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口頭禅

  口頭禅

  (2007年9月15)

  

  我今天跟你們討論的題目,也是我在8月份湖北黃梅四祖寺夏令營講過的。那時候取名叫“口頭禅”,實際上這樣的名字也沒有把我想要說的概括出來。關于佛教,關于禅,關于禅文化,我不知道你們商學院的諸位了解多少,所以,我從這樣一個很具體的、以我個人的經驗在生活中修禅的一個方法,從一個具體的方法和角度切入。這樣一個角度和方法我想會有助于你們更能親切地了解和認識禅文化,認識我們所說的禅修。

  看好嘴巴

  我所切入的角度是什麼呢?實際上涉及到日常生活中大家每天都要利用的一些重要的感官——我們的舌頭、我們的嘴巴,在我下面的講述中也有提到我們的耳朵。這嘴巴和耳朵,經常是互相關聯不能分的。你們有沒有注意到,聾子往往是啞巴,啞巴往往是聾子,所以嘴和耳朵有非常直接的關聯。

  我下面所要說的是我們的嘴巴。我的師父淨慧大師有四句話概括了佛教的修行——皈依佛法僧叁寶,勤修戒定慧叁學,息滅貪嗔癡叁毒,淨化身口意叁業。這是全部佛教從起步到修學到結果的概括,皈依是方向的確立;戒、定、慧是所有佛法修學法門的概括。戒,是行爲和語言的約束;定,是心力、專注力的培養;智慧,是內心認識能力的開發。貪、嗔、癡是人類的劣根性,是所有衆生先天後天所具有的劣根性,心靈的缺陷。身、口、意即是構成我們生命的重要的叁個感官渠道,也是我們生命活動用來造作、積累的結果,所以要淨化身、口、意叁業。

  我今天所要聚焦的是我們的口,嘴巴。關于口的修行,佛教裏在關于戒的這一部分曾經講過,要避免四種錯誤:妄言、绮語、兩舌、惡口。妄言就是說假話,與事實不符的話;绮語是說低級趣味的話;兩舌是在兩邊挑撥離間;惡口就是罵人。關于這個語言的垃圾,佛教概括了這四個方面。這是從戒的方面,從約束、從規範的角度來幫助我們的。但是我不是從這個角度講,我分幾個方面來和你們探討,我這裏主要說的嘴巴的禅,簡稱“口頭禅”。

  以正面的心態面對當下

  口頭禅的第一個修行——口頭禅的內涵展開也是挺廣泛的,那麼我也把它聚焦一下,聚焦到第一個點,叫沒有怨言。這樣的一個修行,我在幾年以前開始,我個人開始不發怨言地修行,是在我做了這個寺院的住持之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你們可能不大了解這個寺院,這個寺院有一千多年的曆史,1988年開放,開放時只有前面的塔,所有原來的建築都毀掉了。從1992年,在我們師父的主持下重新恢複,整個寺院的軟件和硬件也建立起來,也有了僧團,同時我們的工作也在多個層面上展開,包括僧團的修行、對社會的弘法、文化工作、慈善工作。2003年,這個寺院修複工作完成的時候,我的師父他退了,讓我來管這個寺院。我今年39歲,最早管的時候36歲吧,出家的時間也不長,也算是大的一個寺院,工作的頭緒很多。那時候給自己製定了一個戒律,我說我想修行不發怨言,不對任何事和人抱怨。體驗了一段時間後發現,這個修行非常難。也許你簡單地把你的嘴巴關上,不去說抱怨的話,這並不難,但是你這顆心,你要讓它對事物總是做正面的評價,這個太難了!我們這顆心每天都在對事物做正面和反面、積極和消極、是和非、對和錯、美和醜、要得要不得等等,做這樣的判斷。這判斷裏面我們經常會走到死角裏,走到死胡同裏面,所以一時我們對事物會有怨恨,當你內心升起怨恨的時候,你能夠在嘴裏不說怨言,那真的是很憋人的。所以我修行了一段時間發現,哎呀,這個很簡單的修爲,也是那樣的難!你能讓你總是從正面去看事物,總是以正面的心態去面對你所遇到的情景和人,這是不發怨言的根本,僅僅在嘴上不發怨言,這不是要害,要害是你怎麼樣總是從正面去欣賞和觀察你的生活、你的世界、你的環境、你的遭遇乃至于你自己。

