位识),乃至没有息灭烦恼之间,就会以烦恼滋润业习,由此将随所造之业受生无数生死。由此可知,解脱生死必须依赖断烦恼,而断烦恼谈何容易,自身福浅障深,寿命短暂,道力微劣,因此在短短一生中断尽烦恼,殊非易事。而不断烦恼,就势必随业受生三界,轮转不已。

  如果能修持净土这一易行道,人人都有希望带业往生,一生便横超生死;而且往生之后,只进不退,毕竟成佛。《法华经》云:“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花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骄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以这段佛语为证,往生之后,必定不为贪、嗔、痴、慢、嫉五毒恼乱,能证无生法忍,超出生死。换言之,一生西方,花开见佛,面见阿弥陀佛,与不退菩萨为伴侣,时时听闻妙法;受用自然,不必为生活操劳;又没有寿短之苦,在诸佛护念之下,远离魔事。因此,极乐国中纯是清净境缘,时时增益道心,永不现行烦恼。这样寿命无量、精进不退、顺缘具足,必定速疾成佛。

  由上述比较认识了娑婆、极乐二土苦乐差别之后,就应当舍离娑婆,求生净土。

  《念佛直指》中说:农民为了一年免受饥寒之苦,尚且甘愿日夜劳作,常年心不疲厌。何况求生净土,一念精勤便能超越历劫生死之苦,何止一年饥寒;便能获得九品极乐安泰,何止一年温饱。……譬如,此是黄金,彼是石块,连三尺小儿也会弃石块取黄金,原因就是认得贵贱。同样道理,认识到娑婆是极苦,西方是极乐,娑婆是生死沉溺,西方是自在解脱,就必定舍弃此恶浊世界,求生清净佛国。……平常见到粪便,就捂住鼻子而走;见到好衣,就开颜欢笑,想尽快获得。对于暂时幻化的好坏境界,尚且心不能忍,何况对长劫极乐与极苦的二种去处,为什么不生起欣厌呢?应生欣厌。

  

  

  

  中士道•解脱正道

  

  

  癸五、抉择能趣解脱道性者分二:一、连结 二、真实抉择道的体性

  【第四抉择能趣解脱道性者。

  第四、抉择堪能趣入解脱的正道的体性。

  子一、连结分四:一、于轮回苦须生厌离之理 二、怖畏今后仍须轮回而应精勤摧灭 三、唯有出离心尚不足,必须摧坏轮回之因——烦恼 四、珍爱摧坏烦恼的无谬圆满之道

  丑一、于轮回苦须生厌离之理

  【如室利胜逝友云:“沉溺三有流,苦海无边底,喜掉无厌畏,何物在我心?”

  印度班智达室利胜逝友在《寄月王书》中说:沉溺在无边、无底的三有苦流中,却仍然欢喜、放逸,无厌、无惧,是何物在我的心中作祟?

  “无边”,指苦漫长、广大:时间上,往前追溯见不到苦的初始,往后观察见不到苦的边际;种类上,三苦、八苦、六道诸苦,无量无边。“无底”,是形容苦的深度,从微不足道的头痛苦一直到无间地狱极其难忍的剧苦。身处在如此无边、无底的大苦海中,不时袭来众苦的波涛,内心却毫不在乎,无有畏惧,恒时在造集苦因中欢喜、放逸,是何物蒙蔽了我的内心?

  【“贫难求护坏,离及病老衰。”

  “贫”:物质与内心贫乏,缺乏安乐;“难求”:求不得苦;“护”:获得后担心失坏的守护之苦;“坏”:毁坏时不堪接受破灭的忧苦;“离”:爱别离的忧苦;“病老衰”:疾病、老朽及世间诸圆满衰败之苦。

  【“入恒炽然火,觉乐宁非狂?”

  呆在这烈火恒时炽燃的火宅中,还感觉是安乐,岂不是颠狂?

  此中,“所入”是纯苦无乐的境地,只有饱受从“贫乏”到“衰败”之间的无量诸苦;“恒”:表示苦恼刹那不断;“炽燃”:形容苦炽盛;“火”:比喻苦为自性,全无清凉;“觉乐”,指视苦性取蕴为乐,如疯子般喜欢呆在火中,不明苦谛的人都是这样颠倒。

  【又云:“噫世具眼盲,虽现前常见,后仍不略思,汝心岂金刚?”

