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果明镜论》讲记 九▪P3

  ..续本文上一页,哪怕是极微小的方面,我们都要尽量随喜,称扬赞叹。在态度上我们应该学会怎么样谦恭,怎么样欢喜柔和。要这样来学,要把身心世界调和下来。在周围的一切众生过程当中,要修学普贤菩萨十大愿当中的恒顺众生,称叹众生的功德。一切众生的功德,我们都称叹。所以,这些时候就强调我们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过程当中,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要持这种态度呢?我们一般的人就说:“他是佛,他是菩萨,我对你要这么恭敬!”“你是先人,我对你要这样恭敬!”往往他想你要值得我恭敬才恭敬。但是面对的众生究竟值不值得恭敬呢?以我们自己的虚妄分别心,也许根本分别不出来。为啥呢?在我们身边究竟哪一个是圣贤菩萨?哪一个是已经发了菩提心的菩萨?用我们的凡夫肉眼能分辨得清楚吗?根本分辨不清楚。就因为这样的道理,我们应该以清净心、平等心来观察一切众生,把一切众生都观为佛菩萨,这样就有保障了。既然我分不清楚哪一个是佛菩萨,干脆我就把你们一切人都当做佛菩萨,那就杜绝在一切菩萨面前造恶业的可能。这样我还能随时随地修恭敬心,修谦恭心,我的修行还能很快地增长,能够加持自己。而我们今天刚好相反,要把一切众生观为佛菩萨办不到,相反地他要把一切佛菩萨看成凡夫。释迦牟尼佛有什么了不起,观音菩萨有什么了不起,我看也不过如此。你们这些学佛的,你们这些出家的,我看也没什么了不起,也没有长三头六臂,跟我们世间上平凡人也差不多。我们吃饭,你也吃饭;我们睡觉,你也睡觉。凭什么我要给你磕头呢?凭什么我要恭敬你呢?所以,我们今天的一般人爱把诸佛降低到一般凡夫的角度,这刚好是一个不一样的态度。而这两种态度对于我们起心动念,待人接物,开言吐语的影响可大了!就由于我们没有警觉心,没有谨小慎微心。你把他看作一般凡夫,所以我们在造业的时候无所顾忌。在造恶业,在伤害他的时候唯恐伤害得太小,唯恐一句话把他骂不死。但是,你要把他看成佛菩萨的时候,我们做一点恶业很恐惧。还敢不敢造恶业?就不敢了。所以,在一切为人处事的时候要学会这种方法。我们待人处事的方法,究竟有利于我们的善业生起来,还是有利于恶业生起来。这就是一种吸引力。你要把这种态度学好了,我们在积累善法资粮的时候就很具足。我们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而唯有我自己是业障凡夫,这样我们才能远离罪过,才能够很快地获得善根福德资粮。

  我们对高僧大德的弘法利生事业,绝不能够生嗔恚心,绝不能够造一点点障碍。我们今天有挑剔,这个大德也有毛病,那个大德也有毛病,传扬别人不好的事情,以为自己挑出毛病来了,但是不是毛病呢?还值得讨论。但是,由于我们这样的恶业,对别人的弘法事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个果报也许你对法师没有多少损伤,对于我们自己的损伤就特别大了。所以,在这些对境面前,一般我的态度是,我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个法师怎么样?他有这样过错那样过错。我说:“我没有接触,不知道。”不要瞎去评论。有很多是是非非的观念,不是我们凡夫随便乱分别,就分辨得出来的。我今天看那些论坛上,彼此辩论非常激烈,说话也非常敢说。对弘法的法师,或者净土宗,或者律宗,或者密宗,很敢说。这是一个颠倒的行为。以我们自己一般的,你又没有修学那个法,你懂什么呢?我们就敢随便批评。所以这个是很糟糕的事情。我们宁愿把有过错的菩萨,也要看作为没过错的完全圆满的菩萨,这对于你很好。为啥呢?不造作恶业。你要是以这种态度来对待一般的人,你对那个人众生起欢喜心,不再去损伤他。对一般人都能够做到这样,对一个菩萨也能做到这样,它的业果是不可思议的圆满。

