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口头禅

  口头禅

  (2007年9月15)

  

  我今天跟你们讨论的题目,也是我在8月份湖北黄梅四祖寺夏令营讲过的。那时候取名叫“口头禅”,实际上这样的名字也没有把我想要说的概括出来。关于佛教,关于禅,关于禅文化,我不知道你们商学院的诸位了解多少,所以,我从这样一个很具体的、以我个人的经验在生活中修禅的一个方法,从一个具体的方法和角度切入。这样一个角度和方法我想会有助于你们更能亲切地了解和认识禅文化,认识我们所说的禅修。

  看好嘴巴

  我所切入的角度是什么呢?实际上涉及到日常生活中大家每天都要利用的一些重要的感官——我们的舌头、我们的嘴巴,在我下面的讲述中也有提到我们的耳朵。这嘴巴和耳朵,经常是互相关联不能分的。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聋子往往是哑巴,哑巴往往是聋子,所以嘴和耳朵有非常直接的关联。

  我下面所要说的是我们的嘴巴。我的师父净慧大师有四句话概括了佛教的修行——皈依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这是全部佛教从起步到修学到结果的概括,皈依是方向的确立;戒、定、慧是所有佛法修学法门的概括。戒,是行为和语言的约束;定,是心力、专注力的培养;智慧,是内心认识能力的开发。贪、嗔、痴是人类的劣根性,是所有众生先天后天所具有的劣根性,心灵的缺陷。身、口、意即是构成我们生命的重要的三个感官渠道,也是我们生命活动用来造作、积累的结果,所以要净化身、口、意三业。

  我今天所要聚焦的是我们的口,嘴巴。关于口的修行,佛教里在关于戒的这一部分曾经讲过,要避免四种错误: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妄言就是说假话,与事实不符的话;绮语是说低级趣味的话;两舌是在两边挑拨离间;恶口就是骂人。关于这个语言的垃圾,佛教概括了这四个方面。这是从戒的方面,从约束、从规范的角度来帮助我们的。但是我不是从这个角度讲,我分几个方面来和你们探讨,我这里主要说的嘴巴的禅,简称“口头禅”。

  以正面的心态面对当下

  口头禅的第一个修行——口头禅的内涵展开也是挺广泛的,那么我也把它聚焦一下,聚焦到第一个点,叫没有怨言。这样的一个修行,我在几年以前开始,我个人开始不发怨言地修行,是在我做了这个寺院的住持之后。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你们可能不大了解这个寺院,这个寺院有一千多年的历史,1988年开放,开放时只有前面的塔,所有原来的建筑都毁掉了。从1992年,在我们师父的主持下重新恢复,整个寺院的软件和硬件也建立起来,也有了僧团,同时我们的工作也在多个层面上展开,包括僧团的修行、对社会的弘法、文化工作、慈善工作。2003年,这个寺院修复工作完成的时候,我的师父他退了,让我来管这个寺院。我今年39岁,最早管的时候36岁吧,出家的时间也不长,也算是大的一个寺院,工作的头绪很多。那时候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戒律,我说我想修行不发怨言,不对任何事和人抱怨。体验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修行非常难。也许你简单地把你的嘴巴关上,不去说抱怨的话,这并不难,但是你这颗心,你要让它对事物总是做正面的评价,这个太难了!我们这颗心每天都在对事物做正面和反面、积极和消极、是和非、对和错、美和丑、要得要不得等等,做这样的判断。这判断里面我们经常会走到死角里,走到死胡同里面,所以一时我们对事物会有怨恨,当你内心升起怨恨的时候,你能够在嘴里不说怨言,那真的是很憋人的。所以我修行了一段时间发现,哎呀,这个很简单的修为,也是那样的难!你能让你总是从正面去看事物,总是以正面的心态去面对你所遇到的情景和人,这是不发怨言的根本,仅仅在嘴上不发怨言,这不是要害,要害是你怎么样总是从正面去欣赏和观察你的生活、你的世界、你的环境、你的遭遇乃至于你自己。