  抱怨是爲活性的心設置障礙

  我們常有抱怨——抱怨使我們將遇到的情境簡單地定性,由此使我們內心的觀察與理解——就是使我們對那個情景、對那個對象內心的深入地觀察與理解,停步。——停下來了,因爲你已經給他定性了嘛!心態因此而封閉並失去活性。什麼叫活性呢?在禅宗裏,它是要我們用心直接去認識事物的原態,而不利用符號,不利用概念系統,不利用、不陷入價值判斷。所有的概念系統、價值判斷、符號的運作,這一部分工作——諸位!這一部分工作,恰恰是我們所說的文化。凡是用符號系統所發生的心靈的運作,在佛學裏講,就是我們這個意識的活動,那麼意識的活動,現在我們簡單一點,感性地說,就是我們大腦的分別、判斷、思維、邏輯、運作,它是以符號爲工具開展的,這一點現代心理學也是得到跟我們一樣的結論,凡人類所有的思維和意識活動,它是與符號對應的,就是與“名言”——佛學裏叫“名相”,名言、名字、名詞、概念,以這個爲工具來運作的。當我們心靈的這一個層面的運作開展的時候,在我們世俗的價值判斷裏面我們說這個人很聰明、很有文化,但是你常來觀察呢,這一部分的活躍,恰恰遮擋了我們心性的智慧與光明。所以在人的認識能力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們今天的文明,特別重視那以符號、以概念、以邏輯發展及爲運作的那一部分,而比較忽略——在我們的教育系統裏面,比較忽略那以心性的直覺,超越概念、邏輯、符號,以心性的直覺,直接注視事物原態那一種能力,那一種能力我們給它安個名字好吧,就叫直覺的智慧吧。這兩種認識能力,它存在一個規律,這規律是什麼?我們在座的還有一位道長,正好可以給我做一個證明,我們借用道教的這個太極來描述。這個太極圖不是一個陰陽魚嗎?我們借用這個——這也是個符號,仍然避免不了符號!我們借用這個符號來描述我們心性的直覺智慧和意識活動的關系,它的關系是什麼呢?當意識活動很活躍到時候,那直接的認識能力就變弱了,太極圖不是那兩個魚是相反的嗎,左邊這一部分大的時候,右邊這一部分不就小了嗎?當人類的意識活動分別這一部分活動,變得弱,或者你也可以這樣講,嚴格的說變得有序化,那麼人的心性的自覺認識能力呢,就趨于活躍。我相信在我們諸位——包括我自己在內,在我們諸位這樣一個水准上是存在這樣一個規律的。

  當然如果你最終認識了這心性的本來面目,你可以反過來利用符號利用邏輯著書立說,建立各種各樣的架構,建立各種知識符號邏輯的框架,來幫助你去說明問題。那是“主人”,那是人的心的“主”,意識活動是“客”,符號邏輯、概念系統是“客”,是工具,它被支配。但是當我們的心性,你還沒有做主人,我們直覺認識能力還沒有開發的時候,我們是客。那些符號、邏輯、判斷做了我們的主人,抓住了我們的鼻子,就是這樣。所以我們抱怨、我們怨恨的時候,我們的心已經是做了奴隸了。我們的心被各種判斷、各種價值系統、概念符號系統抓住了。

  在中國,如果有一個人,結婚、辦喜事,有一個朋友穿一身黑色的衣服去參加他的婚禮,你們說他會是什麼感覺?他會很不高興,對吧?你看,我們的心就是這樣的,我就是舉這個例子,我們的心是被這樣各種各樣的判斷牽製了,沒有自在。當然這裏不是說自在的人就可以去穿黑色的衣服,不遵守遊戲規則。這裏有一個否定再否定的過程。但是我們現在的狀態呢,我們的心是不自在的,是被各種判斷所牽製的。所以抱怨恰恰是我們內心對事物做簡單的判斷、取舍的一個結果,在情緒上的表現。這種表現的本身,會障礙我們心性直覺的智慧,使我們內心的觀察、理解,在事物面前停下來。我們僅僅滿足于用概念和判斷所獲得的那個知識,我們在那裏停滯了,不再做進一步的努力去接觸事物本身。

  比如說,有一個朋友,你有一個新朋友,我們通常會先打聽說:這個人怎麼樣?你會向認識他的人打聽說:這個張叁,這明海怎麼樣?那麼認識明海的人說:嗨!這個人,是個書呆子!于是你就把“書呆子”抓住了,哎呀!終于了解了,明海是個書呆子!你就不會再進一步的直接地去了解他。對人、對事物都是這樣。比如我請你們喝茶,你還沒有喝,你會問我說,那茶怎麼樣?我說:“唔,很好,好茶。”那麼你可能就“夠了,好茶!”你忘記了自己去喝。(端起杯子喝了一口茶)對不起,只有我一個人有好茶,你們都沒有。這就是我們的心裏的這種運作,你就會以這些簡單的判斷作爲滿足而停止了去接觸事物。

  在直接地、零距離地接觸事物的原態之前,心一定不能有任何的先入爲主,不能有任何成見,不能有任何芥蒂。對那個事物不要有先定的判斷,這種狀態的心我們可以姑且稱做空的心。空的心就是開放的心,就是不要把你的心封閉。空的心也是充滿活性的心,准備著接受任何事實,准備著去感受。我們有時候把我們的感覺系統關閉,各種概念和符號,也會讓我們把自己的感官關閉起來,這樣我們認識的事物就是殘缺的,不是完整的。所以怎麼樣讓我們的心處于空的狀態,保持活性,讓那直覺的認識能力生發出來,你們以爲禅有什麼神秘嗎?就是這些。

  如果你努力從不發怨言這一點去試一試,在生活中,在家庭裏,在企業中,你應該會感覺到世界更開闊了,人和事物更鮮活了,同時,你的心更空曠了。有了抱怨,我們不會在行爲上有積極的改進和調整,剛才我講的在心性上造成誤區、死角,就會引發一系列被動的消極反應。實際上我們的人生呢,就是這一系列的反應構成的。在各種價值觀、各種習性的支配下,做出了一系列反應,並且承受因爲那反應反饋過來的信息、反饋過來的結果,佛教叫“報”。那麼,一系列的價值觀、一系列的出發點、一系列的習性,就是我們心性的障礙——“惑”,迷惑;一系列的反應就是“業”——造作;然後感受由那造作帶來的反…

《口頭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托缽生活的要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