  所以,我们今天要把态度好好地分析一下。究竟该怎么样为人处事?在为人处事过程当中,究竟要掌握一种什么态度?你好好地分析一下。说这个法师不得了。我看没什么,他也是凡夫,如果不然他长得怎么那么丑呢?如果不然他怎么长得跟我差不多呢?我要叫他显显神通,他也显不出来呢?所以,我们今天就是希望有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出现。你头上长个角,我就认为你了不起。你能够生到天空,我就认为你了不起。如果你变现一座城池,我就说你了不起。实际上就是我们在学佛过程当中的一种偏颇。注重神通,比注重别人的发心,注重别人的智慧还要注重。就是注重于表象的东西,不能够注重到切实的内涵上。以我们自己的虚妄分别心能够分辨什么呢?往往都像磁铁一样,我们自己就喜欢朝垃圾堆里面钻,喜欢朝猪圈里面钻,所以你吸引的东西就跟大粪差不多。别人看到的全是优点,你看到的全是缺点。不是说这个世界怎么样,而是说我们的人心怎么样。以前说一个人和禅师相对了,问禅师:“你看我像啥?”“你像一尊佛。”他很欢喜。禅师也来问他:“你看我像什么?”禅师穿着缁衣。什么叫缁衣?染色衣。胖胖堆堆地坐在那儿,他一看:“像一堆牛屎。”他回去说:“今天把这个禅师贬低了!”别人说:“不是你贬低了禅师,禅师你贬不低。”你看到的什么景象,只能够说明你的心底世界时怎么样的,它反映了你的一种世界观,反映了你的一种取舍观。所以,我们今天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你的心要净了,随时随地看到的都是众生的长处。诸佛看我们的时候,是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像《法华经》里面的常不轻菩萨,“汝具佛性,当来皆当作佛,我不敢轻视于汝。”菩萨修行就是这样的,不敢轻视一个众生。但是,今天不仅是众生我们看不起,连出家的法师我们也看不起,讲经说法的大德我们也看不起,乃至于菩萨我们看着也是一堆泥塑木雕,也没什么稀奇,十足地反映出我们内心非常低劣,非常污染。前面有的人在问问题:“天下都没有修行人了,很少人修行。”我说:“这句话怎么敢这样说呢?你怎么知道别人不修行呢?别人修不修行要告诉你?”“智海,我今天要拜佛了,你来看着我拜佛。”我是怎么拜佛的,我是怎么观想的我给你说?说不说?谁给你说。修行的境界,都是密着修行,没有必要给你说。不说你不知道,你就以为别人不修行?这个是不敢这样说的。所以,我们今天待人处事过程当中,切忌这样的心态。就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众生,是什么样的众生,根本分辨不清楚。以前说,峨眉山上普贤菩萨跑到昭觉寺去烧火,有个人想去朝峨眉山。他就在那儿痛哭流涕,要见普贤菩萨,土地公公见他可怜得很,“你这个人很虔诚,在那里哭,你要干啥呢?”他说:“我要见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不在山上。”“他在哪里?”“到昭觉寺烧火去了。你到昭觉寺去看那个烧火的老头,他就是普贤菩萨。”他到了昭觉寺,一看,这个老头不起眼,跟一般的老头也差不多,自己还不相信。但是土地公公又告诉他了,这个就是普贤菩萨。他就上前去一把拉住他,“你就是普贤菩萨!”“你打胡乱说,谁告诉你的?”他说:“峨眉山的土地公公。”“行,你说我是普贤菩萨,你要想干啥?”“我要你救我!”“救你可以!”于是普贤菩萨就钻进灶堂里面去了,“进来啊!”他一怕就没有钻进去,菩萨就跑掉了。你看得清楚吗?假如说没有给你说烧火的就是普贤菩萨,你认得清楚吗?认不清楚。菩萨乘愿再来的时候,不给你说我是谁谁谁。今天就有很多冒牌菩萨,他怎么说呢?“我是弥勒佛再生,你们要恭敬我,释迦牟尼佛的法都不存在了,今天是我管天下了!”你听到这种人,该做何想法?很值得怀疑。释迦牟尼佛来了,他给你说他是释迦牟尼佛吗?菩萨乘愿再来的,他给你说他是乘愿再来的吗?没有这回事。往往这层身份识破了以后,这些乘愿再来的菩萨都要走,不再在世间。混进于世间当中的时候,就显现跟凡夫一样。所以,一般你是根本分辨不出来的。在我们身边坐的是谁?在你面前的是谁?分辨不清楚。我今天看在座的这么多位,虽然说表面上你也跟我一样,只有两个眼睛,只有一个鼻子,但是说不清楚谁是菩萨。

  于是,在这种待人接物的过程当中我们就要小心。不能够以看待凡夫的眼睛来看待他们,不能够去挑别人的缺点毛病,不能够去说别人的长长短短、是是非非。所以,世间上为人处事将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们今天对自己,不挑自己的毛病,偏偏去挑别人的毛病,星云法师讲经讲得很好,但是我也能够挑出他的毛病,你看我多厉害!慧律法师讲经,不错,但是我听到他某一天也讲错了。他说净空法师,不错,但是我也能够挑出很多问题。但是,这些法师你能够挑出很多问题,你怎么把自己的问题挑不出来呢?这就是一个缺陷。满世界你都能够找得出问题,但是你就是找不出自己的问题。你能够找出满世界的问题,你是不是个修行人呢?不是修行人。我们说,一定要在自己身口意三业当中认真反省,找出自己的问题。能够把自己的问题看得越多,越谦虚,越精进,越能够学习,你就越具备一个修行人的素质。今天在谈话过程当中,我们经常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对不起,一听就知道你距离真正修行的境界还很远。我又是谁谁谁,你知道不知道?你们这些人怎么有资格跟我说话呢?我这个人有什么功德,这个又怎么样……只要是他自己赞美自己的,这个世间上你就要小心了。所以,你看真正的修行人:“你好,我就是业障,你是修行人,我要给你顶礼。”你看别人有没有价值?没有价值。真正的修行人就看自己的缺点毛病,随时随地认为自己一无是处,随时随地能够谦虚谨慎,随时随地能够努力修学,跟我们这些凡夫,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一身都是优点,从来没有毛病的,修行就是天壤之别。讲再高深的道理,如果不能落实在这种反省过程当中,再高深的道理又有什么作用呢?没什么作用。道理是道理,为人处事是为人处事。