  抱怨是为活性的心设置障碍

  我们常有抱怨——抱怨使我们将遇到的情境简单地定性,由此使我们内心的观察与理解——就是使我们对那个情景、对那个对象内心的深入地观察与理解,停步。——停下来了,因为你已经给他定性了嘛!心态因此而封闭并失去活性。什么叫活性呢?在禅宗里,它是要我们用心直接去认识事物的原态,而不利用符号,不利用概念系统,不利用、不陷入价值判断。所有的概念系统、价值判断、符号的运作,这一部分工作——诸位!这一部分工作,恰恰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凡是用符号系统所发生的心灵的运作,在佛学里讲,就是我们这个意识的活动,那么意识的活动,现在我们简单一点,感性地说,就是我们大脑的分别、判断、思维、逻辑、运作,它是以符号为工具开展的,这一点现代心理学也是得到跟我们一样的结论,凡人类所有的思维和意识活动,它是与符号对应的,就是与“名言”——佛学里叫“名相”,名言、名字、名词、概念,以这个为工具来运作的。当我们心灵的这一个层面的运作开展的时候,在我们世俗的价值判断里面我们说这个人很聪明、很有文化,但是你常来观察呢,这一部分的活跃,恰恰遮挡了我们心性的智慧与光明。所以在人的认识能力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今天的文明,特别重视那以符号、以概念、以逻辑发展及为运作的那一部分,而比较忽略——在我们的教育系统里面,比较忽略那以心性的直觉,超越概念、逻辑、符号,以心性的直觉,直接注视事物原态那一种能力,那一种能力我们给它安个名字好吧,就叫直觉的智慧吧。这两种认识能力,它存在一个规律,这规律是什么?我们在座的还有一位道长,正好可以给我做一个证明,我们借用道教的这个太极来描述。这个太极图不是一个阴阳鱼吗?我们借用这个——这也是个符号,仍然避免不了符号!我们借用这个符号来描述我们心性的直觉智慧和意识活动的关系,它的关系是什么呢?当意识活动很活跃到时候,那直接的认识能力就变弱了,太极图不是那两个鱼是相反的吗,左边这一部分大的时候,右边这一部分不就小了吗?当人类的意识活动分别这一部分活动,变得弱,或者你也可以这样讲,严格的说变得有序化,那么人的心性的自觉认识能力呢,就趋于活跃。我相信在我们诸位——包括我自己在内,在我们诸位这样一个水准上是存在这样一个规律的。

  当然如果你最终认识了这心性的本来面目,你可以反过来利用符号利用逻辑著书立说,建立各种各样的架构,建立各种知识符号逻辑的框架,来帮助你去说明问题。那是“主人”,那是人的心的“主”,意识活动是“客”,符号逻辑、概念系统是“客”,是工具,它被支配。但是当我们的心性,你还没有做主人,我们直觉认识能力还没有开发的时候,我们是客。那些符号、逻辑、判断做了我们的主人,抓住了我们的鼻子,就是这样。所以我们抱怨、我们怨恨的时候,我们的心已经是做了奴隶了。我们的心被各种判断、各种价值系统、概念符号系统抓住了。

  在中国,如果有一个人,结婚、办喜事,有一个朋友穿一身黑色的衣服去参加他的婚礼,你们说他会是什么感觉?他会很不高兴,对吧?你看,我们的心就是这样的,我就是举这个例子,我们的心是被这样各种各样的判断牵制了,没有自在。当然这里不是说自在的人就可以去穿黑色的衣服,不遵守游戏规则。这里有一个否定再否定的过程。但是我们现在的状态呢,我们的心是不自在的,是被各种判断所牵制的。所以抱怨恰恰是我们内心对事物做简单的判断、取舍的一个结果,在情绪上的表现。这种表现的本身,会障碍我们心性直觉的智慧,使我们内心的观察、理解,在事物面前停下来。我们仅仅满足于用概念和判断所获得的那个知识,我们在那里停滞了,不再做进一步的努力去接触事物本身。

  比如说,有一个朋友,你有一个新朋友,我们通常会先打听说:这个人怎么样?你会向认识他的人打听说:这个张三,这明海怎么样?那么认识明海的人说:嗨!这个人,是个书呆子!于是你就把“书呆子”抓住了,哎呀!终于了解了,明海是个书呆子!你就不会再进一步的直接地去了解他。对人、对事物都是这样。比如我请你们喝茶,你还没有喝,你会问我说,那茶怎么样?我说:“唔,很好,好茶。”那么你可能就“够了,好茶!”你忘记了自己去喝。(端起杯子喝了一口茶)对不起,只有我一个人有好茶,你们都没有。这就是我们的心里的这种运作,你就会以这些简单的判断作为满足而停止了去接触事物。

  在直接地、零距离地接触事物的原态之前,心一定不能有任何的先入为主,不能有任何成见,不能有任何芥蒂。对那个事物不要有先定的判断,这种状态的心我们可以姑且称做空的心。空的心就是开放的心,就是不要把你的心封闭。空的心也是充满活性的心,准备着接受任何事实,准备着去感受。我们有时候把我们的感觉系统关闭,各种概念和符号,也会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官关闭起来,这样我们认识的事物就是残缺的,不是完整的。所以怎么样让我们的心处于空的状态,保持活性,让那直觉的认识能力生发出来,你们以为禅有什么神秘吗?就是这些。

  如果你努力从不发怨言这一点去试一试,在生活中,在家庭里,在企业中,你应该会感觉到世界更开阔了,人和事物更鲜活了,同时,你的心更空旷了。有了抱怨,我们不会在行为上有积极的改进和调整,刚才我讲的在心性上造成误区、死角,就会引发一系列被动的消极反应。实际上我们的人生呢,就是这一系列的反应构成的。在各种价值观、各种习性的支配下,做出了一系列反应,并且承受因为那反应反馈过来的信息、反馈过来的结果,佛教叫“报”。那么,一系列的价值观、一系列的出发点、一系列的习性,就是我们心性的障碍——“惑”,迷惑;一系列的反应就是“业”——造作;然后感受由那造作带来的反…

《口头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托钵生活的要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