  又说:噫!举世都是睁眼的盲人,现前虽常见苦、集(苦、集遍在有漏身中),却仍不略做思惟,难道你的心是金刚吗?

  平时生点小病,都会想方设法治疗,现在遭遇到生死大苦,为什么不思惟解脱之法呢?

  “噫”,是见举世不思苦集而发出悲叹;“世具眼盲”,是指虽具双眼,却不认识取蕴苦性、苦因之集、苦与苦因的寂灭及能得寂灭的正道。

  【当自策励,修习生死所有过患。

  因此,应善自鞭策,励力观修生死所具的过患。再不能散乱了,否则仍将如疯人般执苦为乐,如金刚般无动于衷。

  以下以七童女因缘显示修苦所应达到的结果,策励学人朝此方向努力。七童女是支支王的女儿,她们深厌轮回,向父王祈求出家。以下是她们自述对世间的观感:

  【如《七童女因缘论》云:“见住世动摇[3],如水中月影,观欲如嗔蛇,盘身举头影。”

  如《七童女因缘论》所说:我等观见情器世间念念动摇,如同水中月影为风鼓荡,刹那不住。又观见五欲如同嗔怒的毒蛇正盘身举头的身影。

  【“见此诸众生,苦火遍烧然,大王我等乐,出离往尸林。”

  见三有一切众生恒时被苦火周遍燃烧,父王啊!我等欣求出离世间,往赴尸林,修解脱道。

  以下显示“水月”、“蛇影”、“大火”三喻的意义:

  【依正世间,刹那不住,灭坏无常,犹如水月为风所动。

  器情世间刹那不住,灭坏无常,就像水月被风吹动,波动不已。

  比如,水月对其自身波动的大小、方向、形状,能否自主呢?当风往西吹时,水月能向东波动吗?当风猛烈吹动时,水月能微微荡漾吗?显然都不能。水月毫无自在,完全随风而转。

  “水月”,比喻器情世间;“风”,比喻业及烦恼;“水月不停波动”,比喻世间诸法随惑业力而转,刹那不住,是为行苦。

  《入中论自释》云:“一切众生无明大水,被非理作意邪分别风鼓动不息,随自业转如同月影,刹那刹那受无常苦及自性空。”

  【诸欲尘者利小害大,等同毒蛇身所现影。

  世间种种欲尘利小害大,因此等同毒蛇所现的身影。

  “欲尘”,指世间能引生贪欲的色、声、香、味、触;“利小”,指受用五欲时有少许乐受;“害大”,指从长远观察,损害极大,如刀口舔蜜,终有割舌之患。意即,由受用五欲为缘,必将增长贪爱;又由增长贪爱集生死因,必将长夜驰骋生死,经无量劫,感受难忍诸苦。因此,色等欲尘就像毒蛇所现的身影。

  试想,如果一个人见到昂首吐舌的蛇影,他的心顿时就会提到嗓子眼上。为什么会如此恐惧呢?因为他知道下一刻将发生悲惨的事情。虽然在目睹毒蛇身影的当下,并没有遭到毒蛇伤害,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被毒蛇咬噬而死,因此便极生恐惧。同样的道理,虽然眼下受用五欲时,没有苦受,但因为生起了贪欲,因此就必将流转生死。

  七童女修苦有很深的感受,因此见到令人心醉的种种欲乐时,就像见到一条条昂首吐舌、正扑来吞噬自己的蛇影一样。

  【又见五趣炽然三苦大火烧恼。

  又见五趣器情恒时被炽燃三苦大火焚烧恼乱。

  【由见是故,厌舍三有,生如北方孩童之心,欣乐欲得出离解脱。

  由于察见三有的真相——毫无自在随惑业流转的行苦,受用妙欲利小害大,三苦之火遍布烧恼,因此深深地厌舍三有,生起如北方孩童般的心,欲求出离解脱。(七童女观察到生死流转的过患,再也不能平心静气地安住了,因此迫切地向父王祈求出家。)

  此处,“由见是故”是因,“厌舍三有”是果。

  【北方孩童者,传说北方炒面[4]稀贵,于日日中惟食蔓菁[5]《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