  所以,我们今天学习了影响业力的对境之门,就要知道面对自己要多反省自己的过错。能够认识自己的过错,你的进步就非常快。面对所有的众生,我们要把众生都看成修行菩萨,都看成是佛乘愿再来,都要在一切众生跟前修恭敬心,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修孝顺心,这样一切众生都能够帮助你修行。只要你把态度转变过来了,我们就算是一个最基础的修行人,方式方法就对了。随时随地你能够赞叹周围的同修,而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那就说明你距离修行很近了,有一点点修行的气味了。所以,拿这样在为人处事过程当中,你就可以对比检查,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有修行的气味?你有没有气味?可以看得出来的。所以,你在学习了这些佛法以后,对比检查我们在日常生活过程当中,是怎么样用的,应该怎么样去改变。这个时候,也许对我们有帮助。哪怕你一天进步一点点,一天反省一点点,一天纠正一点点,都了不起。如果听了几年了,一点改变都没有,我觉得我们听经闻法可以停下来了,不要听了。为啥呢?你听成法油子了,听成老油条了,没有掌握怎么样听经。既然方式方法不对头,今天就可以停下来了,不用再继续讲了。再继续讲你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我们已经开始麻木了,百毒不侵了。所以,今天随时随地都要反省在今天听经闻法的态度上,待人处事的态度上。如果我们的方法不对头,只有朝恶业当中钻,朝黑暗当中钻,朝三恶道当中钻,而不是修行,不是解脱。所以,在听经过程当中,随时都是反省。在反省过程当中,随时都要把我们的方向明确。一旦把方向明确了,我们的修行就有前途了。如果这样的方向没有明确,道理不明白,落实不到现实的生活当中去,的的确确是很危险的。不听经还没有过错,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毛病了以后,越听经毛病越深沉。所以,我们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把基础扎牢实。你看每天晚上给你讲多少?不多,一小节。但是这一小节,仅仅是讲道理吗?不仅仅是讲道理。就是把道理明白以后,相当于照镜子,相当于我们静坐观修,相当于反省,相当于面临一个善知识,把我们平时生活过程当中,那些丑恶的习气毛病,能够在现实当中自己认识出来。只要反省到这个地步,每一天听经闻法,虽然说你没有听多少,我认为你的进步不小。你以为修行一口就能够吃个大胖子?不能够。于无声处见功夫,改变是从一点一滴当中积累起来的。没有反省,没有检查,没有对比,不能够认识自己日常生活过程当中的毛病,道理你就不能消化。不能消化的道理,它仅仅是口头上的道理。所以,哪怕是我们现在也许业力非常强盛,暂时还改不过来,但是至少我们认识到自己错了,至少认识到我们错在哪里,至少认识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还没有面对,至少认识到我们要真正修行的话就要从这里开始,舍此而外,没有别的对境。

  所以,在对境门当中来看,我们究竟面临众生,面临对境的时候,是成为恶田还是善田?是成为福田还是成为灾殃种子?这完全取决于我们待人处事的态度,发心,你所造的善业恶业。所以你说在哪里修行?有人说:“师父,这个世间没有好修行,圣水寺太吵了,到深山老林里面去。”我说:“不是那样的,修行就是在我们所面对的环境,你的家庭,你的生活,你的工作,就在你周边的人身上,那就是修行的一种对境。你远离于这些人,就相当于自己把自己的环境给砍掉了。砍掉以后,你在哪里修呢?”在爪哇国修?在自己的虚妄心当中修,修得出来吗?所以要把佛法落实于现实过程中,然后把恶田变成善田。这样,就在我们所面对的父母、夫妻、儿女、同事、朋友乃至三宝,就在这周围的人身上修,改变对他们的态度,改变对他们的观感,把习气毛病从这个地方改过来,就行了。

  阿弥陀佛,今天时间到了。每一天听了以后,你要发心:我今天终于知道我错在哪里了,愿今天听经的功德,三宝加持,让我们的自性觉照加持自己。不在别的地方改,就在我今天听了经,闻了法,认识到的毛病上改,痛下决断。如果没有决断心,你听经闻法实际上就是白听了。所以,回向的时候要有这种心,痛定思痛,然后发起大愿心来改变它。我们一起来回向。

  (毒 毒 整理)

  

  

《《因果明镜论》讲